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电解铝“野蛮生长”的神秘面纱

作者: 智通编选 2017-05-23 14:07:57
今年以来,电解铝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被频频提及,站上了行业去除过剩产能的风口。作为全球重要的基本金属,电解铝行业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的神经。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央视交易时间”,作者:孙善军。

今年以来,电解铝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被频频提及,站上了行业去除过剩产能的风口。作为全球重要的基本金属,电解铝行业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的神经。过去的几周,我走访了电解铝行业的相关各方,包括行业领导、上市公司、咨询机构等等,形成了一些关于电解铝困局的初步思考。

既然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们先来了解下中国电解铝行业究竟处于怎样的困境。根据数据统计,在2000年底,中国电解铝总产量282万吨,占当时全球总量的10%;2016年,中国总产能增长到4370万吨,占全球的比重接近60%。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地区的电解铝产能基本保持在2400万吨,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全球的电解铝增量基本由中国独家包揽。

image.png

从国内来看,2016年中国电解铝消费量3192万吨,相对于4370万吨的总产能来说,意味着电解铝的过剩产能超过1000万吨。大量过剩产能的存在,必然带来电解铝行业的激烈竞争,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尤其是2015年国内电解铝价格跌破万元,业内企业举步维艰。尽管如此,依然没有阻挡住行业“野蛮生长”的迅猛势头,数据统计显示,仅2016年,国内电解铝产能又扩张了530万吨,增幅为13.5%。那么,电解铝产能勇往直前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我在近期走访中了解到,虽然国内电解铝行业的快速扩张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但是核心的逻辑比较简单。首先,电解铝行业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对于拉动GDP立竿见影,颇受地方政府的欢迎,这可以看做电解铝行业快速扩张的外因。那么最核心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

在电解铝的成本构成中,电力成本大约占40%,每吨电解铝的耗电量高达13500度。因此,电力成本对于电解铝来说至关重要。为了降低成本,自备电厂应运而生。当然,如果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建立自备电厂,降低发电成本无可非议。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2006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对企业自备电厂的收费政策。一是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要缴纳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基金(加价)、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可再生能源附加、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地方小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等政府性基金。二是企业自备电厂与电网相连的,应向接网的电网企业支付系统备用费。对上述收费,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减免。

大家看明白了吧,文件说的很清楚,作为自备电厂,该缴纳的政府相关基金等费用不能减免。而这正是电解铝野蛮生长的秘密所在。我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在部分地区,自备电厂并不缴纳上述的政府性基金等费用,意味着每度电价格降低0.1元以上。可别小看这一毛钱,由于电解铝耗电量巨大,一毛钱对于吨铝成本的影响就会达到1300元。针对一家年产量100万吨的电解铝厂来说,年利润差别就高达13亿元。虽然不同地区的上述费用有所差别,但是自备电厂的“成本优势”毋庸置疑。如果再考虑到环保等方面回避监管所带来的成本下降等因素,价格优势会更加明显。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国家明令限制新上电解铝产能的背景下,部分电解铝厂挟自备电厂之便利,未批先建,快速扩张。根据行业网站铝融网统计,目前国内电解铝不合规产能为1134万吨,占建成产能的26.48%。

电解铝行业内部分违规企业的野蛮生长,一方面导致了产能过剩,同时在用电价格等方面形成了“双轨制”,侵害了合规企业的正当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除过剩产能的同时,更要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否则,去掉的产能还会再一次野蛮生长。(编辑:姜禹)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