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香港行长张丽:香港银行业的四个思考

“今天的香港无论有多少复杂的讨论,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对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来说,都更有事情可做。”

张丽.png

10月10日,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浦发银行香港分行行长张丽在2016“燕集香江”香港财经论坛上作了关于“香港银行业的四个思考”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金融协会在香港比较出名,特点比较广泛,来自基金、法律、审计,现在有620多名会员。今天的主题是投资全球,立足中国,我们的协会和主题是呼应的,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正在走出去,香港作为桥梁的作用非常明显。

我在想,作为一个多年,在金融业行事多年的从业者,先从宏观的角度抛砖引玉,也许会和后面专业细化的讨论铺垫,因为商业银行是社会金融业的基础,和其他的银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今天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分享我的体会:

一是叠加的国际化时代;

二是要有三维的视野;

三是长期发展期待;

四是广泛合作的前景。

第一个叠加的国际化时代,是国家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的根本需要。

我们的货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其实从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会停的。市场的国际化,因为互港通等已经出来了。还有就是企业的国际化需求,企业一直在走出去,从个体走出去到总体走出去,各类背景企业走出去。所以今天我们是多种的国际化投资需求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从个体到多重叠加的,这个状态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仔细分析,国家战略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不是同时发展的,我们今天遇到了这样的时代。

从一个视野来分析,香港是所有国际化投资需求最重要的一站,后面的都是以此为基础散发的,走回来也是。我们银行有一个明显的数据,在2006年,香港所有的银行加起来总资产的总和占香港的16%,到2016年,翻了一番,这个数字说明了中资银行的发展增长超过在香港有史以来的总和,说明了中资在香港的发展态势。2016年总资产明显下落了,但所有的银行的收入明显上升,为什么呢?其实和利率、汇率减少的同时,在服务国际化产品带来的收入迅速增加。这是从实践的角度看。这是银行的例子,这是非常惊人的。

这是各机构努力的结果,不可回避的是处在这样的时代,另外一个就是在香港,不然不会有这样的局面。香港一个是接过来,一个是送出去,还有一个是伴行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今天的香港无论有多少复杂的讨论,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对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来说,都更有事情可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全球视野,就像今天的主题一样。

我平时在我们行经常讲,不管是一个老总还是职员,要有三维的视野,心系全国,志在香港,立足全球,比如我们内地的游客需求在哪里,我们可以给他推出什么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即使再专业也不行。过去说在香港做什么,今天我们具有三维视野,同时是专业的,又是国际化的,东西两方文化,教育体系都了解的,这样的金融人才能够和今天的时代匹配。

所以第二点我分享的是在香港的人以三维视野呼应今天我们的时代有所作为。

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做,我自己的体会是深耕细作,长期发展。我们这一次应对的叠加的国际化需求,80年代招商引资,2000年后,大家都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境内外的差异有所创新,这些大家都看到了,有鲜明的阶段特点,是短期的。

我们2016年开启的叠加的国际化趋势,和80年代相比较,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叠加的国际化趋势在一定的时间下不会停止,这个特点非常明显,这种情况做业务和简单做通道业务,做价格差异是截然不同的,其实需要做金融的人真真正正做客户需要做的事情。

从服务的角度说,应该是市场细分,真正看国际化客户需求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的从业人员要专业有为,做好定位和金融机构。如果不仅是香港的金融机构,同时总部在境内的集团在香港的分支,你的责任可能更重,你应该是国际化战略最早先行者,也是国际化需求最大的实践地带,通常来说境外50%以上在香港做。

在香港做得好坏,影响到国际化的发展。如果做得好,后面的比较顺利,如果在香港做得不好,后面的不可能做得好,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责任感。香港去年推出了竞争条例,中心意思是每一个机构有自己的战略和定位,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而不是攀比排名市场份额,这种东西用法律的形式限定了。就是说不用追逐外在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战略走。我们在香港要为客户做全球化的投资,这样的话我们的服务和产品才能国际化需求的样本。

我们2011年从头创建的,我们一开始非常明确,用长期心态做。来香港做金融的人,相信大家的出发点不会停止,应该用这样长期向好的心态做,有了这样的心态,考虑业务战略和定位的时候,考虑人才队伍的时候,考虑企业文化的时候,就会做得更好系统和长远,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在各方面做得非常顺利。

还有一点就是差异化的定位和广泛的合作,前面说心胸、说视野,这是我们从业者应该有的心胸和境界。银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同样的价格、产品,各银行之间没有空间做差异,香港有几个是不同的,我们的需求不同,我们能够采集到的是叠加的差异化需求,有不同的客户需求,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产品需求。

我们在香港的金融自由体系中,有很多不同,比如香港有190多家银行,可以有190种打法,就是说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拥挤在香港,需要有自己特别的定位。只要定位定得准,一定能找到对应的需求,所以让香港各类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业态都有发挥的空间。同质化的情况造成广泛的合作,这是我在香港市场体会到的差异,就是说大家都能一起合作,因为个人无法满足香港的投资需求。

所以,各位要把专业定位好,然后去合作,必须去合作,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多赢,这样才能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国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是社会信用的创造者,是金融体系的基础,监管也最严,同时由于他的业态特点,和其他各类的金融机构联系最大,差异最大,也最有互补。

谢谢大家。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