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现代启示录:金融领域如何做到“守正用奇”

中国的先哲告诉我们: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全球资产配置”,作者徐杨。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译为“点对点”借贷,通过P2P网贷平台,资金端和资产端快速连接,借贷双方可快速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

这种网络平台借贷的过程,本质是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脱媒,它摈弃了银行这一吸存放贷的传统媒介,通过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实现借款人与出借人的自行配对。

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P2P的探索者们,怀着美好的信念而来——服务传统金融没有照顾到的长尾人群,提高借贷效率。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英美的P2P行业能迅速纠错,被纳入监管体系,而中国发展到最后却雷声阵阵......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罗马人说:Nihil sub sole novum(太阳底下无新事)。正如金融这个古老行业一般,一切都是历史的重复:P2P在中国的爆雷潮中,不乏一些明显的旁氏骗局,但是依然有无数人跳进了坑,这样的事情又能否减少一些?

中国的先哲告诉我们: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从P2P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能否找到答案?找到答案后,我们又能否哀而鉴之,莫使后人复哀后人?

01、小额信贷的初心

P2P必须从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说起,因为他某种程度上代表P2P最开始的初心。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国的宝石加工场主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并没有因为家境殷实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目睹着国家的愚昧和贫穷,非常同情自己的同胞。

在一次乡村调查中,尤努斯发现一些赤贫的妇女,只需要一点钱来购买原材料,然后便可以通过编织竹凳,去换取微薄的收益补贴家用。但是她们很多人都没有钱,于是纷纷向高利借贷机构借款购买原材料,但这样手工收益的大头都被高利贷攫取了,再辛勤的劳作也难以改变她们的处境。

当尤努斯提出给穷人贷款时,银行经理大笑:“我做不到......”

于是尤努斯把自己身上的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以支付他们用以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当时他的想法只是为了给这些贫苦的人减轻一点压力。但没有想到,所有村民都按时还了款,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尤努斯从中得到启发,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于1979年,在国有商业银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Grameen Bank,意为“乡村”)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给每个贫苦妇女贷款几十美分、几美元,让贫困人群能够真正掌握主动权,去投资、生产,最后摆脱贫困。

2006年,尤努斯由于出色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也使他被称之为“小额贷款之父”。

P2P从业者推崇尤努斯为P2P鼻祖,很多人自称尤努斯的信徒。中国P2P行业,就曾出现过一股各种网贷平台CEO争相拜访尤努斯并与其合照的风潮,大家标榜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以求给平台增信。

但是实际上,格莱珉银行并不具有复制性,尤努斯“穷人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充分利用了孟加拉国独特的国情:

第一是宗教因素,古兰经中有强调穆斯林要遵守借贷的契约,并且通过后世学说,督促债务人履行契约,归还债务,否则,在后世就要受到安拉的惩罚;

第二是信贷联保模式与孟加拉国妇女极低的社会地位非常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孟加拉妇女的地位极低且上升无望,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彼此之间“互助”和“担保”的意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本质还是一个“社会企业”,并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

很多国家第一批P2P模式的创业者,最开始也是怀着“普惠金融”的信念而来,期望借此服务传统金融没有照顾到的长尾人群,提高借贷效率。但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接下来以英美和中国为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02、英国P2P:互联网时代的启蒙者

英国的Zopa是互联网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P2P公司。

英国是一个银行业集中且垄断的国家,一共有5家大型银行,这种垄断增加了个人与企业的贷款难度,贷款的手续繁琐、速度慢、门槛高,使得个人和企业对银行贷款越来越不满,而民间有很多资金也缺乏投资渠道。

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西洋彼岸的Ebay(电商平台)的繁荣给了几位英国人灵感,他们想到,是否能通过网络将借贷双方直接联系起来,走一条新型的借贷之路?于是,在2004年这几个年轻人在伦敦创办了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并于2005年3月上线业务。

Zopa最开始的定位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借款人可以列出金额、利率、期限和用途,投资者根据借款人给出的信息搜索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Zopa 给自己的定位是撮合服务的信息中介,通过向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盈利,自己不设立资金池,也不赚取利息差,也不承担风险。

为了保证安全,Zopa对借款客户实行实名认证、考察信用评级、强制借款人每月还款。为降低借款人不能或不按时还款的风险,把每个出借人的资金平均发放给50个借款人。

Zopa业务模式

Zopa曾经自豪地宣称: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第一都是美国人的,但是第一个P2P平台是属于英国人的!自首个 P2P 网络借贷平台出现以来,P2P这种新型的借贷模式从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但P2P真正意义上走向成熟并发展成业界典范,是在美国!

03、美国P2P: 快速发展之下的“业界典范”

成立于2006年的Prosper是美国的首家的P2P平台,在成立的短短9周内,会员数就达到10万。Lending Club紧随其后于2007年出现。Prosper和Lending Club也是美国P2P行业的标杆,理清这两家公司的历史进程,基本就能对美国的网贷行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在P2P发展初期,Prosper和Lending Club都认为自己所出售的收益权凭证并不属于传统证券的类别,因而无需专门到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登记,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也没有对P2P网贷进行金融监管。

2007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量高风险借款人转向个人网络借贷。美国早期的P2P网贷其参考的信用评级标准过于单薄(如Prosper仅仅依靠于FICO评分)导致很高的贷款违约率,这使得P2P网贷平台违约率持续居高不下。

2008年,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强势介入P2P行业,加强监管。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对Prosper发出了暂停业务的命令。经过不断沟通和磋商,直至 2009 年 7 月,Prosper才重新向放款人出售收益权凭证。

接受美国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是美国P2P网贷行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虽然SEC的监管让Prosper和Lending Club进入了低潮期,但SEC 对P2P行业的进入门槛也做出限定标准,其中高昂的保证金和资质要求,让网贷行业注册成本和合规成本大大提高。这拦截了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的大部分玩家,也间接为Prosper和Lending Club成为P2P市场的两大巨头埋下了伏笔。

2008 至2014年这期间,为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先后推出了四轮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也迎来超低利率以及整体强劲的信贷宏观环境。这些都进一步推动P2P行业高速发展。

2012至2016年,Prosper和Lending Club贷款增速平均每年实现100% 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Prosper和Lending Club两大平台总的借贷规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对于资金方来说,随着线上借贷平台能够提供的回报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大举进入美国P2P网贷行业,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注于P2P投资的投资管理公司和以及P2P类ETF产品。机构对平台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强。

和风细雨之下, Lending Club于2014年的最后一天上市,Lending Club上市的主承销商摩根大通当时给Lending Club定的“上市故事”为“A New Asset Class”:一种新的资产类型——个人债。Lending Club当时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追捧,上市首日暴涨56% 。

但Lending Club的光华只有一刹那,这个大洋彼岸的中国P2P行业同仁们眼中的“教父”,从登顶神坛到跌落人间只用了一年。2016年,Lending Club被爆有价值2200万美元的贷款涉嫌内部交易。丑闻事件恶化了公司的信用形象,首席执行官辞职,大举裁员12%,股价应声大跌34%。至此之后,其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

Lending Club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数据时间:2014.12-2019.10 图片来源:老虎证券

2015年以来,美国的网贷市场开始进入冰与火之歌的局面。

一方面受美联储2015年12月开始加息的影响,美国资本市场回报率继续走低,金融市场的动荡造成机构资金迅速从P2P流出。大量P2P网贷资产开始被卖掉,P2P网贷资产证券化的活跃程度也大幅降低。Lending Club这样新兴的美国网贷平台生存艰难。

另一方面,以高盛、花旗、富国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开始进军个人信贷市场。传统银行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更低的资金成本,还有相对成熟的风控、运营等后发优势,让他们开始抢食这一市场。

整体而言,美国如今的P2P行业贷款规模虽然位于很高的水平,但是增长速度不断出现回落,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需求量的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则是更加严厉的监管趋势。

美国的P2P发展被业界视为典范,一是其证券化模式; 二是成长过程中,监管重视并及早介入,立下规范。正因为这两点,美国P2P借贷行业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却没有乱象丛生。

04、中国P2P启蒙时代

P2P在中国无疑是带有惊恐与悲观色彩的一个词。它原本是欧美国家的舶来品,但进入中国以来,P2P慢慢走出自己的特色,发生质变。

实际上在2007年以前,中国虽然没有P2P的概念,但是民间借贷自古就有了,银行业以外的金融借贷很多都被视为高利贷。与"P2P"这个词一样,高利贷在中国也是一个带有阴影的词,它的背后前有杨白劳为还高利贷拿自己的亲生女儿抵债,后有温州老板为了躲避高利贷崩盘,甚至集体跳楼的故事。

但是P2P最开始进入中国时也是带着“普惠金融”的理想主义而来,只是在朝理想主义接近的过程中,一点点崩坏异化。这中间有生不逢时的无奈;有泥沙俱下劣币驱逐良币的遗憾;更有连环爆雷的惊心动魄。

2007年前后,中国P2P进入萌芽期。此时,互联网金融行业伴随全球金融创新的浪潮涌入中国,网络借贷平台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典型,也在这一时期跨入国门。

2006年宜信首先将P2P这一概念引入并实践。2008年,上海拍拍贷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小额信贷网站,接着国内的P2P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来。

在国内P2P发展的初期,2007至2011年间,进入这个行业的很多都是互联网领域来的跨界创业人士,他们既没有民间借贷经验也没有相关金融操控经验,大多以借鉴国外为主。因此这一阶段,大部分的P2P以信用中介的模式存在:借款人基于授信额度在平台发布借款标的,投资人自己筛选进行投资。

由于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健全,风控模型的建设需要大数据基础, 国内P2P行业的先行者必须面对历史数据的空白这一难题,所以很难做到客观鉴定借款人的资信,再加上没有形成英国那样的行业自律协会,平台与平台之间数据并未共享。

诸多漏洞之下,早期的很多P2P平台被老赖、骗子跨平台疯狂薅羊毛,当时出现了很多借款人在多家网络借款平台同时借贷的问题。其中,天津一个网名叫坦克的借款人,在多家平台借款总额高达500多万,这笔借款最终因逾期成为各个平台的坏账。但整体而言,整个中国P2P行业在2007到2011年处于“缓慢的发育状态中”。

05、中国P2P异化简史

2012至2013年,是中国版的P2P走向变异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央行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流动性高度紧张,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很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陷入钱荒。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开始市场化。

以余额宝们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惊人,一度到了7%,各种“宝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人民“财商”。

一些从事民间高利贷的投机者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将P2P网络借贷平台结合本土民间借贷模式进行了一次“改造升级”:针对的借贷方主要为中小企业,采取线下审核项目,线上进行融资,要求借贷方出具足额抵押物,这样风险控制就进行了升级。

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金加入,这些平台向出资方承诺保障本金和利息。一旦贷款放生违约风险,网站承诺“自身平台或担保公司为出资人垫付本金”。

这个时期的P2P走向了一种中国特色P2P“创新”模式,“承诺保障本金利息的模式”向“理财”融资的道路偏离。

2013,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由于这一领域是监管真空的状态,P2P行业的进入门槛极低。有利可图之下,整个行业进入野蛮生长阶段。

这个时期,P2P平台数量迅速增加,高峰时期几乎每天都有大量P2P平台成立。此时的P2P行业有许多高息平台年化收益动辄高达30%以上, 采用高返利方式吸引投资者, 自带“庞氏骗局”特点,快的公司早上成立, 下午跑路,一家成立到倒闭仅两天的P2P公司也能骗到几十名投资人。

同时,2013年P2P行业迎来第一波爆雷潮——骗子公司跑路。2013年当时爆发了轰动深圳整个网贷行业的“网赢天下集资诈骗”的案例。

2013至2014年,财富效应之下,“大量从事民间借贷、小贷公司、银行以及融资担保行业的从业者涌入P2P网贷行业,进一步的“变异创新”:有些缺少资金的公司干脆就自己设立 P2P 网贷平台,作为自己融资的工具。

设立者通过在自己的网贷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借款信息,获取投资者的资金,然后将资金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 这种模式已经进入P2P 网贷的自融高息模式。有些网贷平台甚至还发展出典型的非法集资类型——P2P 网贷平台自己归集资金用于投资,成为一种准金融中介。

一些 P2P 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账户,产生资金池,资金池的资金再用于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到这一步,异化为资金池的P2P,已从信息中介转化为信用中介,由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

由于自融高息加剧了平台本身的风险,很多采取这种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资金流断裂的问题,导致到期无法偿还本息,这一期间集中爆发了提现危机,每月都有多个平台出现跑路的现象。

2015年下半年,P2P网贷行业爆发了规模巨大的一次倒闭潮, 期间超过1000多家平台倒闭。其中涉及90万人的E租宝事件成为当时的典型案例。

当E租宝因涉嫌非法集资被査封时,其涉案金额髙达近750亿元。为了毁灭证据,E租宝当时将1200余册证据材料装入80余个编织袋,埋藏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外某处6米深的地下,专案组动用两台挖掘机,历时20余个小时才将其挖出来。

这次事件终于挑动了监管的神经!

06、P2P爆雷潮

E租宝事件之后的2016年,P2P进入监管元年,监管的大锤之下, 2016至2018年整个P2P行业都处于大进大出的洗牌期。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紧接着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四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网上一度盛传97%的网贷平台将要被淘汰或转型。“P2P已死 ,有事烧纸 ”成了当年的流行语。事实也确实如此,行业洗牌不断加速,一些违规、经营能力弱的中小平台陆续被市场淘汰。

2017年底至今:受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行的影响,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开始恶化、债务违约也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P2P 爆雷潮;与此同时国内开始金融去杠杆,收紧流动性。一些资金紧张的P2P投资人开始赎回资金,平台偿付压力提升;再加上备案整顿期内,合规成本提升。

以上种种,让资金链压力高度依赖资金池的平台开始命悬一线,开始爆雷。随着爆雷潮开启,风险溢出后显著影响投资者信心,出借人恐慌潮下,资本集中抽离,现金流不够强大的P2P被挤出,整个P2P行业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形之下,P2P爆雷潮连绵不绝。

2018至2019年上半年到达爆雷高峰期。2018年6月中旬,唐小僧爆雷引燃了P2P网贷行业的新一轮动荡。随后,包括联璧金融、牛板金、草根投资等在内数百家平台,在2018年6月至9月短短数月内集中爆发风险,一时间“雷潮”席卷整个P2P行业。动辄“百亿级”“千亿级”的 平台“爆雷”,网贷挤兑轮番上演,债权转让骤增,无数投资人在P2P平台上的资产一夜归零。

2019年,大的P2P平台轮番出事或爆雷。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3月团贷网爆雷之前的,有行业“鼻祖”之称的 P2P 行业头部平台红岭创投宣告清盘, 留下184亿的“窟窿”待填;网贷一哥”陆金所宣布退出P2P,宣告P2P进入凛冬。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万得终端

P2P的爆雷潮也是P2P的由乱而治、整顿规范、深度清理的开始。在监管趋严和市场整合的内在需求下,小平台爆雷、中平台清盘、大平台转型成了当前国内整个P2P行业的现状。

07、为何中美P2P结局千差万别

从2013年到2019年上半年,仅仅在5到6年的时间里,国内P2P就完成了一个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轮回,留下一地鸡毛。而大洋彼岸的美国P2P行业则并没有出现我们这样的问题,这里非常有必要问一句"Why"?

原因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是国情不同;另一方面是美国金融市场更为成熟,且在P2P发展的初期就开始监管。

美国P2P是一个小众市场

美国的网贷P2P一直都是个小众市场,且网贷的发展初期就开始监管。根据费埃哲公司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美国使用P2P贷款人群不到1%,中国却超过了5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8%)。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存在较多的私人银行,本身就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种借贷款需求,包括个人借款和小企业贷款,而且美国投资人的投资渠道有很多。

而长期以来,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整体利率比较低,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金融市场不发达、居民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投资者出于资金保值、升值的需要,纷纷寻求更高的资金回报率。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P2P理财市场经历了井喷式增长,当危机爆发之时,影响也更大、范围也更广。

美国市场以投资机构为主,国内多为散户

美国投资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整个市场以机构为主导。P2P这一小众投资领域也不例外,其资金端也是以B端机构为主导,整个美国的P2P市场中大概70%—80%资金出借方来自于共同基金、家族基金等机构。

拿LendingClub来说,截至2018年底,它的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94%,且前十大投资者出借金额占比高达58%。机构主导的市场就可以容错,可以有违约,可以出风险,因为是通过市场有效配置来获得稳定性的收入。

中国P2P资金端以自然人投资者为主。P2P行业的投资门槛则很低,往往百元千元即可起投。因此,许多居民将P2P作为自己理财的主要渠道,截至2019年4月底,陆金所和宜人贷的最大十户出借余额占比分别为0.35%和0.52%。

这种以自然人为主的“散户”市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不专业,P2P行业的尽职调查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准,很多在金融市场混了十几年的人都无法有效的辨别风险;第二个是不经济,个人投资者辨别风险的成本过高,比如说需要专业团队来尽职调查的事情,个人投资者几乎不具备操作的条件。

美国有足够成熟的外部条件

美国目前的风控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且有足够的数据支持,美国P2P平台的风控模型多是基于 Capital One 评分卡模型的优化(Capital One:第一资本金融,被誉为国内消费金融黄埔军校、消金第一“黑帮”的美国第十大银行)。数据方面,美国的征信行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系统主流的FICO评分系统已经能覆盖到大部分人群,网贷的风控在此基础更加成熟。

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完全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也是过于理想化。首先是个人征信覆盖的范围有限。央行的征信覆盖的人群不足一半,此外行业数据还没有联通。

P2P项目风控不好操作,有些平台压根没有项目审核和风控能力,无法正确衡量评估项目风险,甚至于平台本身遭遇连环诈骗,比如之前爆雷的投之家。简单来说就是新股东收购了平台,然后再用平台融资圈钱,平台本身对监管不到位,从而遭遇诈骗爆雷。

美国快速地证券化并纳入监管

美国P2P发展初期就快速地证券化,纳入监管。接受美国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是美国P2P网贷行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在美国P2P发展初期阶段(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P2P公司将其发标作为证券登记,接受《1933证券法》的监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基本可以覆盖到P2P行业,在监管机构、监管立法、监管限制等方面均有明确的分工和监管要求。

也就是说,当P2P机构运用投资人的资金向借款人放贷,被视为证券销售。而在北美地区,任何证券销售都需要经纪人执照,并向SEC注册。这意味着进入者的合规成本陡然上升,拦住了很多中小玩家。2008年时,P2P的两大巨头之一的Lending Club因为没有满足合规要求,因此被勒令关门。关门半年后,根据美国证监会(SEC)的要求进行改造,借了银行牌照,完善信息披露才重新开业。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如果P2P平台一旦在SEC进行登记,投资者就成为平台的无担保的债权人,发生违约时,由购买者自负盈亏,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二级市场,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逾期的债券以打折的方式转让出去,有效地降低自身风险,很多美国的P2P 的大平台都推出过这类线上债权转让业务。

中国在P2P发展初期是处于一个鼓励“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中,中国P2P行业乱象出现一两年后才得到陆续修正。

此外,SEC对于事后持续信息披露规定也十分严格,要求P2P网贷平台对所发行的收益权证和对应的借款信息做全面的披露,并需要对信息变更进行动态披露。SEC还会对P2P网贷平台的发行说明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以保障投资者能够获得决策的信息。

这从监管角度促使美国 P2P 网贷业务走向合法化、透明化,间接要求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国内则长期处于监管真空,相关的平台公司透明度不足,信息披露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08、P2P爆雷的启示录

每一个百亿级理财平台爆雷背后,总不缺各种倾家荡产的故事。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做好尽职调查,学会思辨

马克·吐温曾说:令你一败涂地的,不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而是那些你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事。在接连出现的P2P网贷平台“爆雷潮”中,投资者缺少风险意识的盲目投资,也是这次事件涉及金额较大、牵涉范围较广的一大原因。

很多投资人并不了解P2P是如何运作的,更不用谈产品的投向、还款来源、风控策略、具体条款等。像唐小僧这样利率最高能达到40%-60%的平台,交易量能高达 750 亿元,注册用户多达 1000 万人的现象,也间接说明很多人对于金融产品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个行业亟需对投资人进行金融启蒙教育。

常见的大类资产预期收益范围与优劣 数据来源:Bloomberg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到 :所谓的投资,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的就是投机。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尽职调查,全面的的尽职调查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的。

但总的来说,有三大方向:首先,投资者要有合理的收益期望;其次,想清楚投资策略应与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策略】匹配,也就是考虑投资的风险/回报比率,确定所投的标的的风险在能承受的范围内,以避免资本遭受持续性的、永久性的本金损失;最后,组合标的间的相关性和风险管理始终是其中的核心,它们就像一张过滤网,可以将95%甚至更多的潜在投资从你的投资组合中排除掉。

就拿合理的收益期望这一条举个栗子:如果你对各大类资产的年化收益率(如下图)有个大概的认知,当看到年化收益率高达20%以上的P2P产品,你会不会心存疑惑?如果你做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知道过去100年里,全球表现最好的资产——标普500的年化回报是9.5%左右,历史最大回撤是81%,碰到年化收益高达20%的P2P产品,你会不会绕路而行?

数据来源:Bloomberg、万得终端 数据区间:2014.08.01-2019.07.31

不管你采取何种策略、买什么样的产品,“尽职调查”都是投资者应该坚守的重要原则。做好尽职调查能帮你理性地看待策略和产品,避免掉一些常识性错误。

做好资产配置

很多投资者都知道投资要做好分散,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网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段子:“跟大咖们学会了分散投资的理财,于是我把资金分散到了十多个平台,结果现在有维权的地方就能见到我的身影。”

资产分散配置,是抵御风险的最基本法则。但分散的前提是多元化配置。所谓的多元化,就是不要在投资组合中加入相同的风险资产(而不是同类叠加)。所以你应该做的是:找到与原资产收益相关性较低的资产。这样才能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获得更稳定的利润,以及更容易理解多样化策略的能力。

上面那段话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也不要把篮子放在同一辆车上,最好这些车行驶在不同的车道上。怎么理解呢?

如果你要最大化保障自己“鸡蛋”(财富)的安全,首先需要把“鸡蛋”分散投资在银行存款、股票、债券、P2P、黄金、房产等各类资产中,而非全部配置在某一类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中(比如P2P)——虽然你分散投资在多个平台,但它们归根结底是在一辆车上,一旦行业风险集中爆发, 同一种类的产品会一起翻车,你就很可能在所有的维权群中都出现。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使你鸡蛋篮子所在的车,行驶在没有交集的车道上。而这样是为了防止哪条车道发生连环撞车事故,不同车道上的鸡蛋彼此牵连。我们举个正面例子,同时配置股票和债券这种低相关性的产品,就是将资产放在交集概率很低的车道上的一种经典组合。

买受到监管的标准化产品

所谓标准化,是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从基础资产到结构设计、再到风险评级和二级市场交易、最后到发行后风险报告,由市场参与人和监管部门共同推动和制定的一套适用证券化产品的规范,并予以披露。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委托贷款、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等多种形式资产都是非标产品。

没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投资人无法对复杂的证券化产品做出有效的风险评估,这就很容易导致始料不及的投资损失。

我们在《百年证交所:爆雷之潮,改变不在朝夕》这篇文章梳理了“监管”和人性贪婪博弈的百年历史 。今天无论是证券交易所百年来形成的运行机制,还是各式的监管条例与法律法规,都是前人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后,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管对“人性做出的规范”。

而那些受监管的交易所标准化产品,替投资者过滤了一道风险。能在这个平台挂牌的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ETF,相比非标产品及其平台,其流动性、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等都更胜一筹,信用风险成本更低。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自己熟悉的、透明度高的、流动性好的标准化产品,不要因为贪心而亏掉了本金,这是恒久不变的投资真理。

写在最后

本质上,金融是一种做事情的方式。和其他“做事方式”一样通过创新来不断提高做事情的效率,然后得以发展。历史上所有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概念的产生,都是因为能够提高效率,这本质上都是一种技术的创新。

但金融业除了创新,还有风险,且金融业的每一个风险都是有血有肉的。《孙子兵法》有个著名的典故“守正用奇”说的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在金融领域也是如此,“正”是合法合规,“奇”是创新,但是“守正”在前,“用奇”在后,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是出奇制胜的金融创新。这也是美国P2P能够较为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中国P2P爆雷潮中,缺乏投资者教育的投资人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损失,他们需要反思。但是更应该反思的是,金融领域怎样才能做到“守正用奇”?如何让每一个金融人谨记“守正用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