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私募基金合伙人:港股乃散户用武之地

作者: 云锋金融 2017-09-30 14:11:26
采访人做过大买方的海外分析师,也当过A股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自诩为重视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者,他认为港股是一个散户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市场。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云锋金融”,原文标题《港股投资者说之一——前私募基金合伙人》。

采访人背景:做过大买方的海外分析师,也当过A股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自诩为重视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者。

股票投资年限:10年,港股投资年限:4年

Q:最初是什么原因进入港股的?

A:因为工作原因,其实我很早就有关注港股市场。

前几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没有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之前,海外资产管理机构想要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香港股市。

但当时和这些专业投资者聊,感觉金融危机之后他们一直就不看好中国,最初因为四万亿,后来因为地方债务隐患等等,看空中国在很多投资圈是一种“政治正确”。

所以那时候去看主流机构在全球的股票配置比例,会发现对港股的配置比起指数基准来说简直低到不能再低。

因此当时我从反向投资的角度,就觉得港股是不是有机会。不过因为工作性质不允许买卖个股,所以也就是在场外看看。

后来沪港通开了,自己也离开了那份工作,可以自由投资了,就自然而然的开始进入港股市场。

特别是到了15年2、3月份,当时感觉到A股已经进入大牛市中后期,市场没有了明显低估的机会,所以开始把主要的资金都放在了港股。

Q:还记得第一只买的港股是什么?

A:我记得应该是珠江钢管,但这大概也是最失败的投资之一(笑)。

当时买它是因为2014年油价暴跌之后这只主要做输油管道的公司也跟着暴跌,PB跌到了0.3还是0.4,然后公司将广州郊区的厂房搬迁后,又将工业用地转成了商业用地,开始盖楼卖楼,所以觉得会有烟蒂股翻身的机会。而且越跌越买,加了很多仓。

其实这是犯了港股大忌之一,就是试图左侧抄底。因为港股的散户少,逆向投资的人其实很少,而股票低估的时候低到不可思议,跌破净现金值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做左侧投资压力会很大。

后来楼是盖起来了,也赶上了房地产的好时候,销售很火爆,但公司却没有因此特别分红,所以港股投资者根本不买账。而且主业一直都一塌糊涂,盈转亏,亏转大亏,本来负债率就高,净资产很快就亏掉了不少,原来看到的低PB变成了价值陷阱。

但我的止损还是不够利落,一直幻想会有契机可以翻身。直到2016年年报出来,发现业务实在是没有起色,这才割肉,前前后后亏了50%吧。

第一只买的港股就亏这么多,也算是开局不利了。不过也学到了很多,知道港股和A股不一样,跌起来真的没有底,不要幻想会有韭菜帮着撑估值,甚至超跌反弹的机会都很难有。

Q:说说投资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A:应该是2015年4月的那次暴涨了吧。因为A股有涨跌停板限制,在牛市里最多也就是几百只股票一起涨停。结果清明假期因为证监会开了公募基金通过沪港通投资的口,于是假期结束的第一个交易日港股集体跳空高开。

我当时还在上班没看盘,结果手机一直在响,拿起来一看发现是交易软件的涨跌幅提醒。再一看,港股自选股平均涨幅在20%以上,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不过那次暴动没持续多久,因为是投机资金和杠杆资金炒作的结果,长线资金都还没来得及动,所以很快就哪儿来回哪儿去了,自己的持仓也基本上都做了一次过山车。但也因此见识到了港股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只是需要契机。

Q:分享一下最赚钱的经历吧?

A: 应该是南方航空吧。当时油价暴跌后觉得对航空公司应该特别有利,而且人民币还在升值。既然判断油价一时半会爬不起来,就开始看航空股。

先是买了A股的南方航空,吃到了2014年底的一波。然后回过神来一看,发现港股南航要便宜50%,虽然港股当时也涨了一些,但绝对价格也就是A股没涨之前的水平,于是就卖了A股买了港股。后来大概第一波股灾之后反弹的时候走了,总共赚了三四倍吧。

在这个事儿之后我总结了两条经验,一个是港股因为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且之前海外机构又居多,大家的投资决策流程都比较长,所以就算出了什么利好,也要等挺久才会反映在股价上。所以对于这种AH股都有的企业,往往可以一条鱼吃两遍,十分给力。当然现在内地资金越来越多的往香港涌,像这样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另一个是港股其实非常适合做戴维斯双击。因为杀估值的时候会杀到特别狠,跌到小股东怀疑人生,比如0.2、0.3倍PB,又或者是跌破净现金,这种在A股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而且港股经常会很理性给周期性股票一个折扣,认为他们的盈利不可持续,但等周期真正来了之后,这个折扣又会收窄。

所以等到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时,估值回归叠加盈利提升,会让股价上涨时绑了个火箭。这一点今年在内房股,比如恒大、融创乃至我买过的雅居乐身上也体现的特别明显——之前是所有人都唾弃,没有人看好,所以估值可以杀到两三倍市盈率,相比A股的房地产股简直便宜到不行,然后今年就飚了。

Q:想对跃跃欲试的港股小白说点什么?

A:港股真的是个很考验投资能力的市场。像今年这么大的牛市,指数涨了30%多,腾讯舜宇吉利等大白马涨到飞起,但其实股价上涨的公司只占一半,这在A股是不可想象的。

每次A股牛市里,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消灭1元股,然后依次消灭5元股、10元股,但在港股市场里,再大的牛市还是会有很多股票是仙股(指股价低于1港币的股票),还是会有很多股票不涨反跌。所以指望像在A股那样,遇到牛市就闭着眼睛买入然后等轮动补涨,在港股是会吃大亏的。

但港股又是一个散户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市场。国内的券商基本上完成了对A股公司的全覆盖,而且研究员们比谁都勤快,所以哪个公司有点什么新动作,哪个公司下个季度可能业绩会超预期,基本逃不过研究员的眼睛。

这些券商研究所服务的对象,显然不是散户,而是那些基金啊保险等大金主,所以机构也都会第一时间得知基本面或者消息面的变化,从而完成买卖交易。因此对于散户来说,信息不对称特别明显,能跟在机构身后喝口汤就不错了,还经常会被割韭菜。

而港股不同。我记得有过统计,所有大投行研究员覆盖的港股公司加起来只占市场的30%。剩下70%虽然有很多老千股或者半死不活的烂公司,但也经常会有遗珠的好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了,可是股价却没变化。港股投资者往往“不见兔子不撒鹰”,甚至“见了兔子还要想一想再撒鹰”。

所以个人投资者如果真的能做深入研究,搞清楚投资逻辑,完全可以买入后淡定的等到研究员逐渐开始覆盖,机构慢慢开始买入,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好,最后企业被纳入指数、沪深港通等,形成了正向循环,这时候再把货卖给那些急切要接货的机构们。

一句话形容吧,港股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如果对自己的投资能力特别有信心,就放马过来,就算不是专业投资者也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是人云亦云或者没有扭转做A股的思路,那港股也绝对会让你体验到生不如死的感觉。(编辑:陈嘉林)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