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事件=加息25基点? 降息预期火速升温 利率市场惊现“熔断”!

作者: 智通财经 卢梭 2023-03-16 11:58:45
随着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光速倒闭”,以及该黑天鹅事件导致的一系列“余震”促使交易员们对于美联储3月暂停加息,并且即将开启降息的预期急剧升温。

距离美联储议息会有只有6天时间,来自全世界投资者都在猜测,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现在和未来几个月将对基准利率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过去一年里,美联储一直依靠经济数据作为其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出加息的鹰派信号,以遏制高通胀。

但现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美国两家重要的地区性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倒闭、瑞士监管机构不得不承诺向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CS.US)提供流动性援助之后,他们需要对银行体系的动荡做出及时的回应。这些金融行业的事态发展,正在每天,甚至每小时重塑国内和国际金融状况,交易员们也在不断重置美联储加息预期。

最生动、关联性最强的例子之一是——周一,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证券之一、同时也代表美联储政策预期的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暴跌逾0.5个百分点,创下自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以来最大跌幅。随后,2年期美债收益率在周二有所回升,但在周三下跌幅度高达36基点。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美联储官员缄默期期间,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无法公开阐明他们对近期银行业形势的评估及其对货币政策决定的影响。随着美联储官员进入3月22日利率决议前的缄默期——即美联储官员们将不被允许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市场无法揣测美联储官员们近期对于硅谷银行事件的态度。但是,从此前鲍威尔在国会山的“鹰派”证词以及美联储票委的强硬言论来看,目前能够得到的消息是:美联储抗击通胀的鹰派态度十分坚定。

最新数据显示通胀下行,降息预期急剧升温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就在上周,鲍威尔还暗示,面对持续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可能会加快加息步伐。在鲍威尔于国会山发表货币政策证词后不久,交易员开始消化美联储在3月21日至22日会议上将基准利率从目前的4.5%至4.75%区间进一步加息50个基点至5%-5.25%的预期,并且预计美联储将于明年3月开始降息。

然而,随着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光速倒闭”,以及该黑天鹅事件导致的一系列“余震”——比如市场对于其他美国的中小银行流动性枯竭担忧加剧,瑞士信贷(CS.US)大股东拒绝向该行提供更多援助,导致瑞信CDS价格在周三进一步上涨并逼近1000个基点,股价一度暴跌超30%,这一系列危机事件促使交易员们对于美联储3月暂停加息,并且即将开启降息周期的预期急剧升温。他们押注对于降通胀和稳定金融系统而言,美联储更加重视后者。

与此同时,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美国通胀水平呈现降温趋势。美国2月CPI同比增长6%,与预期一致,前值为6.4%,连续第八个月下降,创2021年9月以来新低。美国劳工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PPI同比上涨4.6%,好于市场预期的5.4%和前值6%;环比下降0.1%,好于市场预期的环比上涨0.3%和前值环比上涨0.7%。

通胀.png

CPI与PPI同步降温表明美联储激进加息对于经济活动已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生产端和消费端需求显示出放缓信号。Bokeh capital partners首席投资官Kim forrest表示:“考虑到硅谷银行事件,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完美的数字。这表明通胀正朝着美联储预期和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是一个火热数字,可能会打压市场……但这一数字表明,加息的滞后效应正在发挥作用。”

有着“恐怖数据”之称的零售销售额增幅不及预期,反映出来的是美国消费者在高通胀压力下消费需求减缓,这一数据降温可谓是通胀降温的最明显信号,3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4%,市场预期为下降0.3%,修正后前值为增长3.2%。美国2月零售销售(除汽车)环比下降0.1%,与市场预期一致,前值2.4%。

零售销售额.png

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利率期货交易员押注美联储还将加息25基点,此后将开启降息周期。3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已大幅下降至0,3月不加息的概率已经攀升至35.8%;利率期货市场对于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峰值预期则大幅降至4.75%-5.0%,此前为远高于当前水平的5.50%-5.75%;利率期货市场还预计美联储将在年底前降息三次(此前预期为明年3月左右开始第一次降息),不过对于具体的降息时间则存在一些分歧。而这些预期有可能为2023年下半年的股市反弹奠定基础。

降息预期.png

在周三,美国利率期货市场发生罕见熔断,表明交易员对于美联储降息的押注不断加码,如今利率期货市场预计年前美联储将利率降至4%以下的可能性接近70%。由于期货价格飙升触发熔断,美国利率期货市场曾一度出现短暂交易停止。利率期货暂停交易影响了与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相关的6月、7月和8月期货,以及8月和9月联邦基金利率期货。

快速变化的利率预测引发价格波动,迫使交易所暂停某些与SOFR借款基准和联邦基金期货市场相关的合约交易两分钟,此后交易已经恢复。就在上周,利率期货市场还在押注美联储本月政策会议会加息50基点预期,当前集体转向押注美联储将按兵不动且即将开启降息,这也直接令利率期货走势随之巨震并且出现罕见熔断。

“美联储喉舌”发话:“硅谷银行事件”余震或使美联储3月暂停加息

一些交易员目前认为,下周美联储将在小幅加息25个基点和暂停加息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不排除未来几个月可能会降息,因“硅谷银行事件”余震不断,以及周三的瑞信流动性危机再度引发投资者对银行业危机可能削弱美国经济的担忧情绪。

分析师也试图解读快速发展的事件,包括硅谷银行上周五光速度破产、美联储上周末为银行业设立的紧急救助计划、最新数据显示对抗通胀进展较慢,以及周三银行股再度下挫。“我认为美联储下周确实会升息25个基点,” 杰富瑞分析师Thomas Simmons表示。“他们需要继续与通胀作斗争,以保持信誉,在目前的水平暂停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市场的担忧情绪。”

Simmons认为,暂停加息可能会使美联储自去年3月以来加息4.5个百分点的成果付诸东流。他表示:“他们还可能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即这些微观经济现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糟糕。”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分析师Michael Feroli持类似的观点,认为现在暂停加息将发出有关美联储解决通胀问题严肃程度的错误信号,这也可能加剧人们的担忧,即美联储对加息犹豫不决。Michael Feroli预测美联储下周将宣布加息25个基点。

前波士顿联储主席艾瑞克·罗森格伦 (Eric Rosengren)则持相反的观点。罗森格伦在推特上表示:“金融危机造成需求破坏,银行减少信贷供应,消费者推迟大额购买,企业推迟支出。因此我认为利率应该暂停,直到可以评估需求破坏的程度。”

有着“美联储喉舌”之称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最新撰文称,目前有更多投资者预计,由于过去一周美国两家地区性银行倒闭引发剧烈金融动荡,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可能已经结束。随着美联储官员进入缄默期,Timiraos的观点或许能代替美联储调整市场预期,他曾在去年6月美联储公布议息决议的前一天,发文对当时摇摆不定的加息预期敲下确定键。

高盛:硅谷银行事件影响力相当于加息25个基点

从本质上讲,美联储下一步行动的不确定性在于,很难知道当前银行业的动荡格局会以多快、多深的速度渗透到所有的实体经济领域。毕竟,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降低通胀水平。

自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以来,一些政策制定者一直在表示困惑:为什么在如此激进的政策收紧之后,除了受到严重打击的房地产行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看到的。如今,各央行的政治制定者们终于看到加息政策所产生的副作用,并且此前激进的加息给银行系统带来的冲击可能令他们大吃一惊。

Citadel证券的分析师Michael de Pass表示:“如果我们退后一步,就可以看到美联储在加息周期方面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你看看加息周期何时开始,就知道我们现在正处于期待加息的影响真正开始显现的地步。”

在最近几家美国银行倒闭后,来自摩根大通的Michael Feroli写道:“我们对美联储激进的紧缩政策给谁带来的痛苦有了更好的了解。”该分析师预计,中等规模银行贷款增长放缓将拖累整体经济增长0.5到1个百分点,这与加息将引发美国经济衰退、进而减缓通胀的观点基本上一致。

但在Feroli看来,美联储的工作尚未完成。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一份重要通胀报告显示,上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涨6%。Feroli表示:“现在暂停加息,将发出有关美联储解决通胀问题的决心的错误信号。”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硅谷银行事件导致的信贷收缩导致2023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下降0.3%-1.2%,而这相当于额外加息25个基点,这也是除了银行系统风险及金融稳定性压力之外,另一个导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的原因。高盛此前预计美联储3月将暂停加息。

美联储官员们在下周将公布对美国基准利率未来走势的新预测,即点阵图。去年12月,政策制定者认为利率最高可达5.1%,而就在上周,一些交易员甚至预计利率将升至5.5%以上。如今交易员们预计美联储将再加息一次,紧接着是一系列降息,到年底将目标区间降至4%以下。

降息1.png

来自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北美经济学家Paul Ashworth表示:“美联储在下周的会议上要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政策决定。”凯投宏观目前仍倾向于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危机全面蔓延的风险依然存在,在宣布之前的一周内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