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钠离子电池迎发展窗口期 2026年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484亿元

2023年是钠离子电池量产的元年,而到2026年,整个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484亿元,2023-2026 CAGR为174%。

智通财经APP获悉,光大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钠离子电池仍然处于从0到1的过程中,应用场景有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锂价可能长期处于高位,应用场景可能会逐渐扩大。在目前产业化进度下,两轮车、A00/A0乘用车和户储/UPS/5G基站市场钠电有望实现对磷酸电池和铅酸电池的快速替代,大型储能领域由于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较短,体积能量密度较低,短期无法对磷酸铁锂电池形成强有力的冲击。2023年是钠离子电池量产的元年,而到2026年,整个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484亿元,2023-2026 CAGR为174%。

建议关注:电池环节:宁德时代(300750.SZ),华阳股份(600348.SH),传艺科技(002866.SZ),维科技术(600152.SH),孚能科技(688567.SH),鹏辉能源(300438.SZ);正极环节:容百科技(688005.SH),当升科技(300073.SZ),振华新材(688707.SH);负极环节:贝特瑞(835185.BJ),杉杉股份(600884.SH),翔丰华(300890.SZ);电解液:天赐材料(002709.SZ),多氟多(002407.SZ)。

光大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锂价高企叠加地缘政治因素,钠离子电池迎来发展窗口期:

锂资源约束+成本上升,促使下游寻找技术替代品,钠离子电池由于资源限制程度更低,规模化量产后价格更加低廉,是锂离子电池的有力补充。三元、铁锂、钠离子电池由于正极价格差异以及其他原材料的变化,成本依次降低,其中规模量产后钠离子电池在目前碳酸锂价格56万元/吨的情况下,相比磷酸铁锂电池有0.25元/Wh的成本优势,是对磷酸铁锂电池应用领域的重要补充,有望在铅酸技术要求较高和磷酸铁锂技术要求偏低的部分场景大量应用,但是循环回收问题后续需要持续关注。

预计钠离子的电池市场2026年达到88GWh,对应484亿元产值规模:

钠电池本质上是替代磷酸铁锂电池在价格更加敏感的应用场景。对于部分性能要求偏低的磷酸铁锂应用场景而言,钠离子电池性能基本能够满足要求,成本是其核心考察指标。储能侧重于循环寿命、可靠性,对能量密度要求较低,其中大储使用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评判成本高低,钠离子电池虽成本低,但循环性能低,并没有优势;户储/UPS/5G基站对标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侧重购置成本,循环寿命要求相对较低,钠离子电池可以进入并形成一定渗透;两轮车成本对标铅酸电池,有较强的消费属性,对性能要求不高,考虑投资成本与产业化进度,钠离子电池有望占据较大份额;乘用车成本对标低端磷酸铁锂电池,同时对电池的可靠性、循环寿命、能量密度要求较高,钠离子电池在成本敏感度较高的A00/A0级车有望快速渗透。

锂电巨头长期竞争力强,跨界新贵有望快速量产:

依托于传统锂电产业链,一方面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振华新材、容百科技等锂电企业工艺经验深厚,客户合作紧密,上下游配合良好;另一方面,华阳股份、传艺科技、钠创新能源等依托于院士教授等的技术专利,快速切入赛道。目前各家规划进展较快,预计2023年形成小批量量产出货,2024年产业将迎来规模化大幅降本时刻。总体而言由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时间较晚,各家技术差距不大,在一些品质要求不高的如两轮车、低速车等场景,新势力有望率先实现量产。但是长期来讲,由于锂电巨头对于工艺细节、客户需求、产业链把控等经验更加深厚,规模化降本速度更快,将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风险分析:疫情导致产业链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路线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壁垒较低,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