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前瞻 | 捷信(Home Credit):他人爆雷,我开启上市

若Home Credit未来上市成功,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首家上市公司。

自1985 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消费金融业务正式在中国萌芽。13 -16年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各大细分领域平台纷纷布局消费金融,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

经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多个阶段后,消费金融行业也逐步进入规范期。据统计,国内目前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共达27家。其中,4家机构处于获批筹建但尚未开业状态。

7月15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 B.V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若未来上市成功,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首家上市公司。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捷信上市不排除引起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跟风。

中国为最主要市场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捷信消费金融于2007年通过再深圳设立总部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公司成为国内首批获批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公司之一,并自此开始正式运营。其中,公司为四间获批公司中唯一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对无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较少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其中,销售点贷款为捷信消费金融最主要产品,也是公司获取客户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公司还提供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产品,相对销售点贷款往往贷款规模更大、贷款年期更长,相应的收益率则更高。

自Home Credit 1997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服务逾119百万名客户。据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公司建立由约42.4万个销售点场所以及电话销售及网上渠道组成的分销网络。

而据公司中国区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7月,公司贷款服务点数量进一步增长至约43万,所服务活跃客户数则达2890万。

image.png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目前,公司共于9个国家开展业务,具体大致分为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四个地域。截至2018年,公司业务所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而从公司的全球布局来看,中国为公司最主要的市场,截至2019年3月,捷信中国市场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为63.9%。

营收、资产规模表现优异 但利润率远逊同行

从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来看,捷信于2018年度及截至2019年3月31日分别实现利息收入46亿、12.85亿欧元,分别同比增长30.72%、18.76%。截至2018年度及2019年3月31日,公司分别实现盈利4.33亿、1.69亿欧元,2018年度盈利同比增长77.46%。

从公司营收表现和资产规模来看,捷信均处于行业前列。其中,资产规模过百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共6家,依次分别为捷信、招联、马上、中银、中邮、兴业消费金融。营收排名前三名的公司依次为捷信、马上、招联;净利润排名前三名的公司分别为捷信、招联、马上。捷信于三个指标中均位列第一。

然而,公司在利润率表现方面则显得略为逊色,其中,2018年利润率达到15%以上的公司分别为招联、兴业、海尔、晋商、锦程、长银。相比之下,捷信在利润率表现方面则远低于其他同行。

其他主要财务比率方面,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净息差达15.7%,成本收入比率达39.5%,不良贷款率达7.8%,资产回报率达19.5%。

image.png

行业面临挑战

从行业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在过去五年中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增长最快速的领域之一。据奥纬咨询公司预计,捷信经营所在国家中,消费金融行业于2018年至2023年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7.3%。

image.png

而在公司最主要的市场——中国市场中,奥纬咨询公司预计中国消费金融贷款未偿还结余总额将由2018年12月31日的12550亿欧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2955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

image.png

然而,2017-2018年间,国内消费金融业务虽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过程中也伴随着暴力催收、违规放贷等违规现象的出现。监管部门也针对相关事件进行了多次处罚,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扩张形成冲击。随着监管力度趋强、行业规范性提高,消费金融企业经营难度也必将进一步加大。

值得留意的是,如今消费金融行业也正面临着获客成本提高的压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范围及复杂性的加大,对公司资源分配能力、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能力等均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获客渠道本就弱于同行的捷信来说,则更需要订立新的转型战略方案。

除此之外,从风控角度来看,公司不良贷款率在近年来不断攀升。2016年间,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中国市场的不良贷款率则分别为4.3%、7.2%、9.7%;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占资产总值的比重也呈逐年提升的趋势,近三年分别为5.0%、6.3%、7.7%。坏账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内头部消费金融公司。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