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号“云锋金融”
云锋导读
从抄家入狱,到荣誉满身,郑举选跌宕起伏的人生,倒映着湖北市场经济40年来的沧海桑田,日新月异。
1978年的那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席卷着整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向着富足与强大的未来滚滚而去。
所有人都是大时代的小人物,都是水里的鱼。水大才有鱼大。
由云锋金融出品的【我的家乡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北篇】带您回顾湖北四十年,见证湖北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9年6月,在被关了18个月后,郑举选被从牢里放了出来。
重见天日的他,眼睛却是彻底瞎了。
郑举选回忆道:
“为什么我的眼睛瞎得这么快呢,我们的看管所周边都是些宿舍,一些干部的家都在里头,伢们叫爸爸叫妈妈叫的,说老实话我那个眼泪啊像水一样往下直淌。我坐牢是小事,我罪有应得。我的伢们在学校读书怎么读啊?我的泪就包不住,我对不起我的孩子!”
1978年1月,郑举选被抄家,抄出的货物价值几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笔巨款。
这笔钱,是他跟着一帮生意伙伴,在汉正街摆摊一分一厘挣来的。在那个时候,农民们在自家后院养鹅都算违禁,郑举选这种“赤裸裸”的私人经济,直接让其锒铛入狱。
在审问室,拷问的人逼迫他交代“同伙”,并利诱他:如果供出买货或者供货人,就可以将你放出去。——这无疑是让郑举选出卖自己的生意伙伴,他选择闭口不答。
他想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交待在里面了,只是觉得对不起孩子。
但他不知道,就在他蹲大牢的同时,时代的洪流即将到来,裹挟一切,改变一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核心议题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闭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标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地看,郑举选这牢坐得有点“冤”。
1940年,郑举选出生在武汉蔡甸侏儒乡。6岁时一场天花,让他左眼失明,右眼弱视。对于这样一个残疾孩子,早早走上社会谋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而郑所在的武汉,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摆摊经商的传统,500年历史的汉正街便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初中毕业后,郑跟着爸爸来到汉正街旌德小巷43号摆摊。
那个时候,计划经济虽然主导一切,但一些私人的小生意仍被默许。
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热爱毛主席像章、五角星,郑举选便找厂家、找客户购销,他的小摊一下成了汉正街销售毛主席像章批发点。
毫无疑问,郑举选具有极佳的商业嗅觉。
不久,他又发现,这么大的武汉市,生产用于家具的铰链(合页)的厂家不多,而湖南长沙厂家多,于是找朋友从长沙进货到汉口来卖。
能干的郑举选,被选举成“摊联会长”——全称小摊小贩联合会会长。
1966年,文革爆发。曾经的小摊小贩,变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郑举选首当其冲。
“红卫兵将我的货物全部没收,掘地三尺,生怕我藏了金银财宝。其实,我所有的钱都在货上。”
当晚,郑的妻子欲服毒自杀,所幸被救。那一年,1岁的女儿患上重病。因无钱医治,郑举选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在家里。
1972年,郑举选在“学习班”被关一年后出来。出来后环顾周围,家徒四壁,只剩困苦的妻子和儿子,一张三口需要吃饭。
“视力差,没有单位肯要我,又没有一技之长,不做生意一家人只能活活饿死。”于是,郑举选在利济南路摆了摊,改行卖起了冰棍。
天生的商人本能,让他在鱼钩、鱼线上发现商机。渐渐地,郑举选把自己的冰棒摊打造成了武汉地区渔具的批售中心,正所谓“打着冰棍的幌子卖渔具”。
这仿佛地下工作者的桥段,并不夸大。
当时,武汉有个“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简称“打办”,几乎每天都会有“打办”的人过来清理摆小摊的,抓住就罚款,没收所有货物。1966年到1978年10年间,郑举选已经不记得货物被没收多少次。他只记得,到后来,自己一见穿制服的人,第一反应就往厕所里躲。
直到1978年1月,他直接被抄家入狱。
解放思想
出狱后的郑举选,迎接他的是荣誉。
那时,郑举选甘愿自己坐牢也不愿意牵连他人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为他赢得了“盲侠”的称号。
而解放思想带来的政策改变,直接让武汉市工商局给他在内的103个个体户发放了经商牌照,时人称之为“103将”。
对于政府的“突然宠爱”,郑举选一开始是拒绝的。
朋友劝他回去做生意,他说:“我就是去垃圾沟里捡烂菜叶吃,也不做生意了。”
后来,劝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见到许多小商贩在汉正街做起了生意,于是带着仅有的15元钱,摆起了小百货摊。
盲侠的称号,无疑是中国特色的商业背书。他因为传奇的经历,已然是汉正街的精神领袖。那些曾经的供货商又都回来了,信息在他这里聚集,他的生意“砰”地一下被点燃。
但仍有许多困难。
牌照是有了,但政府的思想解放得还不够彻底:可以零售,经营只限于小商品,但不允许批发和长途贩运。可对于郑举选们来说,从小摊贩做大的必然结果,就是要大批囤货,只有长途贩运,才能把货卖到省外。
基层有了行动的方向,需要上面的思想解放来引导。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郑举选们在汉正街的小打小闹,一下子上升到改革开放标杆的国家层面。
同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允许汉正街个体户批量销售国家计划产品,允许厂店挂钩,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
“这以后,我做生意更放得开了”。
团结一致
政策有了,郑举选的商业才华在汉正街大放异彩。而他的成功,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听到中国有改革开放政策,很好奇,就派来了两个记者到北京。北京说,湖北在搞,于是把这俩记者派到湖北来,派到汉正街,要郑举选接受这个采访。
一下子来了几十号人,郑的家里装不下,于是采访放到了武汉文化电影院的会议室——规格一下子就升了起来。
当着在场这么多政府官员的面,这法国记者在采访最后问:您有多少钱啊?
郑的汗一下子就下来了。
郑后来回忆其自己的内心OS:你说我回答少了,我是改革开放的典型,我要说少了,我不是给中国丢脸吗?我要说多了,税务局工商局就都来了,所以他一问这个问题,我的汗都出来了。
活了一辈子,他说他在那一刻开了点窍。
他答道:”我就是传说中那个汉正街的百万富翁,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那一个程度,但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这么好的政策,未来一定能够做到。“
答完后,工商所的所长把他侉子(大腿)一拧,连叹答得好呀。
郑的机智表现和商业才华,让他深得一些官员的欣赏。
那时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华侨投资,武汉自然也不例外。硚口区侨务办公室集资在汉正街办起“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郑举选有个兄弟在美国,于是硚口区派人找上门来,让其入股。
侨务办公室简称“侨办”。郑一听到“侨办”,本能联想到“打办”,“赶忙出了5000块,给钱‘消灾’”。
后来华侨贸易部亏损严重,危急关头,侨办领导决定请郑出山,担任贸易部董事长——郑就这样成了“公家人”。
1985年到1991年6年间,郑的贸易公司年销售额在500万左右,80%的生意都是郑举选直接做成的。几年间,他们不仅还清债务,上缴税收和管理费近70万。
整个汉正街的生意上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郑举选自家生意在此期间的衰落。身为公家企业的董事长,他没法分出更多精力去照顾自家生意。
1991年,郑举选辞任贸易公司董事长职务,打算重新料理自家生意。1992年,正当他准备在8月8号8点8分,临时收到拆迁通知,新装修的门店白装了,一仓库的商品没法卖。后来,郑响应号召搬到老三镇市场,又遭遇拆迁,一时间他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向前看
郑淡出的1992年,却是汉正街进入黄金时代的起点。
经过前期十余年的积累,两轮大的开发改造和规划建设,至90年代中期,汉正街迎来它的极度辉煌:形成69个专业市场、2.7万余户商家,经营12大类20余万种商品,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商品集散地。
但衰落也来得异常快。
2005年时,《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的数据:汉正街市场规模扩大了6倍,税收增速却从31%降到了10.2%,交易额从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前三位降到了第七位。近两年,汉正街个体经营户数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减。“天下第一街”的美称被“水货第一街”的恶名所取代。
在汉正街上做孕妇装生意的郑斌,对此深有体会:“现在汉正街寸土寸金,物流不通畅,缺乏发展的空间。我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老板跟物流公司关系不好,货就进不来。”郑斌说,“大客户走进汉正街,看到乱糟糟的样子,也留不住。”
对于汉正街的发展,郑斌有强烈的危机感:“汉正街市场没有产业支持,也就没有长远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无根的市场,只能当二道贩子。以前全国交通不便,还需要武汉中转一下,现在这个情况不存在了。”
郑看得何其通透:
汉正街500年,一直做的是批发转售的生意。这得益于武汉九省通衢、湖北天下之中的位置——在古代,交通长途运输能力差,中国南北贸易、长江东西航运货流,必须得在武汉“歇脚”,才能继续运往下一站,故汉口和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并称明清四大名镇,实属必然。
也许是武汉地理位置实在太过优渥,“货到汉口活”似乎是永恒的真理,湖北人只需要凭借灵活精明的头脑赚钱就行。但湖北没看到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小商品产业集群正在兴起,铁路、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货物贸易不再必然经武汉中转,汉正街赖以存在的根基,正遭受迅速的侵蚀,所以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他不想在汉正街的老路上走了。
做孕妇装的他,发现尽管女装缤纷多彩,但孕妇装长期就是两种——背带裤和踩脚裤。于是他开始结合流行趋势做孕妇时装,把孕期分为若干阶段,根据身形推出不同产品。这个精明的武汉人为了摸清市场容量,还专门去计划生育办公室了解每年的出生率。
后来,郑斌索性注册了自己的孕妇装品牌,一头开始介入生产,给制造工厂提供图样、版型;另一头,营销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下游销售网络。他打算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了解市场需求,然后向生产商下达生产指标,以销定产,实行订单管理。
同在汉正街上做纽扣生意的黄丽娟,则从行业标准入手,进行“升维发展”。
黄丽娟是湖南人,2001年辞去银行的工作,跟丈夫来到汉正街做起纽扣批发。黄丽娟15平米的店面里,摆放了上万种钮扣,她和爱人每天起早贪黑,高峰时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尽管生意火爆,但每一单都要人工统计颜色、尺寸、材质、进货地、进货价……这种原始的经营方式让黄丽娟逐渐感到厌烦,也看到了危机。
“2008年以前,我做的那种经营辅料的方式,可能就是汉正街40年或者说100年前大家就是这样做的,我100年以后我还这样做生意,一点进步都没有。”
2012年,黄丽娟在武汉组建开发团队,搭建一个辅料行业线上交易平台,将汉正街上千家辅料商家的产品卖向全国。平台发布全国首个钮扣新标准基本框架,随后又整合了花边、拉链、织带、饰品等17大服装辅料品类的行业标准,成为服装辅料行业每日必看的网站。
黄丽娟在谈及自己创业时总结道:“以前我做生意的时候,人们总是说‘这行业水深,不适合去做’。而我们汉正街人就会说,‘水深了才有大鱼嘛,水浅了养不了大鱼’。
像黄丽娟这样求新求变的生意人,如今在汉正街越来越多。旧与新的交锋背后,是汉正街固有商业模式的升级迭代。
大时代的小人物。郑举选跌宕起伏的峥嵘岁月,郑斌与黄丽娟的突破与创新,是湖北市场经济破而后立的40年的缩影,也是湖北水大鱼大新时代的缩影。
40年前掀起的巨浪,仍在将我们裹挟其中,向前奔涌。
小人物的大时代。郑举选因摆摊入狱,曾以为要一生牢底坐穿,不想却在改革之下重获自由,成为商业代表。
或许这是真的,即便我们不曾做对或做错什么,时代的洪流也依然会指引命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