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旭日显示与触摸”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李星。
2018年4月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数据一出来,业界一遍哗然,大有这个倒春寒比寒冬更刺骨之意!
根据报告内容显示,国内总体出货量延续下降趋势。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018.5万部,同比下降27.9%,2018年1-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8737万部, 同比下降26.1%。
按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例次发布的数据来看,这已经是国内总体出货量连续十三个月下降了!
供应链的情况到底如何?赶货赶得水深火热!
针对此现象,很多业内人士与李星沟通的时候都表示很不理解,因为手机供应链企业目前的订单都排得很满,不管是急单、还是长单,都因为产能有限把大家忙得焦头烂额,完全没有在订单上感觉到寒冬之说,反而是在产品价格上压力甚大。
其中作为智能手机大宗采购商品的显示模组供应链部分,除了面板积压严重之外,行业排名靠前的其它零组件供应商基本上处于赶单状态。有些厂商表示,自开年以来,很多客户为了追货就一直主动驻厂支援,不仅仅是显示模组厂本身,有些客户还把追单指令及人员下探到了背光源、FPC厂商那里。
订单质量如何?单多,价低!
据李星从业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目前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矛盾,在于单品订单量大,急单多,订单价格压力大三方面。
在以往,行业价格基本上会在厂商之间进行价格战,然后今年除了厂商之间竞争的价格战之外,来自终端的成本核算压力所导致的订单价格调整,相同品类规格产品的降价幅度超过了20%,基本上是近几年来最严厉的一年。
由于今年春节开工后,熟练员工的市场保有量仍在萎缩,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作业人员入职,不管是员工工资也好,入职奖励资金也好,员工培训成本支出也好,供应链厂商的人力成本还在持续增长。
同时为了减少工序间的作业人间,又不得不改造更多的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投资成本也同步在上升。事实上,如果产出效率上不去,或产品升级难以完成的话,基本上显示模组厂商的供应链会在资金层面绷得很紧。
智能手机微创新的成本巨大?生产效率降低是主因!
一季度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还与国产智能手机微创新有关。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大家终于全面导入全面屏产品,以及升级摄像头和手机机身材质。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换机欲望,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与芯片能效上没法做出太多的体验差异化时,智能手机厂仍然把微创新的主力放到了核心的推广概念上。这些微创新既是通过跟随国际一线手机品牌的设计风潮,讨好用户外,也是手机厂商稳定手机单品价格的重要武器。
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微创新,后面的成本增加却不容小视。与摄像头升级只是增加芯片与摄像头个数,更新算法的显性成本增加不同,全面屏显示模组和玻璃机身的微创新,不但有来自材料与加工费用的显性成本增加,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生产效率下降和产品良率不高的隐性成本增加,并且这一部分隐性成本的增加额度,往往占据到了整个加工成本的大部分份额。
事实上,为了满足中国手机厂商的订单需求,供应链厂商仍然继续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充产能,一来是为了积极争取行业排名靠前的品牌手机客户大订单,二来也是为了解决手机行业微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下降。
国产手机厂商的真正出货量有没有下降?没有,出海了!
根据行业多数客户与李星沟通时所传达的信息显示,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整个市场的出货量变化并不是很明显,之所以会出现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这么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品牌集中化后的中、小品牌出货收缩或消失,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二手手机市场活跃度增加等方面。
其中品牌集中化所导致的中、小品牌出货收缩或消失的情况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往年一个季度出货超百万台的乐视、酷派、中兴、HTC等手机,至少今年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并且金立手机也还有重整中,出货量也下降的比较大,多种因素加起来,在中国市场上少出个千万台手机,基本上十分正常。
那么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整个市场的出货量变化并不是很明显,大家生产出来的手机又没有销在中国市场上,答案当然是把手机出口卖到国外去了。
据李星从行业相关信息了解,目前排名靠前的国产手机厂商,今年都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推广力度。如华为在俄罗斯、南欧和东南亚市场增加了销售力度;小米则在俄罗期、印度和南欧市场继续发力,并且决定在印度再合作建设一家新的手机组装工厂;OPPO同样在南欧和东南亚市场耕耘,并有启动东南亚产能建设的计划等等。另外,还有众多的品牌厂商则冲往了传统的南美与北非市场。
相对于市场寒冬的论调来说,产业链更怕什么?价格踩踏!
前面说过,今年手机产业链的订单特点主要是单品订单量大,急单多,订单价格压力大。特别是订单价格方面,由于市场景气度确实不如以前的增量市场,整个产业链都在成本方面绷得很紧,不管是手机品牌厂商自身也好,还是上游的供应链企业也好,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管控住成本,挺住价格下滑的压力,都到了决定大家生死成亡的关键时期。
很多行业人士对李星表示,相比什么市场寒冬、出货量减少等论调来,他们最怕的还是中国产业链中的价格战!大家认为,出货量减少只会让大家调整产能安排节奏,不会伤到企业的根本,但是如果以市场寒冬等理由来开启“懦夫博弈”式的价格战,整个市场再次形成价格踩踏效应的话,那么伤及的不但会是上游供应链那么简单,还极有可能导致产业链也一起崩塌。
事实上这种苗头已经隐隐在行业中慢慢出现,因为单个手机品牌或供应链厂商的决策失误,导致大家共同采购的上游供应商出现经营困难,从而影响到多个手机品牌出货速度的事例,已经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因此多数行业人士都认同李星的观点,如果整个产业链仍然还象当初面对增量市场行情一样,只看市场表面现象,对供应链还进行粗放式的成本与价格管理,一旦供应链或整个产业链的资金绷得过紧的话,只要现金流和品质方面稍出问题,很可能造成中国的手机产业局部崩塌,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聚集地的地方市场稳定。(编辑:张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