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董翔先生供稿,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笔者认为,当前乘用车产业链出现了明显的投资机会。根据长期因素的分析,乘用车现在大幅下滑的局面终将回暖,而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可能会加速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自然的周期性回暖是有保障的,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强度可能较弱,这是保底的逻辑。但可能的政策利好将提前行业的周期性回升并加强行业回升的强度,这是有则好、没有也罢的锦上添花的逻辑。
首先,近半年乘用车出现罕见的百分之十几的下滑,4月乘用车销量下滑16.9%,这终将回升至5%以上的增速。
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2800万辆(乘用车占其中绝大部分),千人保有量为170辆,而美国在800左右,欧洲日本在500左右。我国东部人口密度较高,而高人口密度会降低汽车保有量,假设按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据此测算的400辆/千人,我国人口峰值14.5亿人就对应汽车总保有量的峰值在5.8亿辆。如果按照韩国的370辆/千人,那么我国汽车总保有量的峰值为5.4亿辆。
如果按照各国汽车平均15年折旧完毕的规律,则5.4-5.8亿辆汽车对应每年销量(即每年报废量)为3600万-3860万辆。这相对2018年的2800万辆,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再如果考虑到当前百分之十几下滑的低基数,回升到5%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导致外需减少,或加速出台内需刺激政策,这其中汽车是最可能的选项。可能实质性提振内需的行业里,地产是较小概率,因为年初至今地产销售增速已然回升,更关键的是房价走高压制了进一步刺激的空间。而汽车作为除了住房以外的第二大消费,拉动了众多产业,又处于增速的最低部,不存在过度刺激的后遗症,是最大的可能。实际上,前期传出的发改委关于推动汽车、家电及消费电子更新换代消费的征求意见稿已给了足够的暗示。其中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而今年对新能源车的补贴退坡在幅度上超预期,长期的能源战略需要新能源车的发展,那么一次政策的提振是比较合理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厂、经销商及新能源车等,既有周期自然回归的支持,又有潜在的政策利好,当前罕见的下滑趋势终将回归正增长。其中新能源车也受到到补贴退坡压制,但长期趋势非常确定,政策刺激或是催化剂。当前股价反应的是周期底部的基本面和低迷的预期,年初以来的反弹被大部分收回。以稍长一点的视角看,这可能蕴藏着机会。
风险在哪里?笔者认为,上述分析解释了时点问题,也部分解释了价格问题,但没有解释好生意和好行业的问题。汽车及相关产业链的竞争较为激烈,还需要审慎选择最具竞争力、最受益于结构性变化或者格局最好的子行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