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李迅雷金融与投资”微信公众号(ID:lixunlei0722),作者李迅雷、杨畅。
今年1-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9%,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下行向背离。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高达12.3%,为何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家电销量由强转弱,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却高达两位数?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其中国企的增速大幅回落,而民间投资反而逆势而上?
【主要观点】
**今年年初用电量明显回升,当初判断是由于北方各地推进“煤改气”,之后又有夏天高温和新能源汽车耗电的原因,甚至更有比特币挖矿耗电和智能电表改装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都经不起数据检验。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回落、生活用电价格走高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速反升,主要有三大原因:网络经济、消费升级和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
**“新经济”正在扩张。其他主要经济体在经济转型阶段,都出现过“隐性经济”的扩张。如表现为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参与经济活动,使用生活用电而非生产用电,这些经济活动并没有被纳入官方统计。主要参与者或许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就业结构性转换。
**中国“新经济”扩张的同时也给民间经济转型带来机会。经济转型期往往会带来“新经济”不断扩张,其中孕育出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基本都由“民间”主导,只是由于“新经济”中的部分产业处于初创期,尚未定型,故难以准确统计,但实质上体现了“民营”扩张。
表象不足以解释居民用电量高增长
由于统计体系并不完善,一些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活动,并未被纳入统计范畴,而这部分恰恰是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中国经济转型阶段,这个由民间主导的经营活动,其体量正在逐渐变大。
与冬季“煤改电”及夏天高温耗电似无关
今年年初,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回升,当初大家的普遍判断是,由于各地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要求,导致原本通过燃煤取暖的方式,转变为用电取暖,导致用电量大幅度增加。
但冬季结束后,全社会用电量的同比增速仍然高于工业生产的增速,这就很难用“煤改电”来解释了。如果把时间拉长,其实从2015年底开始,全社会用电量当月同比增速见底回升,而工业生产始终保持平稳。甚至从2017年开始,全社会用电量当月同比增速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速,也没有带动工业生产的回升。也就是说,更多是非工业的因素在牵引着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波动。
国家能源局定期公布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数据,并可以剔除掉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后计算生产用电数据。把二者比较后发现,生活用电的增速见底要远远早于生产用电,且增速也远高于生产用电。显然,从2017年冬季开始的“煤改电”并不能解释2015年年中以来生活用电的持续高增长。
如果排除掉冬季“煤改电”的原因。夏季天热会否造成用电量高增长?根据国家气象局公布的夏季平均气温,2016年(22.0度)、2017年(21.7度)、2018年(22.0度),连续三年高位,很难解释用电量增速攀升。而2010年、2013年也是历史高位,但大趋势回落。不可否认,伴随着年内气温回落,用电量增速可能回调,但短期波动很难解释大趋势。
与智能电表改装及新能源车使用的相关性不大
有人提出,是由于普及智能电表造成用电量增长。但智能电表量产集中在2011到2015年,“十三五”招标量已经下滑,2016年(6573万只),2017(3778万只)。另外,与其说使用智能电表推高了用电量增速,不如说使得真实用电量显性化,反而是前期存在低估的可能性。
还有人把原因归结到新能源车的普及上,但实际数据并不支持。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电新团队的测算,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能源车累计存量约172万辆,加上2018年内已销售约60万辆,目前存量约230万辆。
假设每辆车每年跑2万公里,平均每辆车每百公里耗电量15度电。合计每年用电69亿度,月均用电5.8亿度。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694亿度,计算新能源车耗电量占比仅为0.8%,另外如果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不完全使用生活用电的可能性,这个比例还可能存在高估。
有人甚至把居民用电量的高增长原因归咎于比特币的“挖矿”,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所有“矿产”规模占全球70%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内蒙和新疆,但从下图看,这几个省份除了云南外,其他省份的居民用电量均低于平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挖矿”所耗的电能应该大部分不属于居民用电。
为何居民用电量与居民收入增速相背离
为什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回落,但生活用电量却持续高增长?从2010年到2015年,尽管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的季度增速波幅更大,但基本与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类似趋势,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二者之间的“喇叭口”则不断放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用电量当季同比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还是在电价始终在上涨的背景下发生的——2010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水平呈阶梯状逐级递增。
由此,除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海南等极少数地方为,各个地方先后通过采取阶梯电价的方式,其结果是居民生活用电平均销售价格实际上涨。
各地居民生活用电平均销售电价增幅(2016年较2010年)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也就是说,在居民收入增速稳中有落、居民生活用电价格走高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速不断提升,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煤改电”、夏季高温、换电表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增等能够完全解释,需要更深层次的剖析。
解释之一: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活动比重上升致居民用电量增加
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服务经济的比重上升。从事服务经济的部分群体或使用居民用电而非生产用电。首先,“新经济”的参与者中的相当一部分,或许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就业结构转换。
2015-2017三年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合计减员3121万,如果考虑到因为年龄原因自然退休的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底15-59岁人口是9.2982亿,2017年底是9.157亿,三年减少了约1412万。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76亿,跟全国15-59岁年龄段人口的口径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三年减少的1412万人中,只有一部分能算作退出就业人员,因为第一产业的就业统计中并没有明确退出就业的年龄界限。即便把这1412万人全算作退出就业的人员,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合计占比约55%,那么一产、二产中由于年龄自然因素减少的人员约776万。
剔除这776万,一产、二产因为非年龄原因减员2345万左右。如果再加上这三年间从中等教育学校或高校毕业的学生约4500万(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在2016年说,我国“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镇新就业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大约为1500万人),则合计约6845万,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三年共增员3508万,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还有约3337万人并没有实现在第三产业内就业。
退出工业岗位后在家里通过开淘宝店、参与网络有偿传播活动等方式,这算不算“新经济”?从微观看,在家开淘宝店、参与各位网络传播等活动,可以算自由职业,但这种行为需要传播途径,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或传播,这也是网络经济的典型案例。哪怕只是在家上网,那也带动了上游的各种产业形态,构成了“新经济”中不被纳入统计的隐性部分。
第二产业新增就业(1978-2017)
其次,居民生活用电尽管经过“阶梯电价”改革后逐步提价,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电价也有下调的动作,但生活用电电价仍较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电价要明显便宜。根据国务院网站2018年公布的资料,居民用电平均销售电价水平为0.55元/千瓦时,仅约为大工业电价的86%,为一般工商业电价的68%。
再次,统计体系难以完全覆盖“隐性”部分。这些经济活动并未被纳入官方统计的范畴。尽管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但用电量数据能够反映其规模大小。
同时,我国对城乡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会受“新经济”的影响,对从事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劳动报酬存在数据低估的可能。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同样也存在低估可能。
因此,如果考虑到超过3千万人并没有纳入官方的第三产业就业统计中,但这些员工中有一部分通过家庭作坊形式参与劳动,使用家庭生活用电来经营,同时这些工作也会带动下游家庭生活用电的需求,进而推动了生活用电高增长。
典型代表是最近几年火爆的直播、家政共享、出租共享。以直播行业为例,2016 年初,随着智能手机以及通讯网络等介质工具的成熟,直播行业进入元年和产业和资本疯狂阶段。
2016 年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包括映客、花椒、一直播等超过100 家直播平台拿到融资,其中至少有15 起亿元级以上的投资额。
2017 年直播虽然进入整合调整期,但需求端仍呈现成长势头,行业整体营收达304.5亿元,同比增长了39%,需求端直播APP渗透率已经达到21%左右。某统计平台数据显示,仅9月22日单个平台单个项目的活跃主播数已经超过了1.6万名,最高总观看人气已经超过了2.38亿次。
某网站统计的活跃主播数量
资料来源:直播观察,中泰证券研究所
解释之二:网购高速发展导致用电量大幅上升
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2018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的增速依然接近30%。购物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居民到超市、百货等实体店购物所花费的时间减少,相应地,待在家中的时间就增加,这也会导致家庭生活用电量的增长。
与网购爆发式增长相关的,是近年来快递行业高速发展,这其中对电动自行车形成了较大需求,也拉动了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速。根据2018年工信部《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编制说明),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社会保有量超过 2 亿辆。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电新行业的测算,以48V电动自行车为例,电动自行车充满一次电在1-1.5度电,比较常见的是1-1.2度左右。以每辆车每日耗电约1.1度计算,每日耗电约2.2亿度,每年用电约792亿度,约占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9%。考虑到电动自行车并非全部备案,社会保有量也并非全部使用量,因此,该比例或许存在明显高估,但仍然占据了居民生活用电的较大份额。
“隐性经济”的出现,并非中国当前的特例,很多国家在经济转型或发生危机之后,都可能出现“隐性经济”的扩张。例如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东欧国家,典型代表如匈牙利,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开始从事一些非正式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被冠以“灰色经济”、“黑色经济”、“第二经济”等名称。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隐性经济”发展势头则更加猛烈,具体则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的同时,居民用电量却飞速上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也存在“隐性经济”的扩张迹象,例如尽管就业率数据持续上升,但始终没有达到2008年的水平,并且家庭收入增速也较2008年要低很多,但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速,却早已回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这或许正是由于大量的“隐性经济”工作者,比如未登记的女佣、园丁或者开无照出租车的司机,通过自由职业、临时就业等形式获得收入,这些收入并不被统计部门获得,但正是这些收入支撑了消费增速的快速修复。
解释之三:消费升级下居民空调等家电耗电量大幅上升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商品房销量再度攀升,家电、家具及家装等行业也随之收益。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接近17亿平方米,增速为7.7%,虽然不算高,但由于基数足够大了,因此,新房装修规模也大得惊人。
2017年家电及音响制品销售额增速为9.3%,其中耗电量最大的家用空调销量再次大幅增长,内销家用空调达到8875万台,较2016年同比增长了46%,比同样体现消费升级的洗衣机销量增速(7.3%)要高出好多倍。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由于从家装到实际使用有一个时滞过程,如3-6个月,因此,2017年下半年空调销量高增长,会使得2018年上半年的空调耗电量大幅上升。2018年随着商品房销量增速的回落,空调销量的增速必然会有所回落,但仍能保持两位数的正增长。这这个角度看,2019年因消费升级给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上升带来的拉动作用依然存在。
从用电结构看经济转型——民间经济规模或比预想的大
从2015年底开始,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了明显分化,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反弹,而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但二者的分化能否用“此进彼退”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描述?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理论,如果面前事务难以看清,若有人先贴上一个标签,其他人就容易认为“好像是这样”,典型案例是旅游中导游指出的奇山异石。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超国有企业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不妨先看上面这张图:国有控股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23%后回落,至今年1-8月份,已经回落至1.1%;而民间投资增速也是从2016年上半年跌入至单月负增长,然后逐季回升,到今年1-8月份,累计已提高到8.7%。这也说明,若单纯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现阶段民营经济实际上处在十分明显的扩张中。
因此,应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前经济转型阶段的结构变化特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速是线性下行。至少从全社会的发电量增速结构看,经济转型过程还是很明显,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速进一步加快,1-8月份达到13.3%,成为用电量增长的重要要因素;而第二产业的用电量增速只有7.3%。故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第一,“新经济”繁荣背后反映民间经济仍在扩张。经济转型期往往会带来“新经济”不断扩张,其中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往往都由“民营”主导,只是由于“新经济”中存在“隐性部分”,它既不能算“私营企业”,也不能算“个体工商户”,更无法纳入“私营工业企业”统计范畴,难以准确统计,但实质上反映了“民营版图”的扩张。
第二,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状况缺乏“民企代表性”。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约为21.67万家,不到全国私营企业的1%(国家工商总局2017年9月:全国私营企业2607.29万家)。更何况除私营企业之外,还包括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国家工商总局2017年5月:全国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
第三,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处在行业内部大分化过程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分化和集聚趋势,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存在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迹象。如果把分化和集聚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单纯地归结为“此进彼退”,就容易造成对当前经济演进方向和投资方向的误判。例如,把经济分化和集聚现象总是归结为所有制因素,那就很难解释诸如房地产、家电等这些民营企业主导行业向“头部集中”现象了。
(编辑: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