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供需两侧优化打开医美行业长期增长空间

作者: 智通财经 李佛 2023-09-20 10:16:19
医美行业规模增长来自消费人群渗透率×单人疗程数共同驱动

智通财经APP获悉,信达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长期来看医美行业渗透率提升、单人疗程数增加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在2023年医美终端消费仍处于复苏节奏中、在消费需求自然增长速度略缓的背景下,市场更加认可新品布局带来的驱动作用,建议首先关注具备强竞争力新品、长期稳定增长确定性进一步提升的爱美客(300896.SZ),在其他核心公司通过在逆境之下的稳定增速证明其α前,建议关注具备高增长潜力细分赛道产品(如:再生类、胶原蛋白、减重类)的医美公司矩阵——华东医药(000963.SZ)等,把握医美β的较高确定性。

▍信达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医美行业规模增长来自消费人群渗透率×单人疗程数共同驱动。

但在短期整体消费情绪偏向保守,消费力仍处于恢复节奏中的情况下,渗透率提升速率或有所放缓——如:23H1新客带来的增量或并非医美机构首要利润来源,但医美老客消费依旧具备较高粘性,考虑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或更为认可新品带动增长的相对高确定性,具备新品布局的龙头标的或更为受益。

但长期来看,我国消费者渗透率对比海外提升空间明显,非一线城市待发掘的市场广阔,人群渗透率提升依旧是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且消费者随年龄、消费力的增长,需求逐渐向功效性更强、多项目联合疗程转变,带动单人疗程数增长,拥有明星单品(新客率先尝试)、产品线布局相对全面(承接消费者逐渐丰富的需求)的上游企业具备随行业发展维持较快增长的更高可能性。

经济发展&合规监管强化推动渗透率稳步提升。

根据德勤数据,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渗透率仅3.6%,远落后于同期成熟韩国市场20.5%的渗透率,相较于美国以及日本亦有数倍差距。从消费力来看,医疗美容需求往往萌发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一定水平的阶段;从消费观念来看,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早期以手术整形为主,消费门槛偏高且受到社会观念污名化影响,从市场监管来看,过去非合规渠道&产品盛行孕育风险,根据新氧数据,2018年中国“黑医美”市场规模占比超60%。

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者医美消费理念趋于开放以及监管趋严出清非合规市场,卫健委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提案答复函中提到:“医疗美容服务正在从少数人接受的特需服务向普通百姓享受的日常服务转变”。

优质供给增多推动需求丰富、带动行业规模增长。

新材料、新适应症获批推动消费者需求端丰富以及新商业模式出现,如:激光技术进入医美行业掀起非手术的浪潮,2008年后,肉毒素、透明质酸以及胶原蛋白进入中国引领了非手术的第二次浪潮,2021年三款再生类产品获批,继续推升行业热度,新产品/适应症获批为部分面部问题提供了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优质供给增多进一步促进需求增长。

不同于某些消费赛道的替代逻辑,医美产品获批将推动需求丰富,进而推动市场规模扩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1-2026年我国医美行业规模复合增速达16.2%。

上游环节随医美行业增长的确定性更高。

医美产品(如:注射剂、光电设备)作为医美项目治疗中的必需品享受行业扩张红利的确定性更高,且具有合规产品风险相对较小、易规模化和议价能力强的优势,而上市前较长的研发、临床、审批过证时间为产品提供天然护城河,竞争格局相对清晰,因此上游相较产业链其他环节而言,进入壁垒较高、竞争格局更加清晰,具备跟随行业增长的高确定性。

明星单品+产品矩阵为龙头上游生产商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由于医美产品从研发到获批上市的时间周期较长,具备强势明星单品可为完善品牌矩阵提供现金流支撑;在明星单品基础上,若能够通过自研或收购逐步构建具备“补充、支撑、萎缩、再生”四大类目的产品矩阵,并对当前的热点(再生类、水光类、胶原蛋白类)、未来的热点(减重领域)进行提前布局,则未来增长曲线或更加清晰。

风险因素:

消费恢复节奏不及预期、新品推广不及预期、产品舆情风险、部分赛道产品竞争加剧。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