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坡厚雪,可以布局生物医药板块了吗?

“刚需”赛道,底部特征已明显

长长的坡,厚厚的雪。洞幽察微,遵时养晦。

过去三个月,板块热点轮动,互联网、教育、游戏遭受打击,周期类行业表现却很突出。生物医药板块同样陷入大幅回调,进入九月后,板块表现仍处于各一级行业的中游偏下水平。这个曾经估值被捧到了天上的“香饽饽”,最近越发“不香了”。

但事实上,上半年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们是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的。看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头部企业收入都实现了非常高速的增长。

根据兴业证券的统计,2021年上半年,医药板块所有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20.6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8.56%。

2021年7月份,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91.9%,因去年同期疫情造成产业停摆,所以去年基数较低,但就算是与2019年同期相比,7月医药制造业整体收入还是同比增长了16.46%,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96.78%。

那为什么生物医药板块在6月底触及年内高点后就一路下探?又当如何从琳琅满目的标的中挑选出性价比优、增长动力足的?

#1 市场的两层担忧

纵观最近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态度,大多仍处于观望,总结来看,两个原因阻碍了行动。

一,行业政策的不稳定性。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作用于生物医药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否在增加?密集的集采,是否会冲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虽然经历了回调,但相比其他板块,生物医药的整体估值仍然偏高。高达142倍PE的药明康德,以及众多带"-B"未盈利的BioTech,它们的投资性价比究竟如何?

#2 “刚需”赛道,底部特征已明显

首先是政策。现在行业确实存在一定变化,毕竟经济底层逻辑从效率优先转变为促进公平。

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医药行业的顶层设计依旧如初。比如集采,是为了压缩虚高的药价,让民众用得起好药、做得起手术;国家鼓励创新、社会办医、高端制造、进口替代,加强医疗卫生支出,这些顺应时代大背景、大政策的逻辑也都没变,以后也不太可能会变化。

7月份以来,部分省份启动了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试剂集采,范围超出了市场预期,于是市场开始担心,以后集采会不会继续扩大?部分自费消费医疗都大幅下跌。

但是细分来看,近期所谓的政策压力,要不然就是部分地区的试点性政策,最终未必会推向全国;要不然并非是完全的利空,很多从长期看是利好行业发展的。另外的一些,或许会对细分赛道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但是更多情况下对行业内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近期安徽完成的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检测试剂集采,从结果看并未大幅冲击国产主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部分外资企业的弃标也有可能会带来国内企业进行国产替代的机会。 再比如,国家医保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文件中,公立医院依然是改革发力的重点,涉及到非公立医院的表述并不多。对于医保外项目,依旧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监管。

更重要的是,生物医药行业又具备一个很硬的底层逻辑,就是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是永恒的,所以国民卫生医疗支出都只会增,不会降。用“长坡厚雪”来形容生物医药行业实在是再贴切不过,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值得看好的超长好赛道。

至于板块估值。生物医药整体估值相较于其他行业虽仍然偏高,但跟自己比的话,其PE已经处于历史偏低位,且龙头个股目前无论从股价还是估值来看都基本企稳,继续下跌的空间已不大。

image.png

医药板块走势与恒指对比

对应2022年业绩的几个龙头医药企业估值,均处于其历史相对偏低估值区间范围内,如药明康德66PE,药明生物93PE,康龙化成53PE。

#3 能否布局?

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市场追逐的热点轮动,获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边际充足的好赛道、好标的,那么前期下跌较多、被市场或忽略或“轻视”的板块,自然有望重新获得关注。

其次,公募资金在二季度已经大幅加仓了行业头部企业,比如药明生物的季度持仓变动比例+58.99%,微创医疗的季度持仓变动比例为+487.64%,复星医药的季度持仓变动比例为+76.32%。

image.png

公募基金重仓港股生物医药情况

第三,如果我们分析本轮医药板块下跌的原因,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受到了政策的影响,但经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政策面上的真实利空并不明显,部分集采的利空,这几个月的回调也已消化得比较充分。所以本轮下跌更多是担心政策蔓延的“恐慌情绪”所致。

而且对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成长性行业,仅仅依赖估值高低来选股,胜率并不高,还是要更多去分析公司竞争力、可持续成长能力等指标。估值虽高,高速成长帮忙消化;低估值看上去再便宜,就是没资金青睐,便宜又有何用?

#4 三条投资主线

所以现在对于生物医药板块,投资策略可以考虑基于以下三条主线,供大家参考:

1)政策免疫+景气度高的赛道,当中以CXO领域的CDMO为代表。

CDMO就是接受委托,提供生物科技产品开发及制造的相关服务。全球药物研发都在不断进步,而且国家鼓励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更会依赖于第三方外包的形式来降本增效。所以CDMO不管是从行业景气度,还是政策免疫度来说,无疑都是最好的。

中泰证券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市场关注度高的16只CRO和CDMO创新药产业链核心标的,分别组成CRO和CDMO板块,总结发现,

2021上半年板块持续高景气,指标亮点频出。2021H1CRO、CDMO收入同比增57.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4.2%。

CDMO赛道处于加速成长期。2021H1商业化项目同比大幅增长50.8%,头部公司产能加速扩充,运营效率快速提升。

细分方向的话,化学药如药明康德;生物大分子方向如药明生物;细胞基因治疗(CGT)如金斯瑞生物科技。

前两只都是国内龙头,实力自然不容小觑。金斯瑞生物科技前阵子被高瓴“翻了牌子”,股价两个月内实现翻倍,二季度也获得了内地公募基金大举加仓。

2) 核心资产。

一些市场分析会根据综合实力,将医药生物企业划分为“三梯队”。毕竟这个行业专业化程度如此高,外行人看不懂细微之处的门道,容易被割。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去更多关注第一梯队,也就是那些研发实力卓越、业绩增长确定、产品具竞争力、管线进度领先同业、适应症覆盖面较广,并且销售能力和资金实力俱佳的龙头公司,那么安全系数自然就会高一些。

细分方向的话,BioPharma如信达生物(肿瘤创新药龙头,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7.3%)、百济神州(全球研发团队实力卓越,临床前项目约有一半具备First-in-class潜力,覆盖靶点全面)。

BioTech方向如康方生物-B(核心双抗候选药物临床表现数据惊艳,部分适应症已递交NDA;首款PD-1产品已获批上市)。

大型制药公司如石药集团(成药、抗肿瘤板块营收均稳健增长,预计未来5年有望上市33款创新药,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医疗器械方向如启明医疗-B(TAVR放量驱动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34%,管线进度领先且适应症覆盖面广,销售优势显著)。

3) 管线布局新冠疫苗及新冠特效药的企业。

随着新冠疫苗在各国连续获批上市,疫苗接种率持续提升,公司业绩开始兑现;又因市场巨大,企业后续增长动力充足。

如康希诺生物-B(新冠疫苗快速放量助力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研发管线有序推进进入业绩兑现期,叠加股权激励彰显管理层对长期发展的信心)。

变种病毒层出不穷,国内外多家知名药企也纷纷布局新冠特效药的管线。如腾盛博药-B,其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临床III期数据表现优异。公司也预计将在年底申请该疗法上市,商业化进程可期。

而之前提过的药明生物,今年业绩表现优秀、项目数量提速增长。上半年公司新启动了8个新冠中和抗体项目,同时向跨国制药公司提供了上亿剂COVID-19疫苗原液和制剂,也正在推进其他COVID-19疫苗项目。

(以上均为案例分析,不作为个股推荐)

本文来源于“港美股的剧本杀”微信公众账号,原标题为《长坡厚雪的选择》,作者为DANNI,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智通财经编辑:文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