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为舒时,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最近和不少朋友交流对于港股的后市看法,发现乐观者居多,偏向于认为港股处于结构性长牛。而我则倾向于认为,久违的调整很可能已经在路上,这种调整的幅度和时间,没有人能预测准确,因为要看具体是哪一项负面因子引爆了下一次的调整行动。
“近期不少客户问我怎么看后市,我的回复是,在这个位置我还不提醒你要小心谨慎,那就是我的错。但是听从我的建议,你很可能会很后悔没赚到大钱。”上周末,就在港股创新高后,做了数十年港股投资的朋友外资基金经理Sam在盘后交流后市看法时如是说。
有趣的是,在2007年和2015年的某个时候,他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算下来,每次都是在市场骤变前三个月左右。这一次,他认为港股市场已经有些非理性亢奋的迹象,这时散户投资者最应该做的是系好安全带,或者把股票换成现金,然后去旅游。
这种观点现在似乎属于很小众的看法。现实中,在港股屡创新高后,大部分投资者对于后市更乐观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恒指暂时看不到有重大回调的“基因”,因为港股可能正处于结构性长牛的阶段。
观点一:港股面临结构性长牛
如果从传统的一些技术信号、流动性指标以及估值信号来判断,恒指表现的确让人感到满意。
恒指一开年便创下连续14个交易日收高的记录。2018年1月17日,更以历史新高收盘,19日又再创新高。驱升恒指创出新高的,是市场的交投。自2018年开年以来,港股大市成交金额没有低于千亿港元,在1月18日更是创下1963亿港元的多年罕见金额。
指数创新高,成交配合,这是典型的价量齐升,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么?
再从估值来看,目前的恒生指数在不少人看来并不昂贵。
虽然经历了大幅上涨,恒指的市盈率(P/E值)截至上周五也只有17.27倍,离2007年近32倍的疯狂价还有相当距离。整个蓝畴股的市净率在1.5左右,不到2007年高峰的一半。对于这一指标,连一些担心恒指有过高风险的人士也承认,如果仅从估值绝对值来看,恒指并不算疯狂。
有更乐观的投资者甚至说,就算估值冲到2007年的水平又如何?全球央行联手实施QE这么多年后,早就呈现流动性泛滥的局面,而现有恒指里的那些蓝畴公司,不少都盈利翻倍,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在海量资金寻找有限的大白马标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完全配得上比目前水平更高的溢价。
最后,2007年的时候,还没有“南下资金”一说。而今天,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令内地机构投资者已经跻身港股市场。这些“南下资金”甚至已经拿到了部分港股的定价权。一些内地的私募朋友认为,近期某些医疗股的暴升情况,已经完全是A股拉升模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A股还有涨跌停限制,而香港可以无限拉升。
所以,总结上述的思路,我们会发现:恒指价量齐升、估值不贵、企业有盈利增长、市场有后续资金支持……似乎应该相信:这次和上次(2007年)真的很不同,是结构性的牛市。
观点二:调整的概率正急剧上升
对于“结构牛”的说法,我持保留态度。
从基本面来说,港股中有个别行业的确在2017年呈现出了比较强劲的增长,特别是TMT板块和一些汽车生产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香港是个成熟的市场,其股价反映的是未来的预期盈利。对2018年的合理增长预期,可能已包含在2017年底的股价里。1月港股在开年就出现狂涨,要么反映出投资者对于2018年港股公司盈利预期的向上修正,要么就可能是“1月效应”的再现。
如果一定要找个基本面理由,我个人认为,美元偏低,或许是真正的原因。在美联储加息不断,缩表加速的情况下,美元居然一路走贬,这才是驱升各路资产的发动机。但是2018年,这种弱势美元是否能延续,大家还要拭目以待。
笔者需要提醒的是:大家对经济预期偏于乐观,投资者对于风险因素在决策中的权重也正在降低。
还记得2017年初,笔者参加在深圳举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投资者论坛。大部分与会者对2017年的恒指全年表现,都显示出偏保守的谨慎态度。主要原因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仍然处于L型底部边缘,企业盈利增长未必可期,银行体系去杠杆势在必行;而就全球环境而言,英国存在硬脱欧风险,美欧日均有意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甚至表达了缩表意愿……这些因素无一是“善茬”。
颇有意思的是,一年过去了,上述的风险不仅依旧存在,而且部分已成为现实,但人们的心态却因为股市暴升而发生了变化。
至于美联储的稳步加息和启动缩表进程,欧日收缩流动性,以及英国的脱欧进程,似乎也已经不再能引起市场过多担忧。
在2017年新添的朝核问题、数字货币泡沫,以及特朗普税改落实之后,美资企业或从全球市场撤资等风险,国际市场也熟视无睹。
可以看到,市场上的风险因素比起一年前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强化,但今天的投资者却比2017年初更乐观。当一个市场对大部分风险因素出现类似的“免疫”,“不当坏消息是坏消息”时,往往是市场骤变的前奏。
再看恒指的估值,从1997年至2017年,恒指的平均估值是14.36倍。目前17倍的市盈率已经算不上“便宜”。
进一步观察恒指的组成,会发现和2007年时相比,有两个重大变化,极有可能是今天恒指估值比起2007年偏低的原因。
第一,内地金融板块在恒指的权重急剧上升。在中国去杠杆,进一步实施经济结构改革等预期之下,投资者不应该对内地银行板块的市盈率有过高要求。直白地说,现行恒指的17倍多的市盈率,或相当于10多年前恒指的估值水平。
第二,腾讯(00700)纳入恒指,却受制于权重上限。10年前腾讯并没有被纳入恒指,而今天,估值极高的腾讯是恒指权重最大的股份之一,也是香港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必备底仓股之一。不少主动型基金持有腾讯的比重远远超过该股在恒指中的百分比。本来,高估值高权重的腾讯应该有力量把恒指的估值提升一个台梯,但是由于恒指服务公司人为地把腾讯在指数中的权重限定为9.6%左右,导致恒指市盈率实际上要低于市场的预期值。
2018年2月6日(星期二),恒指服务公司将宣布2017年第四季度的恒生指数系列季检结果。如果届时腾讯涨幅及权重过大,其在恒指的比重将会被重新下调。这会引发所有跟踪恒指的ETF都必须跟随下调腾讯权重,卖出腾讯股票。有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调整压力。
太阳之下有新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上述“观点二”过于保守,是不敢接受新的牛市来临,可能会导致错过一次结构型的长牛。
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认为恒指在冲高后,就一定需要回调,也不认为进入RSI超买区的指数,就一定会出现重大回挫。在过往10多年的港股生涯中,我经历过多次恒指在冲高进入超买区后,还能持续上扬的例子。令我做出“观点二”判断的,除了上述基本分析,还有此轮恒指升幅后的一些令人担忧的不协调信号。
首先,就拿上周五(1月19日)的情况来看,尽管当天股指创新高,但是成交金额相比18日已经锐减17%,这是一个价量背离的信号。可能仅凭一天的交易还不能作为判断后市的主要依据,但鉴于恒指正处于严重超买区,个人认为对这一信号应该提高警惕。
其次,比第一个信号更令人不安的是,从恒指服务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当天恒指132.95点的升幅中,建行(00939)、中国平安(02318)及腾讯贡献了超过50%的升幅,而这3只股份的成交金额合计仅163.89亿港元,只占当天大市成交金额1625.84亿的10%左右!
也就是说,市场上约10%的交投可以影响指数超过50%的升幅!牛市光环实际上取决于参与这10%交投的机构取向。有心研究恒指权重的研究员可能会发现,这一怪现象的存在已经不是一两天时间。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长期累积的效果是什么,值得深思。
虽然恒指仍然处于牛市氛围中,但任何一个市场,如果仅凭几只权重股,就能大幅影响指数波幅,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市场。
写本文的时候,想起上周和Sam的后续对话。他透露,很多时候无法说服大多数人相信他的观点。“这种情况见多了,很多人跟我说,这一次可能很不同,可能是真的(牛市)。”他说,“而我只能告诉他们,‘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你觉得有,是因为你还不够我老。”
最后,正如本文所说,本人对于市场的风险因素以及估值的理解,在今天可能仅属于小众派。和笔者交流过的基金经理中,持有上述类似观点的也是屈指可数。因此读者对于本人观点也要谨慎对待。
免责声明:智通财经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编辑: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