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意见,支持新型疫苗特别是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受消息利好,AH股市中,生物板块都得到了拉升。以港股为例,截至2月16日收盘,该板块上涨1.73%,成交金额1.1亿港元,近5天的平均成交金额约7050万港元。当然,板块总体趋好,也并非意味每只概念股都受益,如海王英特龙(08329)在2016年年末经历了更换核数师、职工代表监事辞职等内部变故后,该股月K线持续调头向下,让不少投资者嗟叹。
为救母公司赴港上市
“非典”、禽流感让近10年的疫苗市场火热不断。2004年,全球疫苗市场占据抗感染类药品市场15.01%,到2014年,全球抗感染类药品市场中疫苗销售额已增长至33.68%,10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2005-2010年间,疫苗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8%。
据IMS数据,2014年全球七大药品市场疫苗销售额达238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为4.51%,扭转了上一年的下滑趋势。随着新疫苗的上市以及全球各地区疫情频发,疫苗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20年全球疫苗行业仍将以7%的速度增长,以中国为例,2014年国内疫苗总体市场规模达人民币200亿元(单位下同),自2010年起保持着年均22%的高增长率,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疫苗市场规模达1.02亿,同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2.09%。
疫苗市场虽广,但全球疫苗品种主要集中在GSK、默沙东、辉瑞、赛诺菲巴斯德、诺华和阿斯利康等外企手中,6家公司疫苗产品占据全球疫苗市场85%以上份额。不过,随着新兴国家生物技术的发展,疫苗生产实力的提高,中国疫苗也开始迎来兴起。而海王英特龙母公司A股上市企业海王生物(000078)便是其中之一。
得到大环境带动,海王生物的盘子越来越大。正因扩大产业,该公司的现金流也愈发吃紧。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01年为-8283.67万,2002年为-11182.50万,2003年为-2843.96万。2004年3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1614万,与上年同比下降39.86%,每股收益仅为0.049元,与同期末相比锐减66.67%。为扭转困境,2005年海王生物将旗下重点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及产品的开发、生产的企业,其干扰素-2b系列产品、白介素、疫苗、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b、注射用重组人新型白细胞介素-2、消症益肝片、复方亮氨酸颗粒等盈利能力极强的海王英特龙拆分至香港创业板上市。
为什么说盈利能力极强?据智通财经了解,海王英特龙2003年净资产9009万,实现净利润1280万,占海王生物相应财务指标比例的4.6%及26%。另外,海王英特龙的净资产回报率接近20%,这侧面反映了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高附加值。
海王英特龙上市首日,开市报0.5港元,较上市配售价0.33港元显著高出51.5%,后收报0.365港元,较上市价上涨11%。同时,A股的海王生物也在当日上涨1.62%,实现双赢。但此后多年,海王英特龙年年亏损,业绩未能达到母公司海王生物的理想状态。如2007财年亏损2117万;2009财年亏损3747万;2010财年亏损3010万。
事实上,此前的亏损主要是因开展了大型的投资。如2008年末,海王英特龙与GSK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企业GSK海王。根据双方规划,GSK海王成立之初的注册资本约为7833万美元。海王英特龙将以土地使用权、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出资约4700万美元,占GSK海王60%的股权,GSK以现金出资约3133万美元,占GSK海王40%的股权。GSK海王将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其他可能的人用疫苗和/或相关产品,并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
海王英特龙的这笔4700万美元的投资,虽然在当时为该公司疫苗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证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确保了自己能成功生产出高品质的疫苗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获得声誉,但这并没有提升海王英特龙及海王生物股东的利益。以至于在2011年6月,该公司再与GSK订立协议,同意以3900万美元向GSK出售葛兰素史克海王的51%股权。出售事项产生的收益(未计交易成本前)估计约为2432万。
剥离收益不达预期的资产,理论上有利于缩减海王英特龙亏损规模,改善公司业绩,但受市场覆盖率以及品牌价值降低,随后该股陷入大跌。公告发出后的三个交易内,该股累计下跌17.67%,涉资金额约77万港元。
应付关联方款项下降7成
在卖掉不盈利的资产后,海王英特龙业绩开始好转。2011财年,该公司营业额达到4.74亿,实现扭亏为盈。而发展到2016年第三季度,该公司业绩可谓期期实现正增长。
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6个月,海王英特龙实现收入3.34亿,同比增长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0.9万,同比增长53.5%。报告期间,该公司毛利约为1.66亿,同比增长11.9%。毛利率约为50%,同比增长5%。
对于2016年上半年毛利增长,海王英特龙将其归功于招标政策的调整。“因福建省招标政策变动的影响,集团药品生产制造分部的销售结构有所变化,低毛利产品于报告期间销量相对下降,高毛利产品于报告期间销量相对上升。因此集团的毛利和毛利率整体有所上升。”智通财经以简单语言解释,就是2016年上半年,福建在招标时鼓励采用一票制,其允许生产企业直接将部分药品销售予医疗机构,不需要走中间代理商。少了中间环节,相关产品的毛利自然会高。
公司整体毛利提高之际,海王英特龙还把相关产品的代销协议购买上限提升了。2016年10月,该公司公告表示,自代销协议于2016年3月4日开始后,附属公司海王长健购买的药品受到中国市场的欢迎且销量增长速度高于预期。自2016年3月4日起至2016年8月31日止期间,代销协议项下的购买总额约为4129.2万。上限提升后,2016年3月4日-12月31日由6800万调整为9110万,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由8200万元调整为1.14亿,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98000万调整为1.435亿。
说提升就提升?其实,被提升的产品主要是由母公司海王生物所生产,海王英特龙作为旗下子公司只是负责代售,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但代销协议购买金额瞬间提升2成,似乎值得思考。通过财务报表,海王英特龙2016年上半年,应付关联方款项虽对比同期的1.29亿,环比下降了69%,但还有3960万未能消化。
未来或完全替母公司打工
海王英特龙应付关联方款项下降的同时,在2016年11月,该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盈喜。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收入5.1亿,同比增长3.3%;拥有人应占溢利3375万,同比大增93.5%;每股盈利0.02元。
拆分收入明细,其中约3.1亿来自于生产和销售药品,占收入约61.12%,对比同期下降约8.2%;约2亿来自于药品及保健食品购销,占收入约38.85%;约19万来自研发服务。报告期间,该公司毛利约为2.6亿(2015年:2.3亿),较去年同期上升约10.7%;毛利率约为50%(二零一五年:47%),较去年同期轻微上升约3个百分点。
表面上,海王英特龙仍是因福建“一票制”利好使得溢利大增,但细看,主要是由于经营开支大幅下降约33.8%至2212万,及财务成本大幅下降约62.7%至295万所致。经营开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下降,智通财经发现,这是因为该公司在2015年底和2016年1月先后出售研发型附属公司泰州海王纳米生物医学科技和江苏海王生物制药的结果。报告期内,由该两家附属公司产生的相应研发支出减少约900万,以及归还了部分外部借款。因此,该公司的经营成本较2015年同期减少近500万。
减少研发投入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研发进程缓慢,缺乏有效成果;二是母公司海王生物具有较强的研发,出于战略考虑,不需要子公司过度进行研发投入。第一种原因显然不是,智通财经查询到,截止目前,海王英特龙在研的产品约11个,其中涉及疫苗、抗癌等领域。若是出于第二种原因,那么未来不排除该公司完全成为母公司的销售公司,最终替海王生物“打工”。
与此同时,海王英特龙在2016年末还接连爆出高管离职的消息。2016年11月底,海王英特龙公布,国富浩华(香港)已辞任公司核数师,自11月25日起生效;而致同(香港)已获委任为新核数师,同日起生效,任期直至本公司下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为止。要知道,在换核数师公告发出之前,该公司三季度业绩盈喜报告早已发出,也就是说相关的财务数据等资料并未经独立核数师的审计。
核数师更换后,职工代表监事喻军在12月底也宣布离职,并改为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婷担任。据了解,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喻军持有内资股760500股,占海王英特龙已发行股本约0.05%,离职后,这一股权是否有变化,还需等到年报披露。而受海王英特龙内部变故,该股在11-12月两个月跌幅超过13.85%,跌幅额约0.07港元,被投资者抛弃。
综合海王英特龙的财务数据、招标政策“两票制”的执行和内部调整计划,若代理的产品一旦在推广上无法取得成效以及没有资产可卖的情况下,势必将直接影响该公司未来业绩表现。依据当前0.48港元的股价以及目前约33倍的静态市盈率来看,虽然该公司股价在回升,但不排除未来难有作为。因此,投资者们还是在分析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稳步前行为好。(文\田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