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日韩为鉴:中国乘用车销量和保有量见顶仍有很大空间

作者: 中金研究 2019-06-06 08:28:20
国内人均GDP提升,中国车市进入低个位数增长阶段,但距离销量和保有量见顶仍有很大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车奉”。

投资建议

2018年中国车市首次出现负增长,复盘美日韩历史销量、保有量情况,我们认为销量下滑是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到达一定水平后必经的调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经济增长是支撑销量和保有量扩张的重要动力,社会承载力(人口密度+产业和城市结构+外部改善)决定保有量的实现高度。国内人均GDP提升,中国车市进入低个位数增长阶段,但距离销量和保有量见顶仍有很大空间。但想要充分释放车市潜能,还需要大力投入到外部改善(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等)中。

理由

销量下滑是必经的调整,经济增长和人口密度构成核心驱动力和制约,中国车市销量仍有增长空间。日韩销量首次负增长分别出现在1974年、1998年,时间点均为举办奥运会后十年,我们认为有外部因素作为导火索,但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水平,汽车消费进入必要的调整阶段。参考美日韩的情况,我们发现: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销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下滑前的水平。首次负增长后到销量见顶,日本乘用车销量翻倍,而韩国乘用车销量仅微增,人口密度快速增长抑制韩国车市销量的重要因素。美国销量仍未明显见顶,人均GDP持续提升是驱动力。反观我国,我们预计人均GDP保持较快增速,人口密度还不至于形成制约,那么销量正增长仍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在15年)。但考察我国各省份情况,区域发展不均衡可能会阻碍车市销量增长。

经济发展与社会承载力是决定保有量走向的重要因素,前者提供汽车需求的增长动力,后者决定保有量的实现高度。从空间来看,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千人保有量尚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从历史经验看,保有量首次负增长要在销量见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在20年)。在乘用车普及初期,经济增长是保有量提升的主要动力,随着普及度提升,千人保有量与人均GDP的相关度减弱,社会承载力决定了保有量能够到达的高度。人口密度与千人保有量成反比,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县域经济发达地区和多中心城市的保有量更高,对于大型城市来说,空间的高效利用、道路建设的合理性及用车环境改善都能有效重塑保有量的天花板。

集中度提升、行业出清,车企面临盈利下滑压力,着力发展出口市场是关键。销量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车企需要经历大逃杀的过程,体现为龙头市占率提升、劣质产能出清。但在此过程中,车企可能面临盈利水平下滑的压力,一方面有能力的车企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的方式改善经营,另一方面,参考日本车企,着力发展出口市场能够减少对单一市场波动的暴露,对冲盈利下滑的风险。随着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提升,我们认为三类国家可以作为出口重点突破目标:总量规模非常大的国家,如美国;总量规模较大同时市场竞争格局良好的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总量规模小但政策支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

盈利预测与估值

乘用车板块,短期国六切换可能造成需求透支、折扣增大的情况,我们建议关注清库压力较小、终端折扣稳定以及切换准备较充分的车企,如长城(02333)、上汽(600104.SH)等;中长期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车企在新四化、海外市场的投入将逐渐兑现。

风险

乘用车销量下滑超预期,车企盈利大幅下滑。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