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PPDF.US)转型:放弃P2P业务,就能上岸吗?

作者: 2019-11-11 15:31:17
美东时间11月5日,美国上市公司拍拍贷(PPDF.US)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批准了将公司名称由“ PPDAI Group Inc。”改为“ FinVolution Group”,并提议采用“ 信也科技”作为公司的双重外国名称。

本文源自“钛媒体APP”。

美东时间11月5日,美国上市公司拍拍贷(PPDF.US)发布公告称,在公司举行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股东批准了将公司名称由“ PPDAI Group Inc。”改为“ FinVolution Group”,并提议采用“ 信也科技”作为公司的双重外国名称。

伴随着改名字而来的是,拍拍贷业务转型。拍拍贷创始人、联席CEO张俊表示,目前拍拍贷已与2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同时,今年10月后所有撮合成交额的资金均来自机构。虽然拍拍贷现在还有一些P2P的余额,但是已经没有P2P的新增交易,公司的主战场已转向金融科技。

P2P公司的转型一直都没停过,风声鹤唳的P2P标榜科技金融公司,如今再到业务转型,背后折射的是一部行业监管史。

其实早在去年6月份,蚂蚁金服就宣布未来重心将由支付及消费金融转向技术服务,目标是技术服务占收入比重由去年的34%升至65%,从消费金融到金融技术输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巨头们做出了相似的选择。在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宣布京东金融品牌正式升级为“京东数科”,全面转型科技金融。

监管、市场、市值或为关键诱因

一直以来,拍拍贷给人的印象更多地是一家金融公司,如今,它却高调的表示要放弃这块“肥肉”,拍拍贷的业务重心转移并不是说说而已,事实上,金融科技,本身也是金融+科技的“混血”组合,关于二者的侧重其实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在笔者看来,拍拍贷向技术方面“倒戈”,这一举措本身既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同时也适应和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

先说外部因素,金融领域监管方面的复杂和多变,使得不少科技金融的巨头们做出相应的选择。尤其是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无论是在支付业务、基金销售业务,还是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领域,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受到的限制也变的越来越多。产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这也倒逼着巨头们做出相应的选择。

公司定位是助贷的角色,业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样的话受到的政策压力也势必会小很多。

数字化升级大势所趋:传统金融技术需求日益显著

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原始初衷,据了解,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在百万亿级别,市场空间极大。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很多人群并没有被央行征信体系覆盖,难以获得金融上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服务意义还是从商业意义来讲,这部分人群的拓展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由于风控方面的短板,需要借助第三方的金融科技实力进行风控。

除此之外,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兴起,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未来趋势。但很多传统金融平台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不具备技术研发实力,因而“借势”科技巨头们,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便成为大势所趋。

2017年3月28日,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16日,工行与京东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等方面展开合作;6月20日,农行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还将组建联合实验室、推出农行金融大脑,在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客服、区块链等方面探索;6月22日,中行官网宣布“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

由“互怼”到“联姻”,银行巨头联手BATJ成为常态,对于中小银行等其他传统金融领域玩家来说自然也需要如此。

科技公司or金融公司:市值驱动下的业务重心转移

由于人们对科技公司的估值往往比较高。这就和小米一样,小米一直标榜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硬件厂商。在此之前的爱奇艺同样也是如此,在其很多市面上的公关稿件中,也表示不只是一家视频公司,更具备了科技公司的属性。

毕竟就目前而言,当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中,绝大多数还都是科技公司,全球体量排在前列也是作为科技公司的Facebook(FB.US)、谷歌(GOOG.US)、苹果(AAPL.US)等,国内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的体量和声望也都比其它行业要强,而且在市盈率方面,科技公司要比金融公司高得多。

从现在和过去两年时间来看,二级市场给予金融类公司PE一般在10倍左右,有时候比10倍还低,而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PE却很高,有的时候甚至不用PE,而是基于公司的成长性来估值,其中亚马逊、京东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级市场把金融公司估值那么低,核心原因两点:

第一,金融公司的利润受到金融周期性波动的影响。金融的利润始终是要给一个折扣的,因为它的利润有风险。

第二,金融业务线性增长难以避免。互联网公司的特点是它的增长边际成本是无限降低的,增长网络效应是很强的,网络效应显著。金融这个业务本身不具备这两点互联网公司所具备的典型特点,网络效应比较弱,同时线性增长很难加以突破,不论在线上做业务也好,线下做业务也好,都是如此。

拍拍贷靠金融业务起家,尽管市值在金融公司中属于佼佼者,但是其体量以及知名度、行业地位跟科技领域的独角兽动辄百亿美金市值不能相提并论,如今放弃P2P业务,进军助贷领域,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未来估值上有望进一步提升。

由从业者到供应商:技术“开源”,生态想象无远弗届

其实在互联网的江湖里一直都流传着“掘金者不挣钱,送水工挣钱”这样一个说法,如今2C项目不能说式微,但调门似乎没有2B项目声音大似乎就是一个佐证。

谷歌是搜索发家的,但它也做手机。但众所周知的是谷歌手机并不具备苹果、三星、华为这样的盛名,但这依旧改变不了谷歌的强大。因为谷歌根本不靠卖手机挣钱,它是充当着基础设施提供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手机系统有三种:苹果的IOS、谷歌的安卓、微软的WP。其对应的市场占有率来看,安卓绝对排第一,而谷歌也是尽享技术开源所带来的红利。

以最早转型的蚂蚁金服为例,蚂蚁金服对外技术输出包括金融云以及IT技术能力的输出、财富管理方面的技术输出、花呗的开放、保险领域技术能力的开放、向商户的能力开放,除此之外还有无人值守技术和智能客服技术等服务方面的输出。它所提供的是金融领域数字化运营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充当着智能商业时代,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在这在未来也是值得我们期待不已。

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行虽有资金优势,但其互联网属性较弱,并且存在技术能力较弱、线上风控和用户消费场景等方面的积累相对有限等问题,而助贷机构比如拍拍贷等公司运营体系往往较为成熟,并且拥有流量、用户数据、获客能力强等优势,两者互补性强,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由此可见,对于P2P平台来说,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内因主导),重点发力技术输出,转向助贷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那么这对于其它P2P来说是否具备借鉴意义呢?

助贷不是“避风港”

在投资界有这样一句话被广为流传:“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作为科技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们对此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自然不会把公司业务布局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监管不断从严的当下,拍贷等头部企业都进行业务转移,那么其它平台进行多项布局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因此,就目前来看,不仅仅是拍拍贷,许多互金头部公司也都开始做技术输出,做助贷这件事。如掌众、品钛、玖富、宜人贷等,但是助贷并非P2P不灵之后的避风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数据显示:拍拍贷平台的借贷余额超过120亿元。据中国互金协会信披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09月30日,拍拍贷借贷余额为121亿余元,借贷余额笔数为6498115笔,利息余额为4.54亿元。

急于转型,典型的顾首不顾腚。不止于此,据金融虎报道:近日,拍拍贷旗下羚羊财富被业内曝出无基金代销牌照违规销售资管产品。据了解,羚羊财富于2019年9月份上线,运营主体为上海山桐科技有限公司。拍拍贷客服称羚羊财富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平台,拍拍贷为客户提供助贷的机构窗口。”。微信公众号注册信息显示,羚羊财富商标持有人为“上海上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为徐佳圆,为拍拍贷财务高级副总裁。上海上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拍拍贷(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

羚羊财富官方称,自上线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平台已完成近亿元的成交量。业内指出,作为非金融机构,并且在未持有任何基金代销牌照的情况下公开销售基金产品,拍拍贷旗下羚羊财富已经严重触犯资管新规的监管规定。

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今年8月,央行出具了关于《金融科技规划》的纲要,并没有没提到过“助贷”。助贷,依旧在监管空白。对于助贷的监管,监管部门可能不会直接监管助贷公司,但是能够监管金融机构。

P2P巨头们之所以急着转型,无非就是P2P这条船已经破了,需要换一艘好船,如今看来助贷这艘船也好不了哪里。

现在政策监管空白,那是因为法律的滞后性,之前没有这么大,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进来,如今助贷行业一时人满为患,公地悲剧下,是否成为下一个P2P,不得而知。但是金融行业的魔力一直在不断挑衅着人性。从目前助贷发展来看,助贷与现金贷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少助贷机构其实就是在做现金贷业务,并无场景依托,这也就意味着其同时存在砍头息、暴力催收等现金贷“通病”。

监管曾多次发文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放贷资金提供方,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逾期资产代偿、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等。可是仍有部分金融机构在与第三方助贷机构合作时将核心风控交由第三方助贷机构来做,自身风控流于形式。

虽然助贷在监管层面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政策的调控是跟着行业舆论及整体表现走的,如今不少企业违规操作现象较P2P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的继承其“衣钵”,长此以往,助贷也必将非法外之地,届时,再来个一刀切,拍拍贷们又该走向何处?

“跟风者”龙蛇混杂:“营销”大于“实际”大行其道

前面我们提到,在技术方面,输出能力上,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并不具备竞争力,那么是什么让它们还是要毅然决然的选择技术输出这条路呢?答案是营销。

风口往往会带来集聚效应,尤其是行业大鳄以及头部玩家们纷纷布局,如果不跟风而行似乎显得有些掉队。而且对于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如果有了技术输出业务,对外宣传也可标榜自己的技术实力领先,所以才会很自信的拿出去卖,至于卖出去与否反而不重要。

如此一来,这也使得一些可能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辜“背锅”,因为本身在很多目标客户眼中,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和自己一样都是“老虎”,只不过体型比自己大一些,担心碰到“南郭先生”,在技术方面更信赖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样的“大象”。

对于拍拍贷来讲,放弃已有的肥肉全面转型科技金融公司也并未站的住脚,我们以校园贷为例,国家三令五申, 拍拍贷也表示,早在2016年便已经取消了学生类借款服务,可是那?

2019年8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7家现金贷平台调查发现,有3家对学生下款,拍拍贷是其中之一。根据报道,测试学生在拍拍贷获得13000元的授信额度,并成功提现1000元,放款方为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拍拍贷回应称,拍拍贷通过各种第三方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授权获取的位置信息、用户登录拍拍贷时的常用IP地址等进行二次身份确认。但测试学生在贷款过程中,联系地址如实填报了具体学校的地址信息,联系人也预留的是同学,仍获得了贷款。

校园贷这么一个“人血馒头”,拍拍贷吃的乐此不疲,现在说全面放弃P2P业务了,可信度高吗?有可能还像校园贷一样,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转型鄙视链:搞技术输出的看不起玩助贷的

P2P转型,目前来讲,存在两大流派:一派是蚂蚁金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技术流派,另一派是拍拍贷等公司为代表的助贷派。

尽管同为转型的两个分支,但其实助贷根本不能与技术输出的同日而语。

技术输出的才是真正的转型成功,是更金融行业的科技公司,虽然处于金融行业,但其本质是科技、技术流公司,而搞助贷的,跟之前搞P2P没啥本质区别,只不过是P2P的遮羞布烂大街了,如今再换一个遮羞布,依旧是纯金融行业。风险大、监管政策影响大等弊端依旧没有根本解除,只能算是外科手术。

金融行业水很深,这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而金融+互联网本身就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一次升级,要想做好自然要付出不少内功。可如今看来,金融、互联网这些似乎都已经“OUT”了,科技才是重头戏,可事实上,无论是金融还是互联网亦或者是科技,能做好一项本身就不件容易的事,“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其实一直都适用,尤其是技术创新本身具备创新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征,不难想象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内功”并不深厚。

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去揽瓷器活。事实证明,助贷不是金融科技企业逃避监管的“避风港”,更不是万事大吉的“安全屋”。

金融科技公司跟风涉足技术输出领域不是什么明智之选,做纯技术输出公司如果不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则非常容易被上下游碾压,到最后失去生存空间。金融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们也根本没有可比性,它们很早就做技术积累,在数据、场景、资产等多方面占据优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超过。

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要奢望,不要试图逃脱监管,寻求捷径。也不用担心错过风口而患得患失,如果真的下大功夫去做技术输出,到最后可能连主营业务金融也受到影响。真正理性的做法应该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不然,或许正如泰戈尔《飞鸟集》诗中所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编辑:宇硕)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