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凛冬,初入资本市场的极光(JG)如何避寒?

2011年横空出世的微信,在短时间内便结束了国内IM(即时通讯)行业群雄割据的局面。一时间国内众多IM项目迅速“夭折”,其中便包括罗伟东的“KKTalk”。

2011年横空出世的微信,在短时间内便结束了国内IM(即时通讯)行业群雄割据的局面。一时间国内众多IM项目迅速“夭折”,其中便包括罗伟东的“KKTalk”。

但罗伟东并未像多数同行一样彻底抛弃IM。他的想法是,既然“即时通讯”的“通讯”领域已无法染指,那“即时推送”是否能成为新的破局点?

带着这个想法,在微信推出的数月后,罗伟东正式创立了一家名为“极光”(JG)的公司。

由于此后智能移动设备被广泛应用,这家提供移动APP进行即时消息推送服务的公司得以迅速壮大。目前极光推送通知业务(JPush)的市场份额已占到约50%。

正如众多互联网巨头公司一样,发展至今的极光也投向了资本市场的怀抱。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极光于7月26日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8.5美元。挂牌首日,该股盘中一度上涨16%,达每股9.9美元,总市值约11.7亿美元。

 blob.png

行情来源:富途证券

羊毛出在猪身上

微信以迅雷之势横扫国内IM行业后,罗伟东并未与很多同行一样,完全放弃IM,而是迅速转型推送业务,新公司被命名为“极光推送”。

公司当时专注于移动设备的消息推送,简言之就是负责手机APP的通知栏消息弹窗。而这也是极光大数据的前身。

大多手机用户都认为,自己手机的那些锁屏和下拉通知栏消息推送都是系统自带功能,实际上大多都是极光推送的。

由于自行开发推送功能耗时耗力,所以APP开发商通常会在自家APP中嵌入极光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待有消息需要推送至用户手机时,便将信息传至极光的服务器,再通过极光服务器将信息传至SDK进行处理,对接手机系统进行导出,然后用户便会通过锁屏弹窗和下拉通知栏获取APP信息。

此时的极光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信息中转站”。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极光大数据目前已经为34.4万移动应用开发者和88.7万款移动应用提供服务。公司客户数已从2016年的1168家增加至2017年的2263家。

截至2018年6月,公司开发工具包(SDK)安装量累计近150亿,内置极光SDK的月活设备达到约9.25亿部,国内移动设备覆盖率已超过90%。

但是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7年该开发者服务业务的营收仅有571万美元,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13.6%。这也印证了此前罗伟东所言,推送业务“不赚钱”。

blob.png 

“我们从A轮开始就知道推送这个事情不赚钱,所以从A轮开始BP的故事讲述我们是一家靠数据盈利的公司”。罗伟东如是说。

从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大环境来看,用户对APP新鲜感流失以及H5生态崛起,说明风口正在从APP向H5等其他生态转移。

而且,推送业务领域,已形成了极光、百度开放云、个推和信鸽等巨头割据局面。对于极光而言,行业发展天花板已显。

但之所以极光从2012年初开始,连续4年坚持推送业务,是为了接下来开展的数据服务业务。

数据服务,简言之就是“通过将数据分析产品提供给个人或者机构进行获利”。这也是极光大数据的核心商业变现逻辑。

但是要实现数据分析,需要庞大的数据量支持。此时坚持的4年的推送业务体现出了其价值。

推送业务需要将极光SDK插件植入开发商APP中,以此公司得以获得手机用户在APP安装、卸载、定位等习惯。通过多个APP交叉记录以及极光的分析加工,便可以得出关于用户的数据报告。然后公司再将数据报告卖给需要精准营销的开发商公司得以获利。这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结合目前数据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可以看到短短两年公司的数据服务收入便远高于推送业务收入。

商业模式受到美国投资者认可

从招股书信息来看,极光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极光净亏损为人民币6140万元,2017年净亏损为9030万元。截至2018一季度,公司净亏损为2210万人民币。

但是,股票挂牌首日,极光依然受到美国投资者热捧,盘中一度涨逾15%。极光之所以能够得到青睐,在于其转型后的商业模式得到认可。因为在美国,有一家商业模式成熟、发展稳定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作为极光的对标公司。

Palantir成立于2004年,由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一手扶持。

从产品来看,公司目前拥有两大产品,Gotham和Palantir,前者用于国防安全领域,后者偏重于金融领域。这两款产品都是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为客户提供数据服务。

blob.png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Gotham平台曾在追捕本·拉登的行动中承担了大量的情报分析工作,而Palantir则在2013年拿下美国证监会(SEC)高达1.96亿美元的大单。

从Palantir的业务类型及其产品服务对象可以看出,这家公司主打的是“网络安全服务”,这是大数据服务的延伸,也是目前极光大数据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金融反欺诈为例,2017年国内信贷交易规模已超过10万亿。但截至2017年3月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入自然人9.21亿,其中拥有信贷记录的仅为4.42亿人,仍有很大部分人群的信用记录是缺失的。

根据猎网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用户提交的有效网络诈骗举报24260例,举报总金额3.50亿余元,人均损失14413.4元。与2016年相比,网络诈骗的举报数量增长了17.6%,人均损失却增长了52.2%。这也说明目前金融反欺诈成为国内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在帮助企业找到风险客户的方面,目前极光大数据的反欺诈服务已覆盖了 3600万风险用户,分析了 3亿多个风险行为,识别出超过1700万 的 “羊毛党” 用户群。这或许是投资者认可极光的最大原因。

而且其对标公司Palantir在2017年的估值已达200亿美元,仅次于Uber和Airbnb。反观极光大数据,目前公司的市值仅10亿美元。这说明未来极光的估值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用户隐私与公司利益何以兼得?

不过,依靠大数据为生的极光,无时不刻行走在法律风险边缘。

今年3月26日,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这一表述将百度及大部分数据服务公司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何在数据服务的同时不触及用户隐私红线,用户隐私与公司利益又何以兼得,这成为了包括极光在内的数据公司们思考的话题。

2018年3月,Cambridge Analytica被发现利用Facebook用户行为数据操纵美国大选,导致5000万用户信息泄露,为此Facebook面临潜在高达2万亿美金的罚款。

 blob.png

从Facebook与极光大数据的业务对比不难看出,二者均在本行业中均处于大幅领先状态并拥有极其庞大的数据库,且其业务都存在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的行为。

即使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方式等细枝末节不同,但出于谨慎原则,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极光在涉及用户隐私等方面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

而且在今年5月,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一法案被广泛解读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监管对数据隐私的趋势,将会影响到全球所有的科技公司”。

如何应对越来越严厉的数据隐私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将会是投资者重点关心的问题。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