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微信公众号“陈果A股策略”,作者为安信证券分析师 陈果,彭玮骏,夏凡捷,原标题为《【安信策略】长风破浪,信息革命助力新经济——新经济研究系列之七》。
通信技术其实更像是新经济的“地铁”或者“桥梁”,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使得物联网、AR/VR、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新经济产业加速成熟。5G搭台新经济唱戏的局面或许即将开始,值得我们继续重视。
1.信息技术革命——助推新经济的基础设施
回顾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为经济产业带来重大变革。
以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为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我们带来了“大哥大”,提升了沟通的便利性;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2G带来了短信,丰富了沟通方式也成就了电信运营商和传统手机制造商;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带来了智能手机产业的腾飞,移动互联网时代拉开帷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集3G与WLAN于一体,跨越式的提升了网络传输速度,即时通讯、网购、手游、视频、共享经济等一系列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移动信息技术的爆发,奠定了新经济发展的基础。3G通信技术推动了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极致;4G通信技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新时代,满足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极大提升了智能终端的用户黏性。不管是智能手机硬件设备还是应用软件平台,都是构成新经济的重要元素,是十年互联网黄金时代的重要产物,也为未来5G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1.1.3G发展带来智能硬件设备链繁荣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在2G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并能同时提供语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个人终端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信息之间的通信与传输。3G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合为一体,以高出GSM移动通信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传输速率,提供网页浏览、收发邮件、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移动生活”体验。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电获得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则获得WCDMA牌照。由此,2009年成为我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相比于欧美国家在2000年初就开始了3G的试验,我国的进入时间节点比较晚,是追随者的姿态。
3G牌照的发放带动了3G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3G手机出货量超过2G手机出货量,并在2013年达到峰值,当年出货量为4.07亿部。但是,随着4G的推出,3G手机逐渐退出智能手机市场,而2G手机自2011年之后也一直下跌,现在维持在每年出货量2000万部左右。从我国3G网络的渗透率来看,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这一指标一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最高渗透率为38%。
1.1.1.3G颠覆了手机制造业
3G通信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整个手机产业的颠覆,诺基亚将老大的位置拱手让给了苹果。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连续15年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2003年,诺基亚的经典机型1100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台,这部手机销售记录在机型迅速迭代的今天,俨然成了不可企及的神话。在2000年,诺基亚就设计出了一款只有一个按键的触屏智能手机,具备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的功能。但是,诺基亚的先知先觉,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整个手机市场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而诺基亚因无法适应伴随着3G通信技术变革到来的智能手机时代而不断衰退,最终放弃了手机业务,于2013年9月将手机业务和一箩筐专利作价54.4亿欧元卖给了微软。
2008年6月9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第二代iPhone——iPhone3G。和它的名字一样,iPhone 3G是一款3G时代的产物,作为智能手机的开创者,苹果公司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打败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牌手机制造商,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宠儿。苹果公司在随后10年累计推出15款智能手机。苹果公司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并引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1.2.国内的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兴盛与繁荣
3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快速发展,而智能手机的发展则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整个智能设备产业链的繁荣。简单来说,手机产业链包括了显示屏、芯片、摄像头、PCB(印制电路板)、电池、外壳等。此外,近几年与智能手机相关的技术还包括全面屏、OLED显示屏、3D玻璃、氧化锆陶瓷、无线充电、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双摄像头等,每一个热词的背后都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技术应用。3G通信技术带动的智能手机产业链的辐射范围不仅非常广泛,而且还在不断扩展。
智能手机成熟的标杆产品iPhone 4推出后,2011年到2014年也成为了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的关键时间段:我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在2011年年初只有不到16%,截至2018年3月,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3%,也就是说几乎能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市场覆盖率已经接近饱和。而在2014年3月前后,我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就已经达到91%。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换代带来了智能手机终端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也成就了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的崛起。典型的例子是A股中的歌尔股份和欧菲科技,3G普及之后,这些公司的市值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主要因为有三方面的利好: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产业链从美、日、韩向中国大陆转移;手机更新迭代带来全新需求。
1.2.4G开启移动互联黄金时代
1.2.1.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启航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TD-LTE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4G时代。
4G建设最先开始于发达国家,2013年以后增速放缓;发展中国家于2013年起接力,网络部署量快速提升。而我国的4G建设也后来居上:截止16年底,中移动(13年12月获得TD牌照)4G基站数151万个;中联通、中电信(15年2月获得FDD牌照)4G基站数量分别为74万个和89万个;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4G基站净增65.2万个,总数达到328万个。如果说我国在3G的应用上是突破式发展,那么在4G上,我国已经与世界同步。
我国移动端网民的规模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从2009年的2.33亿人增长到2017年的7.53亿人,同时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已经达到97.5%。与此相适应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止到2018年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同比增长了186.3%。
1.2.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代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代表——手游:也是当前移动互联网中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采用“内容开发+代理发行+平台运营”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成。手游行业在2013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用户规模的增速和收入规模的增速都达到顶峰。据统计,2013年我国手游市场用户规模达到3.1亿人,占整个游戏市场的62.7%,增速接近250%;手游的收入规模在2016年首次反超端游,在2017年达到1161.2亿元,占整个游戏市场的60%。可见,网络环境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游戏市场带来深远影响,端游和页游用户规模被手游用户取代;游戏市场的收入规模也随着在线支付比重的提升在大幅增加。
手游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产业代表,充分受益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点上腾讯控股、网易、三七互娱、掌趣科技等移动终端游戏企业的市值变化是典型的例子。从4G普及开始开始,手游公司的市值都迎来了不小的涨幅。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代表——移动支付:2013年是移动支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一年。一方面,支付标准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产业营造起良性的竞合环境,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推出了创新产品。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0%,到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已经达到98万亿元。在这个过程中,4G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移动支付庞大的产业链构成也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将会远远多于传统的电子支付产业,从上游的技术与方案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到包括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卡组织、商业银行在内的移动支付企业,再到下游的客户,都会推动并受益于整体产业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代表——移动端视频:4G的网速高达100Mbps,这意味着4G网络的带宽已经可以满足观看高清、无延迟、不卡顿的移动视频,企业视频和个人视频实时传输需求的爆发也就势不可挡。视频产业具体分为长视频和短视频,经过多年的拼杀,长视频领域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以腾讯、爱奇艺、优酷为主,还包括乐视、芒果TV、搜狐等二线平台;近年来,从长视频衍生发展的短视频也迅猛崛起:“美拍”、“秒拍”、“快手”等短视频APP相继发布,改变了以往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以上传文字、图片为主的模式,而短视频的拍摄对于网络流量和流量费用的要求更高。根据2018年2月的统计数据,三大主要长视频的移动端用户数维持在4亿到5亿人次之间,而短视频中快手的表现也颇为经验,用户数已达2亿多人。
2.移动互联网红利进入尾声,5G接力打开经济新空间
2.1.移动互联网红利告别十年黄金期
过去的十年是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十年,在硬件端,智能移动设备得到普及,国产3G手机超高的性价比帮助智能设备的渗透率迅速提高;在软件端,微信成为制霸级的移动APP,淘宝、支付宝、爱奇艺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17年开始,种种迹象似乎表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红利已经到了尾声,市场需要新的突破口。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增速转负。2007年之后,智能手机借助3G和4G网络的普及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72亿部,平板电脑的出货量达到1.64亿部,然而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同比增速在2017年仅为-0.07%,平板电脑的同比增速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为负。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3C行业已经迈入存量竞争的时期。上一波通信技术革命的红利已经不能持续。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见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手机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已经达到97.5%,几乎能上网的人都在用手机上网。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3年,我国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从每周18.3小时上升到25小时,这体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随时随地上网”的便利性。但是,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在每周25小时到27小时之间徘徊。移动互联网对上网时间的推动作用已经衰减。从微信和QQ移动APP的用户量来看,截至2017年年底,微信的使用规模达到8.95亿人,QQ的使用规模达到5.7亿人,但是同比增长率只有18%和3%,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移动APP的使用量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群体,大规模的用户量不会增加。已经体现出流量红利的不可持续性。
互联网企业从“群雄逐鹿”到“联姻合并”。虽然应用端的创新仍在持续,但是力度明显不足,而且很多都是原有趋势的分化演进,例如从移动长视频发展到短视频,从共享经济发展出共享单车、共享打车,从网购到拼单。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在初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肆展开烧钱政策,但是后来也都走向了合并收购的结局,这也是市场缺乏增长的一大表现,优酷与土豆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滴滴与快的合并等等,这些既反映了互联网红利消退背后的抱团取暖,也是马太效应的集中表现。
3G/4G的发展带动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红利正在消退,市场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纵观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一个时期的技术达到极致的时候一定会催生新的革命,5G作为下一代的通信技术,正处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各国也相继推出了商用的时间表。一场由新的通信技术带来的新硬件平台革命近在眼前。
2.2.5G乃大势所趋,中国发展恰逢其时
GSMA在其主办的MWC 2018上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就在4G成为主流移动通信技术的2019年,5G也将从此前的“试验”转为“商用”。
而从各国的5G布局进度中,不难找出5G商业提速的原因。美国FCC主席AJIT PAI在“MWC2018”所作发表了主题为‘美国引领5G未来的战略何在?’的演讲,从低、中、高三频段向全球展示了美国国内加速5G布局的规划。欧洲主流运营商对于5G商用的态度也愈加积极。Orange集团在2月7日率先欧洲发布5G商用计划(明年开展5G商用试点,2020年进行5G大规模商用),2月中旬,Swisscom宣布将在年底于瑞士部分城市推出符合3GPP标准的5G商用服务,这比其在去年11月8日公布的5G商用时间节点(2020年)提前了一年多。
基于我国在3G、4G技术开发相对滞后的经验教训,同时认识到通信技术和中国经济发展之间重要的联系。我国在5G技术研究上起步较早,提出要在5G上领跑全球。早在2009年,华为就已经展开了相关技术的早期研究,并在之后几年里向外界展示了5G原型机基站。《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突破5G技术,大力推进5G技术产品研发;《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5G技术研究,2020年启动5G商用。2013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组织成立了“IMT- 2020(5G)推进组”(以下简称推进组),推进组负责协调推进5G技术研发试验工作,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建立5G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全球5G的标准化及产业化。
我国5G的商业提速规划自上而下,体现在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上。
5G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展现战略地位
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 5G,充分显示 5G 在未来经济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我国将与国际同步颁发5G牌照
3月25日,中国5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表示,我国将与国际同步颁发 5G 牌照,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颁发5G牌照比较合适。
中兴通讯联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广州成功打通了基于3GPP R15 标准的First Call,正式开通端到端5G商用系统规模外场站点(C114);到年底,我国5G第三阶段国测结束,将形成5G预商用产品。在“MWC 2018”上,中国信通院发布全球首套5G端到端OTA性能测试系统,有助于加快推进5G系统研发和5G产业成熟。预计到明年,进行5G预商用,鉴于国内的市场体量,实际就等同于5G商用。
2.3.5G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5G将拉动万亿级经济产出
从产出规模看,按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直接产出约4840亿元,2025年、2030年将分别增长至3.3万亿、6.3万亿元,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在间接产出方面,预计5G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带动 1.2万亿、6.3万亿和1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4%。到2030年,5G总计将带来16.9万亿的经济产出。
从产出结构看,直接产出的主要来源将随着5G商用阶段的进展发生转换。5G商用初期,运营商大规模开展网络建设,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为5G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设备制造商收入,预计2020年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约4500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94%。5G商用中期,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终端设备支出和电信服务支出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上述两项支出分别为1.4万亿和0.7万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64%。5G商用中后期,互联网企业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增长显著,成为直接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203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42%。
5G或创造百万级就业机会
根据信通院测算,2020年5G正式商用将直接为社会创造约54万个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5G相关设备制造行业。随着5G应用范围的扩展与应用领域的深化,2025年将创造约350万个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5G相关设备制造及电信运营环节。2030年5G将带动超过800万人就业,主要由电信运营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创造。同时,5G通过关联产业和波及效应,预计在2020年间接为社会创造130万个就业机会,是直接就业的2.5倍。至2030年,5G预计贡献1150万个间接就业。
5G建设初期,预计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带动约51万人就业,占带动总就业人数的94%。2025年,随着5G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逐渐普及,带动相关信息服务快速发展,预计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带动约180万人就业,占带动总就业人数的52%;同时信息服务商的就业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预计将直接带动约90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27%。2030年5G的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将充分显现,信息服务的就业带动效应超过设备制造,预计信息服务商将创造约32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41%,设备制造商将带动约310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38%。
5G将扩大消费释放内需
目前,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60%,经济社会发展向消费引领增长的新时期转变,5G对扩大消费、释放内需有着重要作用,其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增强信息消费有效供给。5G的应用将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让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8K视频、虚拟现实教育系统等数字内容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增加信息消费的有效供给,推动信息消费的扩大和升级,释放内需潜力,带动经济增长。二是带动“互联网+”相关消费。5G将能够在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各种区域,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有效促进虚拟现实购物、车联网等垂直领域应用的发展,使用户的消费行为突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消费随心”。因此,5G的应用将有效带动其他领域的消费。
3.5G时代的新经济潜力领域猜想
随着3G/4G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减弱,上一代智能手机、平板等硬件平台的增长潜力见底,随着5G通信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新一代硬件平台有望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5G时代,智能终端设备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深度融合,新一代需求被创造出来,我们在此对于潜力较大的领域做一个大胆的预测。5G技术可以满足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及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其中,增强移动宽带将可满足GB/秒通信和AR/VR等应用场景,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将能够满足车联网、工业物联网及其他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海量机器通信则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
3.1.AR/VR:5G助力视觉新体验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在真实世界信息基础上,加上虚拟世界信息进行无缝互动的新技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则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让用户基于互联网就能沉浸式地体验现实场景。AR/VR作为变革性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中。根据Digi-Capital测算,2016年VR/AR市场收入约为39亿美元,其中VR收入为27亿美元,AR收入为12亿美元。预计2022年AR用户基数有望达到35亿左右,市场规模约为850-900亿美元;2022年VR用户基数预计约为5000-6000万,市场规模约为100-150亿美元。易观预计,中国VR市场预计在2018、2019年达到48亿、66亿元;AR市场预计在2019、2020年达到678亿、1187亿元,前景广阔。
不过,AR/VR的普及推广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障碍,以VR为例:
VR发展普及首先需要解决VR头显“无线化”的问题。早期的PC VR头显设备需要通过数据线与PC进行连接,限制了用户的行动空间,用户体验较差,无法实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目前,HTC Vive等厂商已经推出了无线适配器作为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短距离的无线传输服务,但在无线传输带宽和网络时延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4G带宽难以满足VR的带宽要求。一段几秒长的高清全景VR视频一般需要几十兆流量,甚至上百兆,在现有的4G网速下,通过无线传输很难流畅的传输VR内容。
网络时延会导致“晕眩感”。当VR体验者做出动作时,整个系统从检测动作到把运动反映到VR视野中会出现一定的延迟滞后,体验者就会产生“晕眩感”。人机交互中的感官不适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艾媒咨询 2016 年上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 “晕眩感”已经成为VR用户最不满意的问题。
VR发展普及还需要解决VR硬件成本过于昂贵的问题。Sony、Oculus、HTC的旗舰PC VR首发零售价格分别是499/599/799美元,定价较高。同时,VR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目前这些信息的处理都集中在PC中或头显中,因此对芯片的处理速度和容量有较高的要求,高端CPU/GPU部件成本普遍较高。高昂的硬件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VR设备的普及。
那么,5G技术将为VR/AR提供哪些支持?
在实现无线化的过程中,5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均匀性三个方面。为了达到超高体验的游戏和建模实时渲染/下载的VR应用,带宽要达到100Mbps~9.4Gbps,时延必须在10ms以下。5G的带宽为1Gbps,峰值可至3.25Gbps,达到甚至超越了高清VR的实时传输速率要求。同时,5G的空口时延能达到1ms,用户的“晕眩感”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云VR/AR将大大降低设备成本,提供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价格。如果把VR/AR需要的大量复杂的密集型计算任务转移到云端,就能利用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能力。利用5G网络的高带宽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只需将云端处理好的内容通过5G传输至VR头显, VR头显仅需完成信息传输和解码的功能,可以大大降低头显的硬件成本。
随着5G高带宽、低延时时代的到来,未来将有更多AR/VR应用场景成为现实。VR/AR移动漫游沉浸式体验所创造的身临其境的交互信息将取代文字、图片成为下一代社交平台的主要信息载体。虚拟现实终端和芯片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在应用领域,如电影,游戏、零售,房地产行业、以及医疗、教育、建筑与工程规划设计等专业领域都出现了成功的应用案例。未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各类应用将快速向无线网络侧迁移,由此带来的巨大的潜在用户市场和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将最终提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验。
3.2.工业物联网:5G联结智能制造新平台
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是通过工业资源的网络互连、数据互通和系统互操作,实现制造原料的灵活配置、制造过程的按需执行、制造工艺的合理优化和制造环境的快速适应,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构建服务驱动型的新工业生态体系。工业物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工业物联网表现出六大典型特征:智能感知、泛在连通、精准控制、数字建模、实时分析和迭代优化。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工业物联网终端支出将达到4517亿美元,其中工业领域将成为物联网项目应用最多的领域。中国工业物联网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根据中投顾问估算,2014年中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1157亿元,2015年规模接近1500亿元,增长率达到29%。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将达到25%,规模突破4500亿元。
传统模式下,制造商依靠有线技术来连接应用。近些年Wi-Fi、蓝牙和Wireless HART等无线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制造车间立足,但这些无线解决方案在带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工业物联网对于将来5G网络的能力需求非常严格:超高可靠性、毫秒级的时延用于保障实时的生产流程控制,高密度终端分布达到每平方米内机器传感器数10~100个。
1ms~100ms级别的时延。从精细实时控制类的3D印刷、纺织业的1ms需求,到汽车生产、工业机器设备加工制造的10ms需求,到大型石油化工、食品加工业的100ms的需求,都对无线网络提出了极高的时延需求。
Gbps级别的速率。远程视频控制、基于VR/AR的操作和人工智能应用对5G的带宽提出了Gbps的速率要求。
自集成、自配置、自规划能力。全联接化的流水线和生产链的扩容、物联网各通信节点宕机复位、故障链路备份等场景,对网络的自组织(SON)能力和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协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工业物联网利用5G移动网络的连接能力,可以更合理的调配和利用供应链资源,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但这还只是制造业信息化转型的起始发展阶段。5G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引发生产、销售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成为高端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通过联网获得对消费者可见的端到端的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设计和生产可以按需定制,从而提升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
产品本身即渠道,将为企业节省中间渠道商的开支成本。具有联网能力的产品其变革意义在于通过连接延伸了产品“盒子”本身的价值边界。产品本身即是渠道,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减少中间渠道环节。
向产品延伸的增值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产品具备通信联网能力,被连接入网的产品作为数据采集端收集用户数据和状态并上传给企业,从而产生了向服务收费的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延伸的增值服务,产品价值并未因销售动作的完成而终止,增值服务将在未来的价值链中贡献更多的收入比重,甚至远超过产品本身。
在5G环境下,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下的无线工业相机、工业传感器、远程控制以及边缘计算分析;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场景下的状态监控、资产跟踪、云化AGV及物流与库存监控;以及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场景下的无线云化PLC和机器人同步,等等。5G对制造业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支撑了企业生产、销售、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并最终给制造业和消费者用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截至 2017 年底,全球有1800万个状态监测连接,2025年将上升到8800万个。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也将从36万台增加到105万台。据华为WirelessXLabs的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球制造业的连接数将达125亿,工厂网络的市场规模接近500亿美元。伴随我国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5G将广泛深入应用于工业领域,预计到2030年,我国工业领域中5G相关投入(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约达2000亿元。
3.3.车联网:5G让智能驾驶走进生活
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在车车、车路、车人、车网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车联网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并实现汽车能耗节能和降低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麦肯锡报告显示,车联网与智能驾驶可使交通拥堵减少60%,使现有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降低能耗方面,停车次数可减少30%,行车时间降低13%至45%,实现降低油耗15%。安全、高效的行车体验,将带动车联网市场空间快速增长。埃森哲预计,联网的新车销量正在不断提升,到2025年将实现100%的新车都具备联网功能,全球车联网市场总额将高达8300多亿美元。其中,根据Navigant Research的估算,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9500万辆。
随着车联网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车辆行驶数据采集、处理和交互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提供辅助驾驶系统到最终实现全自动驾驶,车联网对传输时延和速率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当前V2X的通信方式主要是短距离组网和蜂窝通信两种。目前的短距离无线组网技术在理想传播环境中进行小范围区域通信,但在传播环境不理想、路况复杂的非视距通信场景中,很难及时获得广覆盖的全景交通信息快速做出预警和防撞处理。特别是在高速移动场景中,行驶车辆对障碍物干扰、频率偏移和小区间切换的影响非常敏感,现有的短距离组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蜂窝组网的传播路径将成为不可缺失的连接通道,得以满足智能驾驶安全可靠的通信需求。
超低时延、高可靠性及普及易用等5G的关键特性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成功至关重要,5G成熟期(Rel16标准下)车联之间的互联的吞吐率、时延、可靠性等指标均高于4G及5G早期(Rel15标准下),将推动智能驾驶逐渐由驾驶辅助向自动驾驶靠近。
5G网络从标准化定义的初始阶段,已经把车联网行业的通信需求考虑在内,以面向未来的业务需求为中心进行网络架构的设计。借助于5G网络的商用部署,自动驾驶有望在2025年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实现利用技术创新来驱动人、车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目标。根据ABI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5G连接的汽车将达到5030万辆。汽车的典型换代周期是7到10年,因此联网汽车将在2025~2030年之间大幅增长。根据信通院测算,到2030年,我国车联网行业中5G相关投入(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大约120亿元左右。
3.4.智慧城市:5G实现城市发展智慧化
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GIS、GP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在于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5G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助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电网等等应用场景成为现实,从而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步入崭新的阶段。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smart grid)又称电网2. 0,利用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与传统电力系统相融合,可以帮助更好的检测能源消耗,预测应用需求,支持负载平衡,减少用电高峰和停电、维修时间,从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输送和使用效率,增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智能电网在全球已经逐步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被视为国家能源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5G网络技术具有超大带宽、非视距传输、广域无缝覆盖和漫游等优点,优秀的整体组合性能可以满足未来智能电网的多样化需求,有效保障高可靠、高带宽及智能网络的健壮性。Gbps级别的速率:主干输电网的传输带宽达到Gbps或更高,满足接入传输网数量庞大的变电站和控制中心的带宽要求。通常,每个智能变电站的带宽需求为0.2~1.0Mbps,每百万数字电表的带宽需求为1.85~2.0Mbit/s,每万个智能传感器的带宽需求为0.5~4.75Gbit/s。灵活、兼容、可扩展性:智能电网因规模扩大以及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因素,在保证传统集中式大电源正常接入的同时能兼容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新型能源的接入。
智慧安防
公共安全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背后的创新驱动力在于可控的广泛的无线连接。作为城市安全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城市无线视频监控对于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有重要意义。
使用无线监控摄像头将需要5G增强型移动宽带特性提供的功能。目前主导市场的是4M像素、6M像素和8M像素的IP摄像头,在5G时代,4K分辨率的监控摄像将获得技术支持。单个无线摄像机目前不消耗太多的带宽,但随着云和移动边缘计算的推出,电信云计算基础设施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工智能辅助监控应用,摄像机则需要7×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视频采集以支持这些应用,对数据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在公共安全领域外,无线视频监控还能够拓展更多有用的应用场景,例如交通管理。污染监控、停车监控、气象监控等等。预计在2017年,非消费者视频监控市场的增值服务收入为120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210亿美元。
4.未来已至:5G正搭台,新经济将唱戏
回顾历史,每一轮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带来了通信产业的极大发展,更创造了新产品新需求,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展望今朝,5G时代的脚步已经临近,市场对于新一代通讯技术充满关注与期待。5G的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等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光明前景,国内外运营商和设备商巨大的投入也预示着其进程超出预期。
在17年初,我们就明确表示看好5G产业链,虽然近期由于“中兴事件”,让中国的5G发展进程在短期抹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从事件本身来看问题更多是源自于公司治理,并不能情绪化得将整个5G产业一棍子打死,从目前三大运营商的进展来看,5G的试验和部署依然步步为营。
时隔一年,我们也再次思考5G对于投资到底还有着怎样的价值,通过回顾历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发现通信技术其实更像是新经济的“地铁”或者“桥梁”,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使得物联网、AR/VR、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新经济产业加速成熟。5G搭台新经济唱戏的局面或许即将开始,值得我们继续重视。
风险提示:1、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5G部署进度;2、5G未能刺激新硬件平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