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阵营负重转型:甩不掉的“排放门”阴影

作者: 36氪 2019-09-27 09:27:29
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吗?

本文来自36氪“未来汽车日报”,作者潘磊。

9月25日,据报道,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因违反柴油车排放规定,在市场上出售了超过68万辆排放超标的车辆,将被德国检方处以8.7亿欧元(约合67.8亿人民币)的罚款。

这是自从大众汽车在2015年爆发“排放门”、并被累计罚款几乎达到300亿欧元以来,德系车企遭受的又一次重击。

重击德系车企

奔驰这次被罚,最早要追溯到2016年初,当时美国环保署要求奔驰解释其燃油车的排放水平。

2017年5月,因怀疑戴姆勒在尾气排放方面涉嫌欺诈,德国检方搜查了戴姆勒的办公室。2018年7月,德国联邦交通部认为戴姆勒涉嫌尾气排放纂改的柴油车在欧洲范围内达到了77.4万辆,并要求后者在德国召回23.8万辆柴油车。当时戴姆勒同意为数百万辆车升级软件,以争取避免巨额罚款。

2019年6月,德国交通部再次勒令戴姆勒召回6万辆奔驰柴油车。

此次戴姆勒被罚款8.7亿欧元,是德国方面对于其在尾气排放欺诈方面开出的最新罚单。

但这还不是结束,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但“排放门”长期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对正处于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转型的德系车企来说,是个糟糕的消息。

因为这次还只是德国检方的行动,在整个欧盟层面,也早就开始了对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一些车企滥用优势地位垄断环保排放技术推广的调查。这也是“排放门”的诱因。

在通过缴纳罚款暂时结束了这桩事关“排放门”的官司之后,戴姆勒还得操心自己另一个被更高级别的欧盟委员会盯上的官司——垄断,这桩官司同样可能会招致巨额罚款。

早在2017年年中,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接到了对于包括大众、戴姆勒和宝马在内的数家车企在零部件和相关技术方面涉嫌垄断的密报,反垄断机构开始启动调查。

根据《明镜周刊》当时的报道,最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述德系车企就召开多次秘密会议,就技术、成本和供应商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就包括后来引发“排放门”的柴油车尾气处理系统。

2018年9月中旬,欧盟委员会正式展开调查,以确认宝马、大众和戴姆勒是否在阻止清洁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串通一气。

2019年4月5日,媒体报道称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实了上述车企非法垄断清洁排放技术的行为,但没有确定罚款数额。

按照惯例,欧盟对于垄断行为的处罚规则是年度营业额的10%。但是第一个“坦白者”可能不作处罚,而第二个愿意积极“合作”的也可能减少罚款。因为戴姆勒和大众对于相关调查进行了合作,可能会被免于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但是宝马一直否认相关垄断指控,预计将会被处以巨额罚款。为此,宝马已经在第一季度拨备了多达14亿欧元,以应对反垄断诉讼。

对于戴姆勒和大众来说,欧盟就“垄断门”事件并没有官宣免除罚款,所以这依然是一把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过去一年多,戴姆勒已经连续发布了四次盈利预警,几乎无力承担新的罚款。大众虽然整体盈利状况不错,但是其旗下的奥迪也因为“排放门”事件,失去了效力长达11年的CEO施泰德。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排放门”事件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其对德系车企的影响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潜在的罚款也带来了高昂的财务成本,这都让德系车企在“转型”关口期变得异常艰难。

错过自动驾驶风口

通过欧盟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不难发现,德系车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排放标准,在传统汽车的机械创新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自己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开始铤而走险——通过垄断手段排除异己,阻碍创新。

这与德系车企在长期内积累的发展优势分不开。而当这种优势逐渐缩小时,又不愿意正视汽车行业出现的新趋势,而是寄希望于通过“盘外招”继续享受特权地位。

这种现象恶化之后的结果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导致了“排放门”丑闻,震惊了汽车界,并被处以总额数百亿欧元的罚款和赔款。二是错过了这一波汽车行业技术革命的先机。

当前,正是新能源汽车革命的关口期,美国已经成为自动驾驶以及AI等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在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仅次于美国。只有欧洲车企,在这场风暴中落后了。

两方面结果结合起来就是,既错过了风口,同时因为巨额罚款而“钱粮”紧缺。

所以以下现象就不难解释。德系车企满世界跑着寻找电池供应商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合作伙伴,类似于福特(F.US)Argo AI、硅谷Aurora、谷歌(GOOG.US)Waymo这样的自动驾驶公司的估值借此东风都飞上了天,但德系车企不得不买单。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众和福特在就共同投资Argo AI进行谈判时,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Argo AI的估值就从40亿美元涨到了超过70亿美元。

而Waymo在成立以后的短短十年间,其估值飙升至1750亿美元(2018年,摩根斯坦利),几乎是特斯拉和通用汽车的市值总和的两倍。

对于德系车企来说,最难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合作就能掌握核心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核心技术从来都不是买到的。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的德系车企,现在也开始行动,比如宝马开始自己研发电池技术。

亡羊补牢,来得及吗?

排放门的影响有多大,看看下面这些事实就知道了。

2016年3月,刚庆祝完自己百年华诞的宝马,就发布了全新的“第一战略”,当时的CEO科鲁格表示要重塑汽车行业,在公布的六大战略的“数字化”方面,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被重点提及。

2016年6月,大众集团发布了“2025战略”,这被称为大众集团史上的最大变革,不用说也是一场自我革命,其中重点关注电动汽车的研发。

2016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时任戴姆勒掌门人蔡澈正式发布了瞰.思.未.来(C.A.S.E)战略,并发布了电动车品牌EQ,要向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和电力驱动方面彻底转型。

这些事实都发生在2016年,也即是“排放门”丑闻爆发的第二年。

那些战略的发布,以及这次戴姆勒爽快认罚8.7亿欧元、还声明不上诉,一定程度说明了德系车企要选择“刮骨疗毒”。因为没有多少时间继续纠缠于繁杂的法律事务,从而影响转型大业了。

宝马尽管不承认自己垄断,但也为即将到来的罚款拨备了14亿欧元。至于大众或者奥迪,在付出了将近300亿欧元的惨痛代价,并把CEO施泰德搭进去后,也该明白除了转型别无他路。

这就是亡羊补牢。不同的是,相较其他车企,“排放门”的魅影以及天价罚款的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对德系车企来说无异于负重转型。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