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资讯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云智汇科技(01037)发布了2017年年度业绩,在台湾鸿海集团入股后的第二年,云智汇科技也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7月3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达到了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9.6%,毛利也大幅增加至1.725亿港元,报告指出,收益及毛利的大幅增加主要由于信息科技整合及解决方案服务分部成功向鸿海集团取得多个大规模解决方案订单。
然而从股价上看,云智汇科技却似乎并没有走出自2016年以来的持续低迷:
第二个“千里眼”?
在云智汇科技的高管名单中,智通财经发现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略高——“千里眼”,包括公司大股东谢迪洋、公司董事会主席许立信会议及执行董事简宜彬在内的三位高管,都曾经是一家名叫千里眼控股的公司的高管:
对于“千里眼”这个名字,港股“老炮”们或许还印象深刻,就是那只与富士康闹出大绯闻的股票,事实上近几年来,云智汇科技的股价走势与曾经的“千里眼” 讯智海(08051)也颇有几分相似:与鸿海传出“绯闻”→股价暴涨→泡沫破碎→持续低迷。
当时,市场盛传鸿海集团旗下富士康部分业务将借壳千里眼控股在港上市,专家们对于一个10亿市值不到的壳对富士康意义何在充满疑惑,但市场情绪可顾不了那么多,两周内把千里眼的股价炒高了三倍多。
但随后,千里眼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仅以2.3亿港元的总价向富士康出售了50%的股份,2.3亿对于富士康来说甚至连合作都谈不上,随着市场情绪的逐步消退,投资者逐渐恢复理智,股价也开始蹭蹭地往下滑,2016年10月,千里眼控股将公司名称改为了讯智海,但也未能挽回颓势。
反观云智汇科技这边,与鸿海集团的故事发生得比千里眼还更早一些,早在2015年上半年,当时云智汇的名字还叫台和商事,市场就传出了富士康即将入股的消息,股价也从不到1港元飙升到了最高4.69港元。
不过在停牌三个月后,台和商事宣布仅以2.8亿港元的总价折让74%卖盘,而且此次股权转让的要约方还并非鸿海,而是由鸿海精密以及韩国上市公司SKHoldings等组建的名为“Asia-IOAcquisition Fund,L.P.”的私募股权基金。
还是同样的剧情,随着市场情绪的逐步消退,尽管台和商事改名为云智汇科技,也无法改变其股价两周内缩水50%的事实:
那是否可以断言,云智汇科技就是第二个“千里眼”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相比于后者自从被收购以来业绩就一路亏损,云智汇科技刚刚发布的年度业绩并不差,另一方面云智汇科技与鸿海集团的合作方式也更为健康。
鸿海的大腿抱不抱?
其早在2015年12月23日,云智汇科技就与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就签订了一份框架协议,涵盖资讯系统运营及维护服务、执行资讯科技项目,包括"B-O-O"(建设—拥有—运营)项目以及软硬件的销售采购。
这份框架协议意味着,在2016、2017及2018年3月31日止的三个财政年度,富士康这个大客户将会为云智汇科技分别带来1.04亿、13.1亿及17.1亿港元的收入,这对于当前总市值仅为约13亿港元的云智汇科技而言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么诱人的大腿必须得抱。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富士康这棵参天大树下,云智汇科技在去年11月与英特尔公司宣布合作,以推动富士康在武汉工厂的电子产品组装生产线向智能化工厂转型;又在今年年初与中兴通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打造新一代云视频终端及解决方案。
此外,云智汇科技的主营业务也迎来了较大变化,原先台和商事的电子元器件及物业经销商生意,被新股东认为不赚钱。于是在富士康的执掌之下,云智汇科技未来的主营业务变成了资讯科技整合、解决方案服务和电子产品制作。
不过,云智汇科技也并没有打算就此抱紧大腿不松手了,毕竟千里眼的教训摆在那里,公司高管们心里应该是最明白的。
因此,在刚刚发布的年度业绩中,云智汇科技也表示,尽管鸿海集团仍将是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但公司更希望能建立更多元化的客户组合,并致力于三年内将来自鸿海集团的年度收益贡献降低至集团总收入的40%以下。
这并非只是空谈,报告中还提到,目前公司已与一家中国知名白酒公司就其瓶樽检测线进行自动化概念实证,并致力于将其建立成为中国白酒行业标准的方案。如果成功建立,预期其他中国白酒公司也将随之建立有关的自动化生产线,因此这将为公司庞大的商机。
而在消费性电子装置及汽车行业方面,公司目前也分别为一家家电及一家电单车制造商实施SAP系统,预期将能大幅提高其经营效益及生产力,还在与同行业多家鸿海集团以外的潜在客户就工业4.0方案进行商讨,并预期不久后与其中若干客户订立服务协议。
一边拿着鸿海的超大订单,一边发展着其他客户,云智汇这个小算盘打得也是精明。
未来尤可期
从云智汇科技近期的动作来看,这家公司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
一方面,在公司还叫台和商事时遗留下来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务,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且客户订单不稳定,成本较高毛利率过低,所以公司已经将这部分业务占总收益贡献的比重由去年的84.6%降至20.7%,而将信息科技整合及解决方案服务的比重从15.4%升至79.3%,基本实现转型 。
此外,在去年进行大规模的人员精简之后,今年公司又将其团队逐渐向项目设计、开发及实施方面进行建设,共花费约150百万港元用于建立及扩大专业团队,预期今年年底将专业团队扩大至300人。
报告中也指出,“工业4.0”为具有独创精神的生产商及系统供货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支持下,公司董事会对其信息科技整合及解决方案服务分部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总之从目前来看,云智汇科技并没有走向第二个“千里眼”的方向,几位与千里眼有关的董事也没有一错再错,而是将其作为前车之鉴,但具体会怎么做,还得看公司管理层能否在即将发布的年报中给予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