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地震”后还有什么?

作者: 智通编选 2018-11-07 21:27:46
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接连进行的议会选举,给了德国大联盟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显示出选民对默克尔争吵不断、毫无新意的联邦政府的不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智库”(ID:fhzkzk)

引言: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接连进行的议会选举,给了德国大联盟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显示出选民对默克尔争吵不断、毫无新意的联邦政府的不满。  

正文:德国巴伐利亚州新一届议会选举于当地时间10月15日公布初步结果——长期主政该州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遭遇重挫,得票率降至37.2%,失去在州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的地位。  

该结果给磕磕绊绊的德国政治进一步带来震荡。基社盟的失利被认为影响到了其姐妹党——总理默克尔所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德国《柏林晨报》10月15日发表评论称:巴伐利亚州的政治地震给当地党派带来冲击。姐妹党的糟糕表现意味着默克尔向其政治生涯的结束又走近了一步。  

作为德国16个联邦州之一的巴伐利亚州,何以牵动千万人的心?  

屏幕快照 2018-11-07 21.30.57.png

2018年10月15日,德国慕尼黑,德国基社盟(CSU)高层会议结束后,内政部长、基社盟主席霍斯特·泽霍夫(右)出席记者会。此前基民盟在巴伐利亚州的选举中遭遇重挫,大部分选民认为,在避难申请政策方面的分歧导致基社盟民望受创。  

“断崖式下跌”背后

“断崖式下跌”——自去年9月德国大选以来,这个词在形容传统建制内政党时已经被说腻了。如今来看,当时的联邦大选只不过是一次预警,建制内政党在接下来的地方选举中面临凛冬。此前萨克森州的选举中,基民盟下跌16%;巴伐利亚州的选举中,基社盟和社民党分别遭遇10.5%和10.9%的下跌。以至于到了如今,无论再出现什么幺蛾子,人们也只是疲倦而麻木地点点头。  

与“断崖式下跌”一路相随的,还有各种“最低纪录”: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在去年的联邦大选中以32.9%的成绩创下194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和联盟党组大联盟政府的社民党,更以20.5%的成绩刷新历史最低。  

而这一次,基社盟不仅失去了绝对多数席位,更创下195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与其他传统建制内政党不同,基社盟仅仅定位于巴伐利亚州。其一方面和基民盟组成联盟党活跃于主流政坛,一方面又因为有富裕的巴伐利亚州做大票仓,从不试图把势力扩展到其他平级的联邦州,只走本土路线。由于基社盟在州内票数常年维持在半数以上,坊间便以“50%”作为其基准线。  

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以来,基社盟在州选举中仅有四次成绩低于基准线:除了这次的37.2%,其他三次分别为1950年(27.4%)、1954年(38.0%)和2008年(43.4%)。但2008年的结果距离50%相差不远。之前则是战后重建时期,那本是百废待兴的年代。而且,由于其他围绕基督教的保守党派都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对基民盟的“归顺”,从而使基社盟成为德国唯一一个基督教保守主义地方政党。  

对于这次糟糕的结果,基社盟党魁霍斯特·泽霍夫在接受采访时说,选举结果让他“心情倍感低落”,如今要做的是“好好善后、总结、吸取教训”。他也强调,基社盟党员应当“团结一心,完成选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努力工作”。  

这番“感人”的表态,与社民党在2017年失利后的反省态度惊人一致:党魁首先真诚表达沉重心情(认错),接下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错误(迅速把外界对结果的抱怨和不满拉回对当下及未来的计划上),最后强调党内团结及不辜负选民信任(增加党派凝聚力,拉拢并巩固“死忠粉”)。  

正如所有人都等着看社民党如何实现选后的“凤凰涅槃”——虽然其民调到现在为止依然低迷,今天换成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基民盟是否会在沉默中爆发。  

与基层党员在最初呈现出的某种“逆来顺受”的态度相比,基社盟的党内核心成员的表态一直围绕着两个字:辞职,或曰,退位。  

直接要求泽霍夫退位的人里,有前党魁胡贝尔和前交通部长拉姆斯绍尔。胡贝尔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这个要求,因为他本人是在2008年失利后将党魁一职让给泽霍夫的,之后基社盟在2013年夺回“50%”。胡贝尔提醒说,自己是在上一次失利的情况下退位让贤,后来“带来了成功”。他认为,在如今的严峻形势下,泽霍夫的表态过于轻描淡写了。只不过,胡贝尔等人要求泽霍夫退位的呼吁,难免没有派系斗争的成分。  

更多成员暗指泽霍夫“德才均不配位”,其中不乏曾经站在他身边的人。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他的巴伐利亚州议会主席施坦姆说:“我们在右翼争取的那一点选票,根本不足以填补在中路丢掉的巨大空白。”  

走是要走的,但怎么走、何时走呢?从7月辞职风波以来,泽霍夫的渐退就已成定局。但对他来说,并不是没有活动空间。在结果如此惨淡的情况下,现任交通部长朔伊尔依然力挺泽霍夫。此外,目前对他的多数批评只是间接的。这些人虽对党魁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诉求,却又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这意味着,他们并不一定希望泽霍夫立刻引退。  

难民危机引发党争 

说到派系,不得不提到位于基社盟顶端的索德尔与泽霍夫之间的权力之争。其争斗的核心观念,在基社盟国会议员乌利希的这段剖白中有迹可循:“我们需要另一种风格,一种团结的语言和良好的执政。通过联盟党内争执解决问题,或向右赢取选民的尝试,都失败了。”  

2018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组阁尘埃落定。泽霍夫任内政部长,在联邦政府中占有重要一席。空出来的巴伐利亚州州长一职由索德尔接任。自此,以索德尔为代表的“本土派”和以泽霍夫为代表的“联邦派”,在由难民危机引发的移民问题上彼此施压——前者态度强硬,后者偏向合作。  

屏幕快照 2018-11-07 21.31.16.png

2018年10月14日,德国慕尼黑,德国绿党主席罗伯特·哈贝克(中)、议会党团主席霍夫海特(右)与支持者们共同庆祝在巴伐利亚州的选举中获得胜利。他们以17.5%的得票率成为基社盟之后最强的政党,领先社民党七个百分点。  

新一届联邦政府上任以来,短短半年内,与基社盟有关的大新闻都围绕该议题展开:7月初,泽霍夫和默克尔在移民问题上的激烈对峙,泽霍夫一度以辞职相威胁;9月,时任联邦宪法保卫局局长马森反驳总理发言人,称开姆尼茨右翼游行时发生的命案只是谋杀。这源于之前在萨克森州的开姆尼茨市,一名35岁的德国人被不明国籍的外国人(疑似中东难民)连刺数刀后不治身亡。该事件引发多个极右翼团体组织的游行示威,人数达数千人。  

迄今为止,“联邦派”基本被“本土派”所压制。需要说明的是,划分上述派别未必是依据本人的政治立场,而是距离基民盟的远近:泽霍夫在任联邦内政部长之前,也多持有“本土派”主张。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如是而已。  

泽霍夫之所以和默克尔死磕,甚至不惜以辞职要挟,正是缘于“本土派”对“失掉自身”的焦虑。而这样的焦虑不无道理:2017年大选以及其后的民调里,基社盟民意大幅下跌正是“失掉”的结果。但如果把民意下跌单纯归结为由基民盟裹挟着基社盟的联盟党总体大幅左转,故而只会简单粗暴地得出结论:要想赢回民意,必须无差别大幅右转。说得直白一点:必须尽可能去和德国选择党抢选民。因此也就有了由难民危机扩大到整个移民问题的旷日持久之战。  

这种思路所忽略的是:从泽霍夫执掌内政部、基社盟党员接手三个联邦州开始,基社盟就不再只是巴伐利亚州的执政党,更是全德国的执政党。仅仅从巴伐利亚州的利益和思路出发,来考量全德国,从一开始就失之偏颇。这也是为什么施坦姆一面对泽霍夫持有批评,一面认为基社盟应该放宽光谱,重新以“人民党”的形象出现。  

不过,尽管成绩惨淡,基社盟却不会因此走到尽头。巴伐利亚州政府里也不能没有基社盟。尽管理论上有社民党、自民党、无党派人士和绿党联合组阁的可能,但跳跃性太大的组合几乎没有操作性。现阶段的德国,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政党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和选择党组阁。  

放眼德国政治,除了老生常谈的对默克尔政府产生对震荡外,本次巴伐利亚的选票分布也释放出某种新的信号:一,绿党和选择党以相同比重分别赢取基社盟大比重选民,推翻了此前传统建制内政党四面楚歌、唯选择党一家坐大的担忧;二,巴伐利亚州作为选择党在前西德地区的火车头,出现了上述情况,意味着对于德国政治现状,人们正从单一整体右转的策略中跳脱出来,开始寻求新的、更加细致的解决方案。  

基社盟在州选举中遭受重挫,是其作为一个同时立足地方却又参与全国政治的政党,在自我认知和策略上反复被两种定位间的张力撕扯的结果。但这也只是本届德国政府被撕裂的一个表征。先顾本党的生存,还是先顾政府的生存,是本届大联盟政府内诸党难以解决的悖论。  

(编辑:刘怀洋)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