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近400亿元,7年年均增长54.7%,医疗迎来“物种大爆炸”

作者: 智通编选 2017-12-28 19:53:57
2017年,对于中国整个医疗大健康产业来说,用“物种大爆炸”来形容无比贴切——某一个时期中,大量生物类群集中的、短时间内出现。

本文来自“投资界”,作者任倩,原标题:一年融资近400亿元,7年年均增长54.7%,这个行业迎来“物种大爆炸”。

2017年,对于中国整个医疗大健康产业来说,用“物种大爆炸”来形容无比贴切——某一个时期中,大量生物类群集中的、短时间内出现。

医疗健康领域,可以说是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从2010年至今,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资规模,年均增长率高达54.7%。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1月31日,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累计融资次数402起,融资规模达到377亿元,其投资规模仅次于TMT领域。

但是,截止今年11月,医疗健康领域融资规模下降了近20%。事实上,多个细分领域的融资规模都同时出现了投资热度降低的迹象。

在医疗领域,提高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科学技术的起点和归宿,而科技创新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因素。幸运的是,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类似的时期,众多传统企业寻求新方向,越来越多创业者争相涌入。智能影像、智能化医疗设备、新型诊所、医院创新、医药流通、母婴产业等,这些最热门领域的底层思考逻辑开始撬动,面向医疗核心的技术革新成为今年的主要趋势。

近日,在动脉网举办的“2017未来医疗100强”论坛上,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提出,行业巨头的流量可以复制出很多小的巨头,生产型企业最后一定会向社群运营、生态联盟去演化。过去的工业时代讲究秩序、讲究封闭,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

他认为,大型企业机会很大,可以通过财务投资的形式重新定义价值链,另外在单个细分领域里,头部企业同样也具有较大机会。

李大韬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三四年前,BAT大举进攻医疗领域,马化腾亲口承认,在所有“互联网+”的领域中,医疗最让人头疼。马云也公开放话:“下一个超过我的人,一定在健康医疗行业!马云的‘未来医院’计划将变革整个健康产业。”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上市公司、VC/PE甚至传统企业跨界,纷纷抢夺医疗头部资源,热闹非凡。而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杀入、搅局,正在悄然改变这个行业。

骆驼的长征:医疗服务体系“搅局式”创新

2017年健康医疗产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底层技术成为产业发展最强大的源动力。依托于此,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落到实处、前路越发清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在演讲中提出一个新鲜词——搅局式创新。乍一听不是褒义词,但用在医健领域十分妥帖。他认为,所谓的搅局式创新,就是要提高性价比,本质表现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现在我们的医改面临的就是搅局,自己不搅自己的局,别人会来搅三甲医院的局,腾讯做的创新,很多新技术、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其实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会推动搅局式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

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中,国家一直希望能够强化基层医疗的服务。但基层医疗涉及面广、底子薄,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放开支持,也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与升级。何为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一直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定义。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总经理江颖分享了平安在第三方影像中心方面的工作。她认为,企业要做第三方检测中心,需要做到四点:第一要有前沿技术;第二要融合业态;第三要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第四要实现连锁经营。

平安自身业务的多元化,以及庞大的客户资源,对于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这种情况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可以实现迅速利用、迅速服务。

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万家医疗,借助信息化手段筑建新型标准化诊所。目前已在服务端布局了第三方影像、检验,从服务提供端构筑了入口;在支付端,平安拥有平安健康险,包括医保的支付。在医疗服务行业,平安万家医疗拥有三种力量:一是提供专业技术的能力;二是做事的核心驱动力;三是评估、监管、控制的压力。

平安万家医疗董事长兼CEO范少飞认为,未来医疗一定是基于大的流量入口构建平台,构建生态。有需求的动力,有支付端的压力,同时有核心技术和服务的能力。在三种力量的驱动下,企业就一定能找到独特的定位和各自发展的方向。

今年里,还有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就是医生集团的崛起。自2014年张强医生集团首创先河开始,到现在,全国已有近600家医生集团,而这一挑破体制的创新基因已经从北上广深开始扩散渗入各地。

医生集团作为一种新的医生执业组织方式,在中国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中国医生集团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认为,医生集团应该有几大特征:首先,医生集团应该是由医生主导的,医生主导就意味着医生在决策、股权上面要占主导地位;第二,医生集团应该以医疗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70%以上的营收是来自于医疗服务;第三,医生集团一定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第四,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应该是跨地域、多专科的。

而医生集团的正确运营模式是先有品牌、先有病人、先有医生,最后才建自己的平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模式。

猎豹的能量:资本推动下,医疗技术深度进化

那些如猎豹般潜伏已久的医疗技术企业,在资本的推动下初露锋芒,开始向医疗产业的中坚力量靠拢。

说到2017年最受关注的医疗科技细分领域,一定绕不过基因测序。2017年7月,华大基因上市,在此之前,运作多时的贝瑞基因也悄然借壳登陆主板,依靠自身研发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和独特的临床转化模式,贝瑞基因成为最受关注的基因企业之一。

贝瑞基因总经理周代星放出豪言:“基因公司的上市元年暨基因疾病的下市元年。”

他介绍,2010年时,贝瑞基因只能做3种疾病,后来大到7种,现在台湾、香港已经普及监测16种疾病,贝瑞目标是全基因组,也就是7000多种疾病遗传疾病的覆盖。“去年贝瑞基因的技术实现了突破,已经达到可以监测所有基因组里面的信息。”

获得这样的信息需要进行深度解读,所以贝瑞基因选择与阿里合作,把13万中国的基因进行解析,解析完以后建立的数据库,包含了中国人所有的遗传突变位点的频率分布。周代星的演讲中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是:未来人类的遗传疾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甚至大部分的遗传疾病都不会在下一代出现。

除了基因测序技术提升迅猛外,今年医疗AI算是最为火热的赛道了。清科私募通数据统计,2017年,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一共发生2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7亿人民币,行业头部公司也已经进入B轮融资状态。各个医疗人工智能公司落地的医疗机构加起来超过1000多家。

与此同时,医疗人工智能行业相关政策也在逐渐推进。据了解,自从7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检所、CFDA都在积极与行业人士接触,相关政策、监管方案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

“医疗AI领域最热的是影像,在所有的影像方向里面,可能最热门的是肺结节。”在依图医疗副总裁郑永升看来,医疗人工智能从业者众多,但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标准,“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标准,医疗行业亟待解决全行业标准、数据标准,以及标准临床工作流的问题。”

同时,作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应该用什么样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去度量它,作为监管部门,同样需要在困惑中摸索,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估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不应该是监管部门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应该是监督部门和产业共同去碰撞和探索的过程。

对此,科大讯飞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鹿晓亮同样认为,人工智能跟医疗的结合,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企业只想拿算法改变这个行业,根本不可能。

就拿图像、医疗影像识别来说,它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模态,可以有做CT的、有做X光的、有做心电的各种各样模态;二是不同的部位;三是不同的病种。这三个维度乘起来,会是巨大的工作量,绝对不是做了肺结节就能马上去临床应用帮助医生。

鹿晓亮表示,企业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板凳愿坐十年冷的韧性。“如果希望这个行业一年、两年赚到钱,那不如放弃这个行业。”

角马的踪迹:医疗流量入口的争夺

从2013年的医药电商元年到2016年的互联网医院井喷,过去几年来,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机构。健康医疗产业内流量的急速变迁,其反映的新医疗势力如同角马迁徙般势不可挡。

美年大健康集团董事长、天亿投资集团董事长俞熔认为,医疗服务行业的痛点与教育行业相像,都是在供给侧问题很大,海量的需求和优质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未来长期困扰这个行业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延伸到后端包括支付问题、基层医疗的问题,还有大健康产业综合的生态问题。

整个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思考和探索。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以及整个产业的变革,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俞熔强调,中国大健康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专家)VS需求端庞大的体量和增量老龄化、慢病普及化、重症化VS公共卫生和财政医疗负担愈发沉重VS政府、居民市场化改革的愿望和需求VS社会办医的“玻璃门”重医重药、轻防轻养VS消费升级和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井喷。

优质的资源和需求端庞大的体量和增量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大家对优质服务、优质产品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从资本市场上来看,以中药材为载体的高端优质养生保健产品,始终处在一个量价齐升的状态,比如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等,越优质的医疗服务越供不应求。

而俞熔的观点是,第一,端口前移,精准预防。“精准预防”是美年大健康提出的,他们认为精准预防比精准治疗更有价值。第二,数据化、标准化、智能化。第三,专科突破、医养结合,医生市场化、机构平台化。

俞熔介绍,十九大报告当中关于卫生健康的内容不太多,但是特地强调了预防为主,这是未来产业变化的趋势:不是在医疗存量当中倒腾,而是怎么样把疾病应对的端口前移,这也是健康产业长期发展的机会所在。

这其中存在几个关键要素:第一,闭环;第二,数据;第三,基层;第四,金融。

健康体检是一个健康需求和健康数据采集的过程,后续需要建设开放的生态,需要能够提供优质解决方案的伙伴,再加上支付的保障形成闭环。金融方面可以做深度挖掘,特别是未来在健康保险、支付方面,有强大的爆发力和发展空间。

俞熔称,去年中国整个健康体检的市场规模是1200亿,美年大健康还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与第二名加在一起不到10%。整个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也非常碎片化,因为中国有7000家公立医院,都在从事健康体检服务。

而在技术驱动方面,大数据、远程医疗、人工智能、个性化定制等等也是驱动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连锁发展到一定规模,任何一项科技的驱动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从资本的角度来说,金融资本主导转向产业资本主导,单一领域龙头转向生态平台掌控,平台级企业和行业龙头获得更多溢价,资源主导或技术驱动是竞争力的保障。

俞熔认为,资本市场非常偏好医疗行业,但是在医疗服务业板块当中,需要寻找更好的成长路径。在已上市、排队上市以及在新三板领域的公司,真正有代表性的医疗公司还很少。“未来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协作和协同的时代,上下游的企业共享优质资源,达成行业协同,形成一个超级需求入口的平台。”

美年大健康试图构建闭环模式,也就是从医疗需求的采集、解决到支付,充分把握流量入口、用好流量。“健康医疗产业如果有机会做闭环,一定要做闭环,或者跟你的伙伴抱团在一起做闭环,这样的体系会比较安全。如果采用开放式的运营,你会发现要么把流量客户弄跑了,要么没有切到当中最好的那一段。

据了解,美年大健康2016-2020年核心战略是:做大主业(规模、专业、品牌、创新);建立生态(控制关键新赛道、培养科技小巨人):在专科慢病、基因检测、数据挖掘、远程医疗、健康保险、中医药服务等核心赛道完成战略布局,完成闭环(需求采集、服务供给、支付保障)。

巨鳄的进击:医疗产业跨界融合生长

地产商大举进军医疗,保险企业加深商业医保探索,IT巨头们进一步以科技改变医疗……如巨鳄般进击的跨界巨头们,正在逐步攻破医疗行业的壁垒。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房地产转型大健康行业的企业有30家,包括万达、万科、保利、恒大等。而万达作为地产行业的老大哥,转向大健康行业,是中国地产行业的一个转折点,也从侧面证明房地产行业的红利期正在消融,而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充满想象。

万达王健林进军医疗圈,已投1440亿;恒大许家印进军医疗圈,已投32亿;阿里马云开了互联网医院,已拿下400家“未来医院”;腾讯斥巨资投向多家医疗平台,更是进军海外医疗;顺丰、京东建立了医药物流系统,已公布了第三方解决方案,富士康进军医疗圈,3年内产值将达到18亿元……

这还没有完,如今,就连做家电、彩票,甚至火腿肠企业也都纷纷进军医疗圈了!

十几年前,海信就已经进军了医疗电子产业,设置了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海信放出狠话,“在十年时间内发展成为集团支柱性产业”。十年后的2014年3月,青岛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近几年海信找到了新的风口,在电视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医疗三维成像应用独辟蹊径成了行业的抢手货。如今国内已有60多家三甲医院,使用了海信的服务和产品,成功案例达到1700多例。

TCL也没有闲着,医疗电子以医疗影像诊断为核心业务,专注于介入、核磁等高端医疗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目前在普放、骨科CT等产品上已取得突破。

而另外一家传统的国内家电企业巨头——美的集团也在今年与广药集团合作,联手进军医疗器械行业,打造康复、手术等医用机器人。

海尔、美的早在几年前就进来了,相比较之下,国内另一家白色家电巨头企业——格力,截至目前,还没有释放出明确的要进军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号来。但是,格力已经将机器人定位为公司未来转型重要方向,在武汉也建了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未来会不会也由工业机器人扩展到要造医用机器人呢?

现在就下定论,还太早。(编辑:刘瑞)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