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研究社”。原文标题《Q2净利润同比下降1%,甲骨文转型之路错搭“老爷车”?》。
12月12日美股盘后,软件解决供应商甲骨文(ORCL.US)公布了其2020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期内营收9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样为同比增长1%;净利润为23.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3.33亿美元相比下降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1%;每股摊薄收益为69美分,与去年同期的61美分相比增长14%,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15%。
数据看来,这一季度调整后的每股收益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但营收未达预期。财报公布后,其盘后股价下跌超2%。
从新财报的核心数据来看,这家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营收仅获得了1%不及预期的增长,净利润却在下降,盘后股价的下跌也暗示了这份财报背后潜藏了相应的风险。结合其业务和大环境来看,事实上,甲骨文公司最大的挑战或在于其核心的云服务业务上,虽说云服务的增速值得肯定,但这一领域目前已经是巨头云集,云服务市场也被众多科技巨头视为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领域,除了老牌竞争对手,新晋独角兽们也在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数据分析公司甲骨文的处境也显得不容乐观。我们通过这份最新财报对甲骨文眼下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进行分析。
营收同比增长1%不及市场预期 净利润亦同比下降1%
据甲骨文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5.62亿美元相比增长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样为同比增长1%。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甲骨文第二财季总营收为96.1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5.67亿美元相比增长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样为同比增长1%,不及分析师此前预期。此前,分析师认为其第二财季的营收将达96.5亿美元。营收不及预期,直接导致其盘后股价下跌超2%。
具体表现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1%,高于去年同期的69%。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营收为11.26亿美元,同比下降7%,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2%,低于去年同期的13%。硬件业务营收为8.71亿美元,同比相比下降2%,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9%,与去年同期的9%相比持平。服务业务营收为8.06亿美元,相比下降1%,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低于去年同期的9%。可见,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仍是营收大头,而且作战比重同比上升。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期内净利润为23.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3.33亿美元相比下降1%;每股摊薄收益为69美分,与去年同期的61美分相比增长14%。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9.81亿美元,同比下降1%;每股收益为90美分,同比增长14%,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据雅虎财经频道提供的数据显示,27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甲骨文第二财季每股收益将达88美分。
此外,截至第二财季末,甲骨文的短期递延营收为81亿美元,在过去12个月时间里,甲骨文的运营现金流为138亿美元。同时,表示云应用业务目前价值已达数十亿美元的ERP部门持续快速增长,令甲骨文得以实现了两位数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并对今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保持了充足的信心。
综上来看,甲骨文这一季度的新财报表现喜忧参半。营收增速仅维持在1%,且不及预期,净利润虽有同比增长,但盘后股价的下跌再一次体现了投资者们的担忧。尽管其在拓展自身云业务实力时好于采取并购战略,但眼下来讲,这一领域除了科技巨头们的极力角逐,还有新晋独角兽们的争抢,甲骨文想要在这一赛道玩出花样,压力不小。
云服务业务强敌如林 甲骨文前进之路阻力不小
作为甲骨文这样一家全球知名数据库公司,在当今云计算的浪潮中它是没有占据优势的。就拿它进军这一领域的速度来说,也未能获得先发优势,相比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已经慢了许多,这也直接导致其在云计算领域未能取得投资者们的信心。而眼下其已经在全球多地区出现裁员,这侧面反映了,甲骨文公司遇到了相应的困境。
1、全球多地区现大幅度裁员 甲骨文潜藏何种危机?
最新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仅维持在1%,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这一增速显然并不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比例。而其全球多地区的裁员已经从侧面反应出甲骨文公司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5月份,甲骨文在中国地区大规模的裁员引发热议。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甲骨文中国区首批裁员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CDC(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而整个CDC共约1600人,可见,裁员规模之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初步测算 2018 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将超 900 亿元,2019 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到了 2021 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858 亿元左右。
数据表明,中国云计算市场存在巨大的上升级空间,甲骨文在中国区的大幅度裁员直接表明其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同时,甲骨文对中国区业务并没有高度重视。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没有做适配和本地化,水土不服是其一;而最重要的实际上是在云计算领域未能具备跑赢的能力。
在中国,甲骨文的云服务市场份额直接排在十名之外。根据IDC统计2018年1月到6月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数据,排在第一的阿里(09988)云占43%的市场份额,其次为腾讯(00700)云占11.2%,排在第九名的华为云市场份额仅占到2.3%。而目前对中国地区进行大幅度裁员之后,暂且不论跑不跑得赢对手,就算想要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甲骨文在印度、美国,甲骨文也在裁员,今年三月份,外媒曾报道,甲骨文计划在加州地区裁员300余人,甲骨文在北美地区将有5%-10%的员工失业。虽然幅度和影响力远不及在中国大,但其快刀斩乱麻的举动,暗示了其目前存在的相应困境,在想方设法的开源节流。
2、云计算领域新老对手众多 业务增长堪忧
据甲骨文最新财报来看,该季度的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8.1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6.37亿美元相比增长3%,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4%。从这个同比增速来看确实不快,但该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71%。可以说,个位数的增速令甲骨文有点格格不入。
在云计算领域,甲骨文确实已经落后很多了。纵观这一领域巨头云集,除了亚马逊(AMZN.US)、微软(MSFT.US)、阿里巴巴、谷歌(GOOG.US)一众的头部企业,也有Salesforce、Okta等一些后起之秀,这一赛道俨然已是竞争激烈。
根据全球权威统计机构Gartner在2018年8月发布的世界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的报告,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分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而甲骨文的云业务直接被归入"其他"。不得不说,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确实有点尴尬。
从增速方面来看,亚马逊云计算今年三季度的净销售额为89.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6.79亿美元增长35%;阿里云业务总营收为92.91亿元,同比增长64%。从巨头们的云计算增长来看,均远超甲骨文。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微软、亚马逊等都是甲骨文的重要客户,但在如今的云时代这些巨头反而成为了其重要对手。这侧面反映了,甲骨文转型上面的迟钝,他的云业务未来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场面。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独角兽已经的云服务市场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就拿Salesforce来说,其云计算新生力量正在快速增长。Salesforce最新财年的收入为132.82亿美元,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增长率均超过25%,远远高于甲骨文。Salesforce还与微软云和亚马逊云联合,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等方面达成合作。而今年Q3的财报显示,其订阅和支持业务营收4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云服务业务。
除了Salesforce,还有Slack、Okta等后起之秀纷纷涌入云服务赛道。可以相见,在经过大幅裁员、营收增速仅维持在个位数的甲骨文,在这一背景下,还能有几分突围的可能?
云服务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 甲骨文还能受益几多?
当然,甲骨文也并不是没有机遇。
不可否认,云服务市场已是竞争激烈,但甲骨文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对的,毕竟,甲骨文的客户已经大批流向云计算平台并弃用Oracle,持续发力云计算是甲骨文的无奈之举也是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而云计算领域的发展空间或为甲骨文带来更多的想象力。
据央视财经资料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万亿市场规模,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龙头企业亚马逊等仍有40%以上增速,中国云计算龙头阿里云等增持近100%。Gartner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达到2143亿美元,同比增加17.5%;2022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达到3312亿美元,云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增幅将会是整体IT服务增幅的近三倍。这一增长空间对甲骨文而言是一个潜在的机遇。
当然,行业的增长空间是公平的,对甲骨文有利的同时同样也会为其他企业争得不少发展时间。对甲骨文来说,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自身实力上来。只有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增强稳定性,才能充分利用云服务市场的增长空间。
此外,甲骨文一向的"买买买"作风,也是其增强自身整体实力的重要战略。有报道显示,去年,甲骨文收购了9家不同的公司,就是为了重振其云计算产品。今年10月份,甲骨文以9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数据库巨头NetSuite,加码云应用程序。11月份,又收购了一家纯粹的SD-WAN提供商Talari Networks,希望借此在SD-WAN市场中分一杯羹。
综上来看,甲骨文对云计算领域的野心并没有丧失。其目前138亿美元的现金流也相对充足,在收购路上依旧具有相应的优势,未来经过不断对云组合产品的拓展,或许还有在云服务市场大战拳脚的余地。对于甲骨文今后的发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编辑:李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