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太小了,它无法拉动电商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

作者: 互联网怪盗团 2020-03-01 18:15:59
很多人对生鲜电商寄予厚望,他们可能要失望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作者为国金证券分析师裴培。

很多人对生鲜电商寄予厚望。甚至有人认为生鲜电商将是本次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受益最大的新兴行业。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不止一次看到了这种论断。

当然,游戏、视频行业在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的表现也不错,然而它们的规模本来就很大了,消费者习惯已经养成了。生鲜电商直到2019年底还是不温不火的状态,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次它终于要崛起了。

昨天有人兴奋地跟我说,据说某综合性电商平台(名字我就隐去了)在2月的生鲜类GMV同比上升了几倍,或许电商行业会因祸得福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可能,想多了。

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前夕,湖北某县的菜市场

因为生鲜电商的规模实在太小了,小到就算增长几十倍也不太可能拉动电商行业,更不要说拉动整个互联网行业了。

在跟几位电商行业的资深朋友交流之后,我们的共同结论是:2019年,全国零售生鲜电商的GMV(不含线下门店)约在2000-3000亿之间,约占全国电商GMV的2-3%。注意,上面指的是严格意义的零售生鲜电商,不包括餐饮外卖等广义的O2O服务。

生鲜电商行业的规模很小,而且非常零碎。我们估计2019年每日优鲜的GMV可能有200亿元;盒马鲜生的GMV与此相仿,不过它有40%左右的GMV来自线下门店。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商平台的生鲜分类,可能各自也有几十亿到上百亿的GMV。

总而言之,鉴于生鲜电商行业的基数太小、分布太零碎,就算它的规模在本次公共卫生事件之前真的翻了好几倍,那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对于电商行业来说,一个狭小垂直行业无法拉动整体;对于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而言,促进意义就更有限了。

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前夕,菜市场的牛肉摊位

为什么生鲜电商的基数这么小呢?为什么在本次公共卫生事件之前,它始终不是市场主流,投资者也对其半信半疑呢?

首先,从用户的角度看,没有特别充足的理由去依赖生鲜电商。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蔬果店的分布都是比较密集的。虽然人们都很懒,但是人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就出门。对于比较闲的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出门逛早市是完全做得到的;对于不太闲的青壮年人来说,周末去采购一次填满冰箱也是做得到的。

强调一下:生鲜电商确实可以提高用户体验,但是提升幅度有限。消费者总不可能一天到晚不出门(想想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八九天不出门的你自己吧),也不可能永远不经过任何菜市场或社区店。对二线以下城市居民来说尤其是如此:这些地方的人更闲一点,而且生鲜市场的密度更高。

当然,一线城市的996白领可能确实完全没有时间在线下买生鲜,但是这种人也不太可能有时间做饭。对于他们来说,餐饮外卖、速冻食品甚至方便面是更加科学的选择;公司食堂也是。

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前,菜市场的熟食区

其次,从平台的角度看,生鲜电商的可复制性和规模效应太低;严格的说,它不是一种“互联网行业”。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做生鲜电商,完全就是两种打法;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是两种打法;甚至在同一个区域的不同街道,打法又不一样了。这就是生鲜电商市场极端分散、大部分平台无法做到盈亏平衡的根本原因。

这不像网络游戏,你开设几个服务器就可以服务全国的玩家;不像一般零售电商,一个品牌、一件商品可以发往全国;不像视频平台,内容传播的成本近乎于零。这更像是传统社区生意与互联网传播模式的部分融合,而且融合的速度极慢。

话说回来,如果生鲜电商真的是一门互联网生意,那么强大的、经验丰富的阿里和京东大概早就把它拿下来了;腾讯、百度、字节跳动扶持的新玩家也早就把边角余料吃完了。现在大家之所以还能讨论“谁会是生鲜电商行业的胜出者”,恰恰是因为无人知道中国的生鲜电商行业的“能走通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或许有很多种。或许一种都没有。

去年我在广州目睹的一家无人零售店

总而言之,依靠生鲜电商去拉动电商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是不可能的。生鲜电商连任何一家电商上市公司的GMV都拉不起来,哪怕同比增长能达到几倍、几十倍。

在公共卫生事件结束之后,如果上述的两个大问题——用户习惯和规模效应,仍然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公共卫生事件给生鲜电商带来的助推作用必然是昙花一现的。这个行业仍然要痛苦而执着地寻找真正“走得通”的商业模式。

或许会有那么一两家巨头加快了崛起速度;一切皆有可能。不过我们不能在这种微小的可能性上面下赌注。(编辑:肖顺兰)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