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了解到,8月24日,餐饮龙头企业海底捞(06862)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94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105.9%;净利润9650万元,同比上升110.0%;公司的毛利率达到了57.7%,较2020年底的57.1%提升了0.6个百分点。
在疫情防控情况的好转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到店消费,因此餐饮企业堂食业务也在逐步恢复,海底捞的餐厅业务也得到大幅度的增长。据财报显示,上半年海底捞餐厅营业收入达194.19亿元,增长了112.2%,占总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93.7%上升到96.6%;外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2%下降到1.7%。
同样的,单桌人数增加明显,使得人均消费水平有所回落。据海底捞财报数据显示,顾客人均消费从2020年上半年的112.8元,减少到2021年同期的107.3元,接近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
除此之外,公司的整体翻台率在今年6月份也回到3.0,主要受广东疫情的影响,除广东以外地区,翻台达3.3,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5%-80%的水平。
近年以来,互联网营销的崛起催生了一大批新晋火锅品牌,火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海底捞则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加速布局二三线城市,抢占下沉市场。开店明显提速。 2015-2021年上半年,全球门店数量从146家增加至1597家,其中国内/海外门店数1491/106家,较2020年底新开299家门店,其中国内/海外分别新增286/13家。其中,一线城市开店32家,二线城市开店94家,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开160家。也就是说,三线及以下城市已成为海底捞看好且重点发力的市场。
疫情期间,海底捞在低线城市市场迅速扩张。截至2021年中报,海底捞38%的餐厅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而这个比例在2020年底仅34%。
事实上,下沉市场几乎已成为一线连锁餐饮品牌加速发展的共识。今年5月《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显示,2020年,活跃在一线城市的餐饮品牌迅速下沉,在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以百胜中国为例,未来一年将开设大约1000家新店,目前公司仍在追踪700多个适宜开店的“空白”城市,将“小镇模式”进行到底。
不过,消费相对较高的连锁品牌餐饮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并不容易站住脚跟,以呷哺呷哺的高端火锅湊湊为例,截至2020年末,湊湊的中国大陆餐厅中,仅有1家位于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99.3%的餐厅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湊湊目前几乎是放弃了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
那么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的海底捞又取得怎样的成绩呢?据海底捞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公司三线及以下城市收入69.30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182.7%,较2019年同期增长173.7%。并且公司2021年上半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翻台率达到2.9基本上与一线城市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店数据表现方面,不管是同店数量、同店销售、同店平均日销售额还是同店平均翻台率,海底捞的三线及以下城市都要好于一线城市,可见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市场空间广阔。如,三线城市同店日均销售额为8.42万元,高于一线城市的7.9万元;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的客单价分别为114.9元、104.6元,而三线城市的人均客单价为99元,与二线城市的差距较小。
海底捞渠道的下沉,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品牌的建立,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达3.95 万亿元,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对高端火锅而言目前竞争并不激烈,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成长潜力。
综合来看,上半年在同行多数企业业绩持续走差的情况下,海底捞营收毛利实现双增,并且其营收增速高达105.9%,公司经营水平持续向好,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渠道的下沉,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比较重要的增长点。
短期来看,疫情对餐饮企业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像海底捞这种龙头企业,在疫情下抗风险能力远超同行竞争对手,是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的疫情受损股;另外,长期来看,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吃到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红利,为公司贡献业绩;另一方面也为公司打响品牌知名度,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在经营数据全部向好的情况下,海底捞股价也有望复制疫情前的走势,尽管从最高点的近86港元/股,跌至最低点的26.1港元/股,股价跌幅高达66.59%,但在业绩披露的当天,海底捞股价迅速企稳,并且大涨9.09%,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海底捞这份成绩单还是比较满意的。而随着公司未来经营数据的转好,公司股价有望恢复至最高点,可见当前的海底捞投资价值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