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就医购药场景变化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将逐步进入健康数据时代

作者: 中金研究 2020-04-08 09:25:57
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终端就医购药场景变化正在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并逐步进入数据时代。

本文来自中金公司。

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终端就医购药场景变化正在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并逐步进入数据时代。未来,数据资产的“积累+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各领域战略亟待应势升级。

摘要

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看产业之变系列一

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终端就医购药场景变化正在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并逐步进入健康数据时代,我们认为,各领域战略亟待应势升级。

医药产业面临重构:新场景,新格局,新时代

医药产业具特殊性。医药终端场景下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互异,较传统消费领域更为复杂,除人(患者)、货(药品)、场(医疗/医药机构)外,还涉及医(医师/药师等决策方)、卡(医保等支付方)、方(处方等将各方联结的凭证)。

新场景:Health-tech协同物流体系,终端场景从F2F到F2S。患者作为医药产业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终端场景从face to face走向face to screen,尤其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使得患者与医疗/医药机构、医师/药师、处方、医保卡及药品等实现全面分离,我们认为,这将进一步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

新格局:“链条-平台-生态”模式逐步进阶。传统医药产业格局受制于物理空间束缚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呈链条式发展模式,然而health-tech将医药产业各核心要素所在的物理空间虚拟化与在线化,使得医患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终端场景分离,平台型发展模式雏形已现。我们认为,未来更多流量平台有望加速进入大健康领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不同场景有望实现流量击穿,大健康与更多生活场景、工作场景等融合,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向生态型发展模式进阶。

新时代:“医”“药”“险”全面加快信息化基建,数据时代拉开序幕。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医疗/医药/医保各领域信息化基建提速。我们认为,医药产业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监管能力将实现指数级提升,正式拉开健康数据时代序幕。随着药品数据化、运营数据化、就医购药行为数据化等产生海量数据,数据资产“积累+运营”能力或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建议:前瞻性布局,各方战略应势升级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正在推进医药产业格局重构,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尚不足,组织结构也缺乏灵活性,我们建议各方前瞻性布局,应势升级发展战略,全面迎接数据时代的来临。

生产企业:加快全渠道/新营销布局,以C端为中心升级组织架构,整体统筹各业务线积累与运营数据资产,灵活更新考核机制;以数据驱动运营决策;

经营企业:全国范围内统一各地区、各业务线信息化系统,统筹运营B/C端数据;

医疗机构:加快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并应用到临床科研,推进AI能力提升;

监管部门:加快推动“医”“药”“险”各领域信息化基建,全面提升管控水平。

正文

Health-tech不断渗透,终端实现F2F到F2S场景变革

医药产业具有特殊性,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三方互异

医药产业具有特殊性,消费方(通常为患者本人)、支付方(以国家医保为主的多层次支付体系)、决策方(通常为医师/药师)三方互异,所以终端消费场景较传统消费领域更为复杂,参与方更多,共同影响终端消费行为。

“互联网+”使得传统消费领域人、货、场分离,对应到医药产业的终端消费场景,除了人(患者)、货(药品)、场(医疗/医药机构)之外,还涉及到医(医师/药师等,代表决策方)、卡(医保卡等,代表支付方),以及方(处方等,将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三方联结的凭证)。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Health-tech初步渗透,多线程解构传统终端场景

早期,health-tech未向医药产业渗透时,医药终端消费场景完全受制于物理空间,患者需要在医疗/医药机构内完成就医购药过程。为更好说明场景的演变,我们做出如下定义:

C+:consumer,广义上,代表大健康领域消费者;狭义上,代表有治病需求的患者;

D+:data,广义上,代表实现互联互通的数据化信息;

L+:logistics,广义上,代表2C端的物流体系(按配送性质分为跨区域及同城配送);

F2F:face to face,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场景;

F2S:face to screen,广义上,统指在线化场景;

F2S2F:face to screen to face,在线化的面对面交流场景。

还原传统终端场景:单线程、患者“全程跑路”

传统场景下,“看病难”成为行业难以突破的痛点,一方面是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薄弱;一方面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场景描述:患者就医购药行为只能发生在医疗/医药机构的线下场景,问诊、审方等环节患者需与医师/药师面对面沟通,同时处方、医保卡、现金等均需患者随身携带,患者可以在院内药房自取药品,也可携带纸质处方在院外药房自取,自行带回家;整个就医流程呈现单线程,患者“全程跑路”,每个环节基本都需排队,就医体验差;

场景特点(health-tech未渗透时):人与场、医、方、卡、药均未实现分离。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本报告以“医+药+险”在线化主题为核心(针对常见病与慢病复诊),线下就医场景中未考虑检测检验等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占比国内医疗机构总数0.3%的三级医院承担了全国22.3%的门诊量,优质医疗资源在物理空间上出现结构性失衡,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且大部分三级医院位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山东、江苏、浙江等较为富裕的东部沿海省份,使得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更大,排队现象更严重,就医体验感更差。

图表: 优质医疗资源在物理空间上出现结构性失衡(2018年)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等。

Health-tech初步解构传统终端场景:多线程、患者“少跑路”

随着health-tech初步向医药产业渗透,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改善,传统“单线程”就医购药场景向“多线程”场景升级。

场景描述:患者就医购药行为依然发生在医疗/医药机构的线下场景,问诊依然需要患者与医师面对面交流,药品依然需要患者自取,但是处方实现电子化、支付实现移动化,在院内以信息流和资金流与患者形成分离,就医流程呈现“多线程”模式,患者“少跑路”,缩短就医时间,改善就医体验;

场景特点(health-tech初步渗透):人与方、卡实现分离,但与场、医、药尚未实现分离。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本报告以“医+药+险”在线化主题为核心(针对常见病与慢病复诊),线下就医场景中未考虑检测检验等流程,且假设医院开通医保移动支付,未考虑院外药房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的情形,患者需要携电子处方、医保卡去院外药房购药。

Health-tech协同国内发达物流体系,终端进一步实现F2F到F2S场景变革

Health-tech不断向医药产业渗透的同时,国内物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互联网+药”得到发展,消费者购买OTC及非药品时实现F2F到F2S的场景变革。

早期,F2S以B2C模式呈现:消费者可以在天猫医药馆、京东大药房等平台在线选择商家,包括各平台的自营门店(如有),或者传统连锁药店在平台上开的网上药店等,最后由顺丰等有药品配送资质的物流企业实现配送。

近年来,F2S进一步以O2O模式呈现:诸如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O2O龙头实现同城最后一公里配送,消费者又新增两种购药模式选择,一是以叮当快药为代表的自营模式,一是以“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线下药店”的平台模式。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国家为解决以慢病患者为代表的非卫生事件患者难以及时满足基本就医需求的问题,积极突破“互联网+险”,“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在诸多省市初步落地,患者“足不出户”的就医体验背后是工业企业、流通公司、当地医疗机构/医药机构/医保机构、移动支付平台、最后一公里配送平台等的协同合作。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处方向院外流转的情形下,审方环节是前置还是后置,取决于审方主体,我们假设为后置情形;同时,我们假设医保电子凭证得以应用的情形(目前多地使用的是当地社保卡等电子凭证)

场景描述:以省/市级统筹互联网医院平台为例,患者(不同地方要求不同,最低要求为针对当地参保的常见病/慢病患者的复诊需求)通过当地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远程复诊续方,同时药品配送到家,实现“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服务。整个就医流程通过移动端完成,患者“足不出户”,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

场景特点(health-tech进一步渗透):人与场、医、方、卡、药均实现分离。

终端场景变革,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

我们认为,随着health-tech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等进一步深入渗透,各领域的数据有望实现互联互通,各地监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得第三方互联网医院(平台)、第三方互联网零售(平台)企业有望获得与线下模式同等的医保政策支持。此外,我们认为,随着商保的快速发展,未来商保体系也有望实现“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

从实施主体上看:我们认为,随着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得到提升,且对第三方合作的态度逐步开放,第三方互联网医院平台/互联网医药零售平台有望成为实施主体之一;

从支付结构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商保的加速发展,商保体系下的“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也同样有望得到普及;

从异地就医场景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全国医保电子凭证的全面应用,各地医疗/医药/医保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各环节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患者异地就医有望实现“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服务。

医药终端从F2F到F2S的场景变革,使得患者在“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中全面实现与医疗/医药机构、医师/药师、处方、医保卡以及药品等的分离,我们认为,这将进一步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

对患者而言:F2S模式下的自主决策力变强,产品触达范围更广,从药品到非药品,具有无界选择;针对常见病/慢病等复诊情形,还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就医流程(医保电子凭证的应用使得医保卡可脱卡支付),就医体验感得到明显改善;

对零售与工业而言:F2S模式下,患者行为可追溯,并形成数据画像,有助于精准营销(借助智能推送,产品信息触达消费者的能力变强)、无界触达(借助物流配送,产品销售触达消费者的能力变强),从而使得工业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

医药产业格局重构,“链条-平台-生态”模式逐步进阶

Health-tech在医药产业的不断渗透,以及国内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终端患者与医疗/医药机构、医师/药师、处方、医保卡以及药品等全面分离的场景得到初步落地。我们认为,各核心要素的终端场景分离将改变传统医药产业受制于物理空间束缚而形成的“链条式”发展格局,主要得益于各核心要素所在的物理空间被虚拟化与在线化,医患可以从传统线下场景中独立出来,突破时空束缚,与信息流(诊疗记录、审方记录、购药记录、用药跟踪等)、物流(药品)、资金流(支付)等实现场景分离。

由于“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发展中,依然存在新进入者、新的创新模式,我们认为,医药产业格局重构的趋势已经来临,链条式发展模式正在走向平台型发展模式,并有望进一步向生态型发展模式进阶。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还原医药产业传统格局,链条式发展呈现诸多痛点

我们还原医药产业传统格局,链条型发展模式下有如下特点:

制造端和零售终端都较为分散。传统医药产业格局下,“工业(药械生产)——流通(药械流通)——医疗机构/零售(药械销售)——消费者(药械使用)”呈现链条型,受制于物理空间束缚,区域间存在诸多信息不透明,且物流水平欠发达导致产品触达力不足,于是全国性且集中度高的工业企业少、全国性且集中度高的零售终端少,制造端和零售终端都较为分散;流通企业也出现多而乱的格局。

链条上各环节痛点较多。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基于物理空间的发展,导致链条各环节痛点较多。我们认为,1)对工业而言:与消费者距离很远;药械流向难以追溯,渠道与终端数据滞后,难以有效安排运营计划;价格信息不透明,不同区域产品窜货;渠道及终端较为分散,难以精细化管理;产品在全国范围,或者县级及以下地区产品触达性不足;2)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优质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营,排队现象严重;基层及边远地区,优质医师资源不足,且药械可及性低(尤其是非常见病用药);3)对流通而言:区域分散,各地/各业务线的数据相互割据,供应链协调性弱;4)对零售而言:受物理空间影响,服务半径有限;受门店空间影响,产品丰富度有限;受终端分散、集中度低影响,与品牌工业谈判力较弱,依赖小厂高毛模式盈利;5)对消费者而言:排队长、看病难,就医体验差;线下药房药械信息不透明、价格信息不透明;不同医疗机构数据孤立,个人健康信息碎片化。

链条上各环节战略制定基于各自较为单一的角色定位。基于此背景下,工业、流通、医疗机构、零售等诸多参与方的战略制定基于自身在产业链条中角色定位:工业企业角色定位为“药械生产制造”、流通企业角色定位为“药械搬运工”、零售企业角色定位为“药械销售”,于是工业更多以产品为中心;流通更多以仓储物流为中心;零售更多以门店网络为中心,角色相对较为单一。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平台型发展模式雏形已现,多维度解决行业痛点

Health-tech的渗透、物流体系的联结、各核心要素的终端场景分离使得医药产业格局出现平台型发展模式,呈现如下特点:

流量平台不断联结各核心要素。流量平台突破医药产业各环节的线性关系,以消费者为中心,积极联结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应方(诸如品牌工业企业、消费类医疗服务企业、医疗机构及医生等),同时联结流通企业(精简供应链环节)、零售终端(有线上业务开展资质的零售连锁,提供B2C及O2O服务)及配送平台(B2C及O2O配送资质的平台)等,我们预计未来还有望进一步联结医保/商保,协同满足消费者的大健康需求。由于“互联网+”领域信息更透明,所以流量平台更多联结主流品牌企业及资质好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我们认为有利于医药产业各领域集中度提升。

多维度解决行业痛点。平台型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突破时空,有效解决因物理空间束缚而产生的诸多痛点。我们认为,1)对工业而言:B2B、B2C、O2O模式的发展,突破地域障碍,信息不对称在降低,推动区域间药品价格差异变小,有利于通过技术手段追踪渠道及终端价格;用户行为数据化,千人千面的画像越来越饱满,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近,有利于主动触达消费者实现精准营销;2)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院内信息化能力提升,改善医疗机构运营效率与患者体验;医联体提升基层/边远地区诊疗水平,B2B及B2C等模式提升基层/边远地区药械可及性;3)对零售而言:B2C提升跨区域服务半径,同时无边货架提升产品丰富度;O2O提升同城服务半径;互联网医院进一步解决处方来源问题;4)对消费者而言:购药选择多元化,自主决策能力提升;信息不对称降低,价格信息更透明,用户可以屏幕端选择药店和产品。

平台型模式赋予企业战略升级的发展机遇。在平台型模式下,消费者从传统线下场景中独立出来,在线搜索、选择、最终实现交易,从而满足自己健康需求的过程时,所有流程被数据化留存,从而形成用户数据画像。我们认为,health-tech有望精细化千人千面的数据画像,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的个性化健康需求,从而使得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应方能缩短和消费者的距离,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并使得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与服务”成为可能,从而有望促成销售;此外,流通与零售也有望借助health-tech缩短与医疗机构及消费者的距离,实现角色转型,分别从“搬运工”、“销售终端”升级为服务型企业。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京东健康有平台业务,此图并未显示B2C平台型业务构架。2B为对接医疗机构,2b为对接药店,都属于B端角色,2B/b为两者都涵盖

以京东健康为例,公司从布局领域上看,目前是更为完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型企业,包括医疗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大板块,涉及京东大药房、药京采、京东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四大核心产品,覆盖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健康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

从对C端的服务内容上看:公司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医”的问诊服务,还提供“互联网+OTC/非药”服务,并进一步提供“互联网+医+处方药(常见病、慢病为主)”服务,其中有B2C、O2O等多元化选择;

从对B端的联结能力上看:公司通过京东大药房与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应方联结;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与医疗/医药机构及医生联结;通过药京采向工业、商业、零售提供基于数据运营的B2B供应链服务,并与京东互联网医院、京东大药房实现协同发展;通过智慧医院与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联结。

平台型企业不断入场,新格局向生态型模式进阶

我们认为,随着阿里、京东等流量平台开始深耕大健康产业,未来诸如腾讯、百度、美团、拼多多、抖音、小米等平台优势明显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整合医药产业的潜在进入者,并形成入口多样化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诸如电商入口、互联网医院入口、移动支付入口、O2O配送入口、直播入口、物联网入口等,虽然入口有差异,但是消费者均能一定程度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取决于各平台所联结的产品与服务等功能是否全面)。

我们认为,医药产业的特殊性(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互异),要求平台型企业需要具备五大综合实力(如下图所示),呈现出多边市场特色,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以完善体验感,诸如场景选择、产品选择,服务选择等,而且信息需要更为透明。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时代创新迭代快,具有灵活性、执行力强的组织结构尤为重要。“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建设息息相关,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迭代,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对企业组织架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需灵活应对,顺应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医药产业较为特殊,企业除需考虑内部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性外,还需要应对与“医”“药”“险”等外部资源的全面协同,更加考验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的执行力,避免有了战略框架但迟迟无法落地的困境,导致在快节奏的时代变迁中错失发展机遇。

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联结力决定平台的正向循环扩张力。对于C端而言,平台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越丰富,就医、购药、支付、配送等各环节联结越顺畅,个性化、多元化健康需求的满足具有更好体验感,那么C端对平台的粘性就会越强;对于B端而言,传统链条式结构有一定封闭性,而平台属于开放的网络结构合作模式,需要与B端如工业企业(药械)、医疗类服务机构(满足治疗性需求,诸如包括基层在内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等)、消费类服务机构(满足消费类需求,诸如体检、医美、口腔、眼科等)等建立联结,进而为C端提供服务。对于平台和B端来说,找到C端、贴近C端是重中之重,因此C端聚集度高、粘性强的平台在竞争中具有更强吸引力,联结B端的能力就越强,使得平台正向循环扩张力不断提升。

供应链体系决定B端到C端的触达能力与效率。终端F2S的场景变革得益于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配送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认为,平台型发展模式有望使得医药产业各领域集中度加速提升,医疗资源有望借助health-tech实现更为均衡的分配,龙头企业的产品从工厂到全国范围内C端的触达能力与效率将显得愈发重要。

支付体系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C端留存性与粘性。医药产业的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互异决定了C端在购买决策上往往会考虑是否可以实现医保/商保报销,平台在支付合作上的多元化将进一步提升C端留存性与粘性。

基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优势,我们认为,以下四类企业有潜力在医药产业格局重构中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C端流量优势明显的全国型跨界平台企业;

医药产业上下游资源丰富的全国型医药流通企业、全国型医药零售企业;

在省市级层面实现“医+药+险”在线化平台搭建的全国型医疗信息化企业;

在“互联网+医”、“互联网+药”等领域实现领先优势的互联网医院/医药企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型企业出现,我们认为医药产业格局有望进一步向生态型发展模式进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不同在线场景有望实现流量击穿,使得大健康数据与更多生活场景、工作场景等数据融合,全方位的数据积累越来越多,用户的数据标签越来越多,用户画像也越来越立体化,使得千人千面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加精准、更加接近消费者深层次的真实需求,而且随着体现社会关系场景的流量击穿,个人健康管理未来有望走向家庭健康管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以阿里健康为例,作为阿里巴巴集团“Double H”战略中“Health”的旗舰平台,我们认为,公司除了借助阿里集团的流量和技术优势实现用户转化与业务创新,在互联网医疗/医药等场景下大力发展外,未来还有望与阿里集团其他用户场景实现流量击穿,打造全版图的大健康生态系统,为阿里系10亿级别的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速,拉开数据时代序幕

2018,重要里程碑;2020,加速器。我们认为,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1],从基调上明确了对“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发展的拐点,不论从国家频出的政策支持力度而言,还是从全民自行的习惯培养而言,都成为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初步落地。Health-tech向医药产业渗透至今,“互联网+医”、“互联网+药”逐步向“互联网+医+药”发展,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为解决非卫生事件患者的基本就医需求问题,国家政策进一步突破“互联网+险”,以常见病、慢病复诊为主的“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初步在多省市落地。然而,目前由于各地医疗/医药/医保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依然需要时间。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面基建时代开始,拉开健康数据时代序幕。我们认为,2020-2022年,国内医疗/医药/医保体系将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时代,各地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建设、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的落地、全国医保电子凭证的应用等将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医+药+险”联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医+药+险”各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以及多层次支付体系日益完善,我们认为,2023年开始,医药产业或将进入健康数据时代,各核心要素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国家监管能力实现指数级提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多入口、无边界、个性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有望落地。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信息化基建提速,大健康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医药产业进入数据时代

“医”端信息化基建提速,医疗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

国家统筹,加快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国家发布《关于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2],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建立全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加强对互联网诊疗服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动态监管,加强医务人员资质、诊疗行为、处方流转、数据安全的监管,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规范有序。我们认为,各地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有望提速,同时随着5G的建设推进,网络稳定性和传输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为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提供基础和安全保障。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医疗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推进AI辅助诊疗。我们认为,省市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的搭建有望实现医疗机构院内院外数据互联互通,使得海量医疗数据得到更为高效灵活的深度挖掘与开发,助力临床科研的开展更为智能化,进而推进AI辅助诊疗的应用。

“药”端信息化基建提速,药品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

国家统筹,有望加快相关药品的追溯体系建设进程。2018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3],致力于搭建覆盖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追溯系统,统筹各方协同推进“一物一码,物码同追”,实现全品种、全过程追溯。2019年4月、2019年8月、2020年3月,国家药监局陆续发布10项信息化建设要求,通过统一标准推动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地。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上述政策统计时间截止2020年4月7日

药品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加强用药安全保障。作为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等均负有追溯义务,需要通过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追溯信息存储、交换、互联互通。我们认为,随着各省级及国家级的药品追溯体系建设落地,药品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药品从生产出厂到最终流向患者的各个环节有望实现信息准确、完整、可追溯,在药品安全监管、问题产品召回、药品应急处置等领域均能发挥重要作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险”端信息化基建提速,医保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

国家统筹,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国家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的通知》(医保办〔2020〕10号)[4],要求在2020年底前,各地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在线上就医购药、公共服务查询和个人参保信息查询等场景的应用,要求各地实现30%以上本地参保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每个地级市主要大型药店和至少1家医院支持使用医保电子凭证。

医保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提升监管能力。此次国家统筹搭建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要求各地确保本地区与国家医保核心业务区网络有效联通,按照医保信息平台技术框架要求完成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按统一标准采集人员基础数据和参保信息集中清洗后上报。我们认为,随着各地医疗/医药机构遵循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相关业务和技术标准规范与医保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后,全民医保大数据中心有望形成,助力监管层实时管控医保账户。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我们假设未来第三方互联网医院/医药平台实现同等医保资质,并假设商保未来实现“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

“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实现场景击穿,推进医药产业进入健康数据时代

“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普及,助力监管能力指数级提升。我们认为,全国范围内医疗/医药/医保体系信息化基建的推进有助于常见病/慢病复诊等领域“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普及,省市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集“服务+监管”功能二位一体,医疗机构通过处方流转平台与医药机构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诊疗、处方、交易、配送全程可追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全程可监控,助力监管能力指数级提升。

大健康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医药产业进入健康数据时代。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会进一步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保证电子处方的唯一性、药品追溯码的唯一性、医保电子凭证的唯一性,以及通过“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实现人、处方、药品、医保等数据在同一网络中集成,全面实现医药产业数据互联,大健康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其中,电子处方将患者、检验师(及所在医疗机构)、医师(及所在医疗机构)、药师(及所在医药机构)、药品完整追溯信息等诸多数据一一对应。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数据资产“积累+运营”二位一体,成为新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医药产业进入健康数据时代,药品数据化(一物一码,从工厂到流通到终端全流程可追溯)、运营数据化(生产、营销、物流、销售等环节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就医购药行为数据化(问诊、搜索、浏览、交易等行为均被数据化留存)等将产生海量数据资产,我们认为,不论是来自于C端的数据资产,还是来自于B端的数据资产,都具挖掘价值。

以C端为中心的数据资产,在诸多领域均体现重要价值

我们认为,患者是医药产业的核心要素,以C端为中心的数据资产体现消费者画像的颗粒感,是实现“千人千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搭建的根基。我们认为,对医药产业而言,充分运营C端数据,在精准研发、精准营销、个性化健康管理、临床疾病研究、医保控费等领域,均体现重要价值,进而为挖掘数据服务的盈利点提供可能性。

研发领域:改进临床试验设计、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药物研发成本;

营销/销售:基于消费者数据画像,深入挖掘健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销售;

科研领域:挖掘海量医疗数据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推进AI辅助技术,助力基层医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基于时间序列、不同属地、不同人群等实现疾病的动态分析,加强疾病预测、流行病研究等;

监管部门:对各地医保实时监管,高效合理统筹医保资金使用。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医药产业新时代,数据资产“积累+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认为,从企业角度而言,未来数据资产“积累+运营”能力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积累与运营C端数据,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通过精准营销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并积极促成销售,提升变现能力;一方面积累与运营B端数据,基于实时反馈数据进行动态决策,而决策后带动的数据更新将继续形成反馈机制,不断循环,帮助企业优化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的工业制造、仓储管理、销售决策等,降本增效。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因时应势,医药产业各领域亟待战略升级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将带来医药产业的格局重构、模式变革,未来,数据资产“积累+运营”能力,或将成为企业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大数据获取能力是数据经营并变现的前提。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与机构的信息化能力尚不足,组织结构也缺乏灵活性,并未以消费者为中心,我们建议各方前瞻性布局,应势升级发展战略。

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F2F到F2S的场景变革使得生产企业拥有触达C端、缩短与C端距离的能力,借助数据深入了解C端的需求与反馈,并使得精准营销成为可能,但目前大量企业在全渠道及新营销布局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欠缺主动积累与运营C端数据的能力,且组织架构运营通常以产品为核心(部门相对独立,以线性式管理为特色),并未以C端为中心统筹整合内部资源(以开放、协同、共享等网状式管理为特色)。我们建议,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与组织结构升级,统筹实现全渠道与新营销布局,以公司整体目标为重,各业务线协同作战,灵活更新考核机制。同时,我们建议,借助药品追溯体系,以数据驱动安排生产、管理库存等,提升运营效率。

经营企业:医药产业格局重构过程中,具有上下游庞大B/C端资源的全国型流通/零售企业有潜力基于平台思维实现战略转型,尤其是具有批零一体化业务、供应链优势强、行业集中度高的流通企业,更加有潜力成为平台型企业,但目前较多企业各地子公司、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并未高度统一,内部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难以充分运营积累的数据资产。我们建议,统一内部信息化系统,使全区域、全业务、全入口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高度统筹管理,更好积累与运营B/C端数据资产,提升运营效率;尤其零售端,加强CRM系统建设与运营能力,借助C端数据画像,挖掘潜在需求,不断迭代更新产品与服务供给,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医疗机构:目前,大量医疗机构内部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且对海量医疗数据也未实现充分开发利用。我们建议,加快院内信息化建设,推进医联体发展,同时积极引入权威的大数据公司共同将医疗数据应用到临床科研,推进“AI+医疗”发展,辅助医生提升工作效率与诊断准确性,并进一步为基层医疗赋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监管部门:目前,各地“医”“药”“险”信息化基建水平不一,且推进进度不一,使得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监管体系较难实现统筹。我们建议,加快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基建进度,加快形成医疗/药品/医保大数据中心,从而借助“医+药+险”全链路场景击穿形成大健康全域数据网络,使得监管能力实现指数级提升。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

[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2]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ec5e345814e744398c2adef17b657fb8.shtml

[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34073.htm

[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256.htm

(编辑:郭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