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海通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自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在新电池法案的推动下,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将深刻影响电池产业链的各个生命周期环节。动力电池产业将迎来生产技术变革,中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迈向低碳转型,并致力于提高产业透明度。尽管短期内,这一变革或带来成本上升以及竞争门槛提高等一系列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新电池法案有望推动国内的碳足迹和回收机制得以完善,进一步促进国内电池产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
海通国际主要观点如下:
事件: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自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该法规旨在强化欧盟内部电池市场运作,推动循环经济,以减轻电池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该法规适用于所有电池类型,不包括军事、航天和核能电池,并且明确了一系列强制性要求,其中重点涵盖碳足迹披露、电池护照以及可再生原材料比例等方面。
中国电池企业入欧门槛增加,碳足迹或成重点挑战。欧盟委员会在2020年12月提出了一项电池监管提案,旨在全面规范欧盟内各类电池的全生命周期。2023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重点关注碳足迹、电池护照以及电池材料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海通国际认为,中国电池企业在进军欧洲市场时将面临三个主要挑战:
1)完善碳足迹声明:根据新法规,从2024年8月起,企业必须对动力电池及工业电池(2KWh以上)进行碳足迹披露,包括制造商、碳足迹总量以及各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等详细信息。然而,目前国内外标准数据库存在差异,且尚未建立国际间的碳足迹互认机制。中国电池企业需要提供全产业链的碳足迹声明,包括对碳排放数据的测量和收集工作。此外,为满足欧盟碳排放要求,中国电池企业或需要对产品进行环保改进和技术升级。因此,企业成本投入或将增加。此外,欧盟对碳排放进行分级,并制定相关阈值标准,或影响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电池护照信息披露:根据新法规,数字电池护照的信息披露要求首次被引入。自2027年2月起,出口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携带电池护照,并披露产业链、碳足迹、制造商、可回收材料等信息。一个用户友好型电池护照需记录约90个数据属性以及自愿建议,包括电池产品的核心性能参数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积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以提升产业链透明度,并促进打通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该过程或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3)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可再生利用:新法规明确规定电池回收率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并要求企业对生产或使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然而,国内尚未建立明确的可再生原材料使用认证体系,且电池回收行业未形成一致的行业标准。因此,中国电池企业可能需要针对供应链进行大幅调整,可能面临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合规难题,该过程或提高企业的出口门槛。
中国电池企业积极迈向低碳转型,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据GBA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电池需求将增长至2600-3600GW,其中欧盟市场占比约17%。据SNE Research数据,自2019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占比已从11.8%提升至2022年的34.0%,欧洲已成为中国电池企业的重要市场。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多家电池企业已经着手布局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战略,为碳足迹和数字护照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电池企业也在不断加强与欧洲本土企业合作,加速海外建厂,共同致力于低碳电池的技术研发,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新法规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电池产业的透明度提升和绿色低碳转型。随着中国头部企业在碳足迹及回收利用等领域布局,叠加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预计将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地位。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及预期,规划产能进度不及预期,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