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扩大进口的难点在哪里?

作者: 李迅雷 2018-10-15 20:25:22
11月5日即将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对扩大进口提供巨大契机。

本文来自李迅雷金融与投资,作者为 李迅雷、杨畅。

9月进出口数据中,比较惹人关注的是出口,受企业抢出口因素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出现了逆势增长。但与此同时,尽管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较上月略有回落,但绝对值仍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与2017年底以来的政策强力驱动密切相关。11月5日即将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对扩大进口提供巨大契机。但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形势下,进口保持高增长或许仍然面临难题。

主要观点

难点之一:扩大进口应该体现在价上还是量上?

以原油为例,9月原油进口金额当月同比增速46.6%,但进口数量为3721.3吨,与上年同期几乎持平,进口金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价格上升。而进口数量扩张的压力仍存。以汽车和汽车底盘为例,从2010年以来,进口金额增速呈现三轮涨跌,且增速高点逐级回落,也印证国内新车市场早已进入存量格局。

难点之二:扩大进口面临消费支出增速回落。

进口商品,尤其是跟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商品,还是需要居民消费支出能力的充分配合,才能最终得到消化。2017年以来,进口居民生活消费品金额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当季同比增速,长达六个季度背离,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从逻辑上讲,只有消费性支出的提高,才能消化更多的进口商品。

难点之三:扩大进口如何与自主创新共存。

进入2018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始终强于农产品进口增速,但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均衡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提速与国内自主创新的关系,就2012-2016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数据观察,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正文

我国9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14.5%,较上月提高4.7个百分点,远好于东亚地区越南(回升0.3个百分点)、台湾(回升0.7个百分点)、韩国(回落16个百分点)等经济体出口的表现。特别是9月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4%,结合下半年以来,CCFI美东美西航线价格大幅度上升,出口增速的回升表明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部分企业出现抢出口行为,短期对出口增速有支撑。

在“抢出口”因素耀眼的背后,进口数据的变动或许被忽略了,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口金额1950.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回顾历史,中国进口形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8年之前,增速保持窄幅波动,进口金额持续攀升;第二个阶段,则是增速不断回落的过程,这与经济增速回落存在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关系;第三个阶段,则是从2016年开始,增速的再次回升。

1.png

进口的高增长或许由于近期政策强力支持“扩大进口”引发,2018年7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见》,同时,11月5日即将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对扩大进口提供巨大契机。

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和中美贸易存在摩擦形势下,扩大进口的政策意图确实很好,但还是需要配合宏观经济的其他指标,共同观察一下政策效果如何持续。

难点之一:扩大进口应该体现在价上还是量上?

通过海关总署公布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中的重点商品进口数量与进口金额两项数据,并可以估算出重点商品进口价格的增速。

一方面,价格因素对进口金额的影响不能忽视。值得关注的是原油,9月原油进口金额当月同比增速46.6%,但原油进口数量为3721.3吨,与上年同期几乎持平,因此进口金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价格上升。仅有鲜干水果及坚果、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两种商品,在进口价格下跌的同时实现了进口数量的增长。

2018年9月进口重点商品进口数量和价格当月增速

2.png

另一方面,内需不振支撑进口数量扩张的压力仍存。以汽车和汽车底盘为例,受下调进口关税税率的影响,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金额和进口数量在7月、8月出现了脉冲式的井喷,但9月迅速回落。但如果时间拉长,从2010年以来,汽车进口增速呈现出了三轮涨跌,且增速的高点逐级回落,也证明了国内新车市场早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

3.png

难点之二:扩大进口需要破解消费支出增速回落的难题

进口商品,尤其是跟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商品,还是需要居民消费支出能力的充分配合,才能最终得到消化。在海关总署公布的重点进口商品中,选择鲜干水果及坚果、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成品油等商品作为进口居民生活消费品,计算当季同比名义增速。

从2004年以来,进口居民生活消费品当季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当季增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同步关系。尤其是在2010 -2016年期间,尽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存在一定波动,但基本与进口居民生活消费品增速保持同步回落态势。

但拐点出现在2017年初,进口居民生活消费品增速见底反弹且大幅度走高。但与之明显反差的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当季名义同比增速仍在滑落。二者在长达六个季度时间上的背离,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从逻辑上讲,只有消费性支出的提高,才能消化更多的进口商品。未来进口增速能否持续,还需要消费性支出的配合,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进一步发力。

4.png

难点之三:扩大进口需要与自主创新共存

根据海关总署的标准,进口商品还可以分为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类别,其中,由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之间可能会存在重叠,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增速也呈现出了高度的同步性。

如果仅比较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走势可以发现,从2011年以来,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均走出了“V型反弹”的态势,但高新技术产品增速相对“抗跌”,反弹的力度也强于农产品增速,尤其是进入2018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始终强于农产品进口增速。这或许反映了近年来政策意图对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视。2018年9月,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34.8%,是自2015年底以来的新高。

5.png

在高新技术产品中,值得重视的是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三大门类,不仅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而且进口金额的增速较快,有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一定冲击。生物技术增速最快,但在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中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

6.png

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会否对国内研发产生一定的挤出。由于海关总署没有公布各个省份数据,因此使用科技部公布2012-2016年31个省市区科技活动数据,其中涵盖的高技术产业进口金额与高技术产业R&D项目经费两个指标。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难以排除由于购买进口高技术商品,挤占了用于自主创新经费的可能性。

7.png

总之,每个经济体内部都是一个大系统,各个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关联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到全球经济,小到县域经济都是如此。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及出口的减速,居民的就业、收入等指标不容乐观,且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因此,在面对贸易摩擦的压力下,我们也不能一味通过扩大进口来减少顺差。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的国家,与人均资源拥有量非常多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实质上就是用贸易顺差来弥补“资源逆差”,用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来替代移民,即用货物流动来替代人口流动。从这个角度看,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倒是实现了“均衡”。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