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TSLA.US)Model 3涨价背后:全球车企涨价已成大势所趋?

作者: 财联社 2021-05-09 11:22:40
而就在特斯拉中国宣布涨价的前一天,特斯拉美国也刚刚宣布涨价。

本文来自“财联社”。

特斯拉Model3宣布涨价的消息,在这个周末迅速登上了国内社交媒体的热搜。据特斯拉(TSLA.US)中国官方5月8日宣布,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将上涨1000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反映了成本波动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市场,这是今年来特斯拉首次对Model 3车型进行涨价,也是国产特斯拉车型年内第二次涨价。

而就在特斯拉中国宣布涨价的前一天,特斯拉美国也刚刚宣布涨价,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Model Y长续航版的售价将均上调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215元)。据统计,这是特斯拉美国近两月来第四次对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以及长续航版进行涨价。

由于品牌认知度相对较高,同时近来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特斯拉的此番涨价在国内可谓掀起了一轮热议。然而,各种调侃归调侃,对于不少近来想要买车的消费者而言,无论特斯拉是否在你的购车清单中,此轮涨价或许都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越来越多的车企可能将陆续加入涨价阵营。

汽车制造商的许多基础原材料,例如铜、钢和铝,今年都已创下或接近历史新高,因滞后的供应已远远无法跟上刺激性的需求。彭博大宗商品现货指数(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本周已升至了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金属指数今年迄今上涨了21%。如果当前的涨势演变为一个超级周期,不断上涨的汽车价格可能预示着全面的通胀。

工业金属涨价下车企成本节节攀升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分析师估计,截至3月份的一年中,汽车原材料价格已上涨了83%。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写道,这些部件通常占汽车制造总成本的10%左右,这意味着一辆4万美元的汽车,价格必须上涨8.3%才能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

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上周表示,“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大宗商品市场带来的逆风。我们在行业的各个领域都看到了通胀,这是我们多年来从未见过的。”

冲击该行业的商品成本上升的主要领域是底盘、发动机和车轮所需的钢材。随着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智利采取措施抑制产量,铜价最近的涨势已打破历史纪录。

电动汽车生产商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据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 Ltd.的数据,由于电动汽车内部有大量的线路,电动汽车的铜消耗量比燃油车多出近3.5倍。

除了铜外,锂、钴和镍等稀有金属价格的飙升,也令电动车电池的成本一路飞涨。在过去12个月里,这三种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均上涨了至少47%。

本月,福特和宝马等公司向电池初创公司Solid Power Inc.投资了1.3亿美元,该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无需使用这些金属的电池,这将使电池组的成本下降10倍。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价格和数据评估主管Caspar Rawles表示,“他们希望分散这种风险。锂和钴没有套期保值产品。”

宝马首席财务长彼得(Nicolas Peter)周五在业绩发布会上说,宝马预计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将高达10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特别指出,铑、钢和钯的价格上涨是未来几个月的主要担忧。

卖方市场已形成?汽车制造商试图转嫁成本

汽车制造商通常很难将成本上升转嫁出去,但今年的局面却大为不同。

一个有利于车企的迹象是,随着主要经济体重新开放,许多消费者继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车需求正在蓬勃增长。

戴姆勒、宝马和丰田今年年初的汽车销量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在美国,汽车供应已变得非常紧张,以至于租赁公司不得不在拍卖会上购买二手车而不是新车。美国高速公路上的驾驶里程已经开始超过2019年的水平。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很难想象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将供应冲击和价格上涨的影响传递给消费者。他们(消费者)实际上正在排队购买新车。汽车市场眼下已是卖方市场。”

除了特斯拉外,福特等传统车企此前其实也早已开启涨价模式。受芯片供应短缺影响,福特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量损失大约达20万辆,约占其计划产量的17%。不过,研究公司Edmunds的数据显示,福特通过将每辆车的平均交易价格提高到近4.8万美元,抵消了产量下降带来的部分影响。

吉普制造商Stellantis NV表示,需要收回部分上涨的成本,而目前为止市场的条件是支持的。Stellantis NV由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和PSA Group合并而成。

一位汽车业界相关人士表示,“今年的人气车型大部分都难以避免出库延期。配件价格上调带来的成本上涨,很有可能会反映到新车价格上。”

(智通财经编辑:玉景)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