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与格力掌门人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赌的是“小米能否在5年之内营业额超过格力”。为了证明这个“赌局”的有效性,雷军还请全国人民为其作证。
不过,这个“赌约”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只是雷军为小米造势的一个“噱头”。因为2013年的小米才成立3年多,想叫板国内空调制造业龙头,好比“蚍蜉撼大树”。
但一晃5年,白驹过隙。2018年,当我们再次回到这个赌局时,敢全数押注格力的人已然不多。因为此时的小米,已从当年的手机业“小毛孩”成长为如今的互联网“独角兽”,谁输谁赢现在谁也不好说。当然,雷军也没有忘记5年前的这个“赌约”。
5月3日,小米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正式宣布上市。招股书中,小米公开了自己近三年所有的业绩数据。正如雷军当年所言,“请全国人民为其作证”。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2018年小米的上市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它就是为那‘10亿赌局’的胜利而上市”。
小米的“赌局”能否获胜?
我们仅从“赌局”本身来看,要判定小米与格力的输赢,关键在于小米的营业额能否在今年12月底之前超过格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米还是有希望的。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小米营收达到1146.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其中,公司2015-2016年营收增长率仅有24.3%,但在2017年的营收却达到上年同期的1.67倍,说明成长型互联网公司的网络效应开始逐步生效。若保持此增速,2018年小米营收将可能达1914亿元。
相比之下,2017年格力总营收为1482.9亿元,同比增长36.92%,超过此前机构对其预期。但由于目前国内空调市场总体增长趋稳,机构将格力的营收增速调整至合理的19%。以此计算,格力2018年营收预期为1765亿元。
由此可见,小米还是有望略胜一筹。但仅仅5年时间,小米便从一家营收不足500亿的“小公司”成长为如今超过制造业巨头的“独角兽”,恐怖如斯。
这让许多人对这家公司感到好奇,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手机制造商,还是一家如他所言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否有投资价值?
小米为何能受到资本的青睐?
此次小米登陆港股,将会是香港市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因为它将是香港证券交易所“同股不同权”改革以来,第一家上市的高科技公司。
但早在小米提交招股书前,它便受到资本的青睐。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此前投行对小米的估值大多集中在1000-1500亿美元左右,更有甚者对小米开出了近2000亿美元的估值。
但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一家成立不足10年的公司能如此高价?如今小米上市,“这家公司能否支撑千亿估值”便成了许多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要判断小米的合理价值区间,需要从其公司性质及业务情况入手。
此前人们对小米的印象是“一家手机制造公司”,原因在于其核心产品,小米手机。从其招股书数据来看,小米目前的主营业务收入也的确来源于其手机产品。
2015-2017年,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但目前依然有70%的份额。从单纯的业务占比情况来看,小米依然是一家以手机硬件输出为主的公司。
但是小米手机业务数据并不是那么“漂亮”。2017年,小米手机毛利率仅8.8%;公司整体业务净利润率甚至为负数。而相比之下,对标手机行业龙头苹果,其2017年整体业务净利润率高达21.1%。
而且由于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让小米的手机业务几乎不可能成为公司未来高速增长的支撑点。
但是为何资本依然追捧小米?因为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此前,雷军便多次定性小米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此次公开的招股书中,小米也将其业务总结为“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以 loT为核心的新零售和智能硬件)。而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将是其发展的重点。
所谓“新零售”,便是雷军一直提到的“物联网”和“小米生态链”。为何雷军选择这条路?这与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有关。
国内互联网领域,“BAT”三家公司掌握着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以及社交联络的三大流量核心入口的大部分资源,这使得后来者不得不另辟蹊径。
于是,雷军和小米选择了物联网,并通过高性价比的精品战略大力布局一条遍布智能硬件与生活耗材的生态链。
但纵观小米的电商平台“小米网”以及其线下平台“小米之家”,可以发现,小米走的是低价和多品类的模式。在小米网上,从小米配件到其它智能数码产品,再到非数码类产品,林林总总数百个品类的产品。以至于小米甚至被网友戏称“杂货铺”。
小米物联网系统虽然商品看似多元且“杂乱”,但其商业发展逻辑却十分严谨。
与许多发展物联网的同行进军冰箱、空调等“重资产”行业不同,小米的产品清一色为“小物件”的“轻资产”行业,这一发展逻辑正中国内众多消费行业的发展“痛点”:规模小,不经济。
在国外,许多成熟的消费行业,往往一个领域有两到三家巨头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剩下20%的份额由一众小公司来做细分市场。但在国内的许多消费领域则是处在“蚂蚁市场”的现状下。
所谓“蚂蚁市场”,便是市场中所谓的巨头仅占据着不足30%的份额,而剩下的则由数以万计的小厂商提供服务,如同众多“蚂蚁们”占据着市场蛋糕。
而小米则是通过颠覆行业传统来占领“蚂蚁市场”。首先在产品定位上,小米主打“高品质+合理价格”的高性价比产品。
而在产品规划上,小米追求效率和速度。为此,小米确定了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的“8080原则”。其目标便是在现有资金条件下做到“蚂蚁市场”的领跑者阶段。小米内部对其的看法是,“当公司流水做到几十亿,成为某一产品领域的绝对领导者时,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这一商业发展逻辑下,小米从曾经单纯的手机制造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截止2017年年末,小米IoT已接入超过800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总数达到8500万台,日活跃设备超过1000万台。
不过,小米似乎不仅仅只想建立庞大的物联网系统,或许以互联网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也是其未来考虑的重点。
从其业务毛利率分布也可以看出,2015-2017年,互联网服务业务以高于60%的毛利率远高于小米其他业务,而这也将会是小米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若以互联网服务视角来看小米则需要分析其具体的指标数据。目前分析企业互联网业务主要看三个指标:月活用户数、产品使用时长及获客成本。
根据小米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3月,小米的MIUI系统月活用户为1.9亿,每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4.5小时(270分钟)。而且由于其用户基本为其手机用户,以手机作为其流量入口以致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获客成本基本为0。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7年,我国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数为10.85亿,而移动互联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236.8分钟。由此可见小米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的月活用户数已超国内总体数量的1/10,且使用时长更高。
而这也为小米互联网服务带来了稳定的收入。2015-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从32.4亿元增至99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74.8%,成为其所有业务中增速最快的一部分,若能保持此复合增速,7年后其营收将达870亿,超过目前的手机业务成为小米营收的核心。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不难理解为何众多投行按照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为小米进行估值,但小米究竟是否如他们所言有“千亿估值”?
小米真的有“千亿估值”?
从小米的业务构成来看,这家公司具有手机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这两重属性,并且在互联网方面兼顾线上服务、物联网与新零售的三重概念。由于业务难以定性,很容易造成投资者的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类公司是否存在泡沫。
所以对这种公司进行估值,不仅要“听故事”还要“看数据”。毕竟有业绩基础才能让投资者信服。
按招股说明书披露的 经调整净利润的增长数据,2015-2017年,小米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03亿元、18.96亿元及53.62亿元。取2016-2017年的净利润增长率183%计算,预计小米2018年净利润将达150亿左右。
按互联网公司标准,参照5月3日腾讯的43 倍的动态市盈率,小米的估值大约为6450亿元。按当前汇率换算,小米估值约为1000亿美元。
不过小米具体的价值还在其互联网构架搭建完善后才能全部显现,纵使现在发展不及“想象”也不宜过度低估其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