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矿业汇”,作者为“矿业汇”,原标题为《痛心!中国每年浪费掉的煤炭,相当于四个神华一年的煤炭产量!》。
中国一直被视为“富煤少油”的国家,这个“富”总容易让人忽视一个问题,就是“浪费”。中国煤炭浪费主要表现在采,按照现在每年的煤炭产量,因为采而造成的煤炭浪费高达17亿吨。
一、我国是少数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1、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则比较均衡,石油基本上是各国的主要能源,但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0%~40%左右,比例高一些的国家在50%左右,低一些的国家在20%左右。
煤炭在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到10%或20%左右,仅有产煤大国——澳大利亚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3.4%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煤炭消耗量连续三年出现下跌。然而下跌之后煤炭在全国各类能源占消费总量仍达62.0%,比另外一个产煤大国澳大利还要高出近20%。
2、火力发电仍是消费主力
截至 2017 年 9 月,下游各领域消费量分别为电力(14.1 亿吨,-0.02%)、冶金(5 亿吨,+0.2%)、建材(2.3亿吨,-37.9%)、供热(1.6 亿吨,+7.8%)、化工(1.3 亿吨,-13.5%)和其他行业耗煤量(4.3 亿吨,+219.5%)。下游电力和冶金行业耗煤量占重要比例。
二、17亿吨,一笔“孽债”
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现年产量超过34亿吨,2016年全球煤炭产量74.6亿吨。全世界有近 1/2 的煤是从中国的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但是,每年我们所实际付出的,远不止34亿吨的煤炭资源。
作为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我国的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单位能耗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1、回采率“低的可怜”
由于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落后,中国煤矿的回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特别是数不胜数、遍布全国的小煤矿、小煤窑,更是大手大脚,无情地“蚕食”着煤炭资源。
据统计,中国国有大型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大约在40%左右,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的平均回采率更是可怜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煤炭资源的总体回收率达60%至70%。
2、政策要求的“缺失”
最近几年,我国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正在逐步提高,但据部分煤炭机构调查显示,全国各省区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仍平均只有30-50%左右。
国家发改委下发《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
煤矿煤层厚度大于3.5米的、采区回采率必须大于75%,煤层厚度小于1.3米的须大于85%,煤层厚度介于1.3与3.5米之间的大于80%;
露天煤矿煤层厚度小于1.3米的、采区回采率必须大于70%,煤层厚度介于1.3到3.5米之间的大于80%,3.5到6.0米之间的大于85%,超过6米的须大于95%。
同时要求:煤矿企业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状况,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不得吃肥丢瘦、浪费煤炭资源。
剖析来看,规定只对所采煤层有具体要求,而对煤田整体回采率却没有明确要求,这也是煤田整体回踩率低的原因所在。
3、企业“利润最大”
陕西、内蒙古、新疆的大部分煤矿煤层都属中厚到特厚煤层,有的煤层厚达十几米。但出于效益最大化考虑,许多企业开采是从煤层中间开挖,只吃“白菜心”,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了。
小煤矿的浪费更加惊人。陕西省有一个地方小煤矿资源量800多万吨,开采不到4年就因井下巷道混乱而停产,累计采煤不到6万吨,资源回采率还不到1%。
4、惊人的浪费量
2016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4.1亿吨,按目前的回采率,以这一产量计算,我国2016年煤炭资源因回采率低造成的损失量,应该在34亿吨左右。即使打五折,2016年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损失量,仍将超过17亿吨。
17亿吨,什么概念?神华2016年煤炭产量4.3亿吨。17亿吨相当于近4个神华集团一年的煤炭产量。
三、今后煤炭该如何走?
1、政策指引,继续去产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的目标。在煤炭去产能过程中,聚焦在落后产能淘汰上,大量的落后产能煤矿关闭退出。从煤矿数量上来看,2013~2015年,我国煤矿数量分别为1.2万处、1.1万处、1.08万处。
数据显示,2016年退出资源枯竭、长期亏损、安全基础差的煤矿就达2000处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已经下降为7000处左右。
2、优化能源消费比例
从数据来看,201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65.9%。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2.5%左右,出现了本世纪以来煤炭产量的首次下滑,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也从2013年的65.9%下降至64.2%。初步核算,2017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洁净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是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环节。(编辑: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