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思宇医械观察”,作者为杨柳荣。
前言
近日,网约车巨头Uber(UBER.US)和Lyft(LYFT.US)相继宣布将进一步拓展在医疗领域的业务,要从医疗服务延伸到社会护理领域。去年9月,东南亚网约车独角兽Grab宣布已与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数字医疗服务提供商WhiteCoat展开合作,用网约车为患者运输处方药。15年的时候,国内的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也曾用“滴滴医生”试水项目。为何网约车巨头纷纷跨界来医疗行业呢?
一、时隔两年,Uber Health还好吗?
2018年3月,Uber 推出了Uber Health非紧急医疗(non-medical-emergency)交通平台,为用户专门提供就医交通服务,正式步入医疗行业。Uber Health 致力于将拼车作为一种可靠的、负担得起的病人运输方式。这项服务允许医疗机构的员工为病人安排乘车,并将该功能整合到现有的工作流程中。病人可同时通过短信、打电话或手机App方式进行Uber Health服务预约。如果病人有手机,他们会通过短信获取旅行细节,司机只看到病人的名字和位置,符合HIPAA规范。
Uber Health发布之前,它曾在美国卖过流感疫苗,也测试过乳腺癌筛查项目,曾在巴西生产疫苗,也在新加坡也生产过雾霾口罩。虽然Uber 曾在医疗领域做过很多尝试性的实验,但这些都是一次性的、“弹出式”服务。几番试水下来,Uber Health 成为了Uber医疗项目的核心。
Uber Health 本周表示,它将推出几种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功能,其中包括“直接驾驶员信息传递(direct driver messaging)”,该功能允许医护人员直接给司机发送消息,旨在使接车流程变得更加简单。
此外,Uber Health正在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和指定接送地点这两个核心客户要求启动了“多语言通知”和“汽车行程表”服务。Uber宣布:“以我们在企业服务领域提供的Uber for Business投资为基础,最终这种新的体验将帮助确保患者能够可靠地完成预约,护理人员可以专注于提供最佳的护理,医疗机构可以将其资源重新投资到他们的业务中并增加其影响力。”
二、Lyft,就医出行共享模式
Lyft一直以来是Uber的竞争对手。早在2016年1月,Lyft就宣布与美国国家医疗运输网络(National Medtrans Network)合作,为患者提供非紧急医疗交通服务,比如带老年人去体检。作为测试项目的一部分,纽约市民可以通过Lyft运营的一个新网站Concierge预约车辆。这项合作的优势在于National Medtrans Network可以提供现有的客户流。
Lyft表示,它们每周在纽约提供约25000次的共乘服务,而这项新服务的占比为10%。2018年5月,Lyft和非营利医疗机构Hackensack Meridian Health合作建立了一个共享出行指挥中心,为需要出行就医的患者提供非紧急医疗交通(NEMT)服务。一方面,Lyft公司可以联系患者,医疗机构以及护理协调员,以保证整个出行过程顺利进行,而Hackensack Meridian Health能更好地预测出行需求,调度人员能实时追踪出行过程,数字地图也会精确定位上下车地点。
19年3月,Lyft还与电子健康记录公司Allscripts合作,为近2500家医院提供服务。Lyft曾表示,已与十大美国卫生系统中的九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而所有的医疗运输代理商也都在使用Lyft。
Lyft近期表示,它正在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护理协调平台”(称为Unite Us)合作,该平台使用技术将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提供者联系起来。Lyft与Unite Us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财务条款尚未透露。Lyft在公告中说:“使用Unite Us进行社会护理转诊的协调员和服务提供商现在可以按需订购或安排Lyft乘车服务,以帮助患者获得他们需要的更健康生活所需的护理。” “这种国家伙伴关系将有助于满足全国各地社区对健康和社会护理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Grab,用网约车运送处方药
2019年9月,东南亚网约车独角兽Grab宣布已与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数字医疗服务提供商WhiteCoat展开合作,用网约车运送处方药。通过Grab的GrabExpress服务,患者在通过WhiteCoat的app咨询医生后90分钟内就能收到处方药,大大缩短了病人等待药物交付的时间,目前平均为3小时。
使用WhiteCoat应用程序,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按需数字医疗体验,从视频咨询到药物递送。WhiteCoat与GrabExpress的合作符合Grab支持新加坡本土科技公司的愿景。WhiteCoat与Grab的合作将为患者提供快速的药物交付,使他们能够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与GrabExpress的合作将提高患者的福利,因为他们现在可以在90分钟内收到药物。Grab的按需小包裹递送服务可靠且价格实惠,用户可以在Grab应用上实时查看自己的药物递送情况。
WhiteCoa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yan Koh表示,“我们一直认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以病人为中心的体验,以满足当今移动和精通数字的一代日益复杂的需求,可获得和负担得起的按需医疗将使我们的患者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另一方面,GrabExpress新加坡负责人Ronald Wong则表示,“我们将继续利用我们的技术服务于当地社区,让他们更接近他们关心的事情,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
WhiteCoat减少了等待就医的时间,用户可以通过视频联系WhiteCoat在新加坡注册的全科医生团队,以获得医疗服务现在,在服务GrabExpress车队的交付合作伙伴的支持下,WhiteCoat-Grab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获得药物。
四、滴滴出行,试水“滴滴医生”
早在2015年的秋天,滴滴就萌生过跨界医疗的念头。携手阿里健康、名医主刀以及医疗机构创办了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的活动。“滴滴医生”这种模式受到了行动不便且需要就医的患者的欢迎。且医生上门服务,意味着患者不需要大医院排队,问诊时长得到保证。服务结束后,患者和医生将互评好坏,对于双方也有一定的约束性。“滴滴医生”曾被认为是极有可能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的新诊疗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试水两天后再无声响。主要原因在于不符合国内国情。国内,医生资源稀缺,跟随滴滴专车上门服务,一天能服务的患者人数屈指可数。在为期两天的活动时间里,滴滴出行APP曾共收到超过2000人次的医生上门预约订单,但实际仅提供了40余次上门服务。除此之外,医生上门只能提供健康咨询、不能开处方的红线问题;可能产生的医患纠纷;医生服务的定价问题……都成为滴滴医生试水失败的原因。
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生只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医疗服务。多点执业在部分城市试点,但并未完全开放,离自由执业更是遥远。作为试点之一,上海规定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可在2个及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前提之一是“能够完成第一执业点的工作,并取得第一执业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
简单来说,医生只有在允许其执业的地点——医疗机构等开处方、开具检查单等。更有有业内人士坦言,“滴滴医生”可能打了“健康咨询”的擦边球,不开药不治疗,不违反现有规定。而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就诊,而仅仅是与病人“聊聊天”,后续治疗还需要到医院,那么对患者来说,也并没有实际的价值。
五、共享医疗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
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的浪潮逐渐延伸到医疗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一直是多年难以协调的矛盾,如今借助共享经济的浪潮,政府和企业正逐步探索、试点“共享医疗”模式。Uber、滴滴、Grab等都曾是以颠覆和革新者的角色出现的,但他们目前都还没有在医疗领域掀起水花。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Uber巨亏18亿美元;滴滴2018年的亏损超过了100亿人民币,东南亚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Grab虽然并未对外披露数据,但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主要的共享医疗方式有网络在线问诊、医生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这些不仅能将医生从繁重、重复性的工作中释放出来,可以跨空间、跨地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医患矛盾问题。
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共享医疗”目前至少还存在三方面难点亟待解决,一是多点执业政策落地困难;二是医保体系尚未打通,大部分医疗分享活动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现有的管理规定大多按照传统医疗机构的要求设置,在执业类型、资质审批、医疗规范和技术要求等方面,一些规定不适用于“共享医疗”新业态。
结语
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社会过剩的时间和资源通过分享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相对应的,共享医疗是通过创新的、科技的手段和工具,激活盈余优质资源重新分配,释放产能。期待,未来的共享医疗将不只是局限在送药、转诊、分级诊疗的共享,还能覆盖专家医生资源、学术资源和检验资源的共享。(编辑:肖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