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消费品投资方法论:用ROE选公司,PE定买点

巴菲特选股理念为具有护城河的好生意+具有安全边际的合适价格,高ROE+低PE是最佳的衡量指标。

本文节选自广发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报《消费品投资方法论:用ROE选公司,PE定买点》,分析师为王永锋、罗佳荣、曾婵、赵中平。

巴菲特投资理念:ROE选公司,PE定买点

巴菲特选股理念为具有护城河的好生意+具有安全边际的合适价格,高ROE+低PE是最佳的衡量指标。巴菲特对于投资行业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护城河及安全边际理论,并在其一生的投资生涯中证明了两种理念的有效性。护城河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特许经营权和经济商誉,用财务指标量化便是长期持续的高ROE。

blob.png

一家公司具有长期持续的高出社会平均回报率的ROE,代表着其具有商业壁垒(巴菲特认为壁垒主要来自特许经营权或者是经济商誉),导致外来者无法与其竞争,也就具备了护城河。而护城河是以历史数据来判断,预测未来则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低PE则提供了充足的安全边际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事实上是以ROE选择公司,PE来选择买点。

巴菲特投资分为两个阶段,最终从巴菲特投资分为两个阶段,最终从“低质+低价”转向“高质+合适价格”。根据《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77-2017》,巴菲特的投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72年,受到格雷厄姆影响,巴菲特关注估值大过关注公司本身的质量,投资方法以买入被严重低估的普通公司为主,典型的便是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72年之后,受到费雪和芒格的影响,巴菲特在买入喜诗糖果后,其选股理念便逐渐从格雷厄姆的“捡烟蒂”,转向了高质量的好生意+合适价格。而巴菲特认为所谓的“好生意”最好的量化指标便是ROE。

1.png

巴菲特投资案例分析:偏好高盈利或高周转、确定性高的消费品龙头

以杜邦拆解看巴菲特投资偏好,高盈利或高周转、确定性高的消费品行业是最佳商业模式。从杜邦拆解看“好生意”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高盈利(高净利率)、高周转(高资产周转率)以及高杠杆(高权益乘数)。从巴菲特的持股中我们可以看出,至2017年底,其重仓了消费品龙头(以可口可乐、苹果公司、亨氏食品为主)和金融业龙头(以美国运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为主),消费品行业易形成寡头垄断格局,龙头的高盈利能力与高周转能力更多与该种行业属性有关,巴菲特对消费品龙头均是买入+长期持有策略。

blob.png

blob.png

而采用高杠杆的行业,如银行业,巴菲特认为银行业同质性较强,高杠杆的经营方式亏损后易侵蚀股东权益,其高ROE能否长期维持则更多的取决于管理水平,其长期持有的富国银行经营风格较为审慎且以零售业务为主,美国运通作为信用卡龙头,都具备一定的消费品属性,盈利确定性较高,美国银行则主要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低价买入。因此,如果以巴菲特的投资偏好来看,高盈利/高周转且盈利确定性高的消费品龙头应当是最佳商业模式。

blob.png

blob.png

借鉴巴菲特投资经历,其偏好买入护城河深厚的消费品龙头:1)可口可乐品牌力与产品的不可替代性铸就深厚护城河,20%+的高净利率造就30%+的高ROE。2)苹果公司以极致体验+封闭生态构筑护城河,产品脱离成本定价,20%+的净利率使ROE达30%+。3)亨氏以高性价比扩大市占率,高周转率叠加低息借债带来的5倍杠杆,ROE达30%+。4)美国运通以网络效应+定位高端构建护城河,ROE达20%+。5)富国银行审慎经营+成本优势,ROE达15%+。

危机时刻以低PE买入,盈利确定性与可接受PE上限成正比

巴菲特往往在危机时刻以低PE买入,盈利确定性越高,可接受的PE上限也就越高。从巴菲特的投资经历来看,其基本都是等待市场出现系统性危机或者公司遭遇危机时以较低PE买入,如可口可乐、亨氏食品、苹果公司等消费品龙头均是在13-15倍PE买入;富国银行、美国运通、GEICO等金融业龙头均是在10倍以下PE买入;中石油则是在5倍PE以下买入,均获利颇丰。而对零售业龙头沃尔玛在19倍左右PE买入,但由于沃尔玛护城河受到线上零售业的冲击,其持有10年后获利微薄并清仓。

从结果来看,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估值均较低,但对于盈利确定性较高的消费品龙头可接受的PE上限也较高,金融业龙头可接受的PE偏低,低PE的方式投资结果均是获利颇丰,但19倍买入的沃尔玛是其为数不多的失败投资。从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来看,在低PE时买入能够提供充足的安全边际,巴菲特护城河(高ROE)+安全边际(低PE)的投资策略使得其在1965-2017年共52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增长了24047倍,年化收益率(CAGR)达到了20.9%。

blob.png

成功投资案例:港股悲观情绪弥漫时以成功以6倍PE买入中石油

港股大盘低迷时以6倍PE买入中石油,5年收益7倍以上。巴菲特买入中石油时正值2003年“非典”时期,经济活动骤减导致市场情绪悲观,香港恒生综指探底至1000点左右。在此背景下,巴菲特斥资4.88亿美元,买入23.4亿中石油H股,以6倍PE买入。

blob.png

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解释了看好中石油原因:1)当时中石油市值(370亿美元)约为巴菲特和芒格测算的内在价值(1000亿美元)的0.4倍,安全边际高;2)国际原油价格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30美元/桶以下,巴菲特认为未来中国等新兴国家对原油的需求将大幅提升,所以看好原油价格上涨。在接下来的几年,得益于新兴国家的需求大增,国际原油价格从2003年的不到3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接近100美元/桶,验证了巴菲特的看法。截至2007年,巴菲特之前买入的股份市值已经到达40亿美元,其全部卖出。5年总投资收益率达到730%,年均复合收益率为52.6%。

blob.png

blob.png

(编辑:王梦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