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一家计算机公司估值?

作者: 国泰君安证券 2021-03-11 13:53:02
对于有盈利的计算机公司而言,PEG是一个很好的估值方法。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不稳定的计算机公司而言,PS折合成的PEG较为适用。

本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

前言:

计算机行业属于较为新的行业,很多公司也都是在近市年才上市的。在可见的计算机公司上市历史中,我们发现计算机行业的估值往往排在近30个行业的前三名,而且很稳定。身为一个计算机研究员,可能是这个市场中最没有资格谈论估值的人。当和别人谈起觉得某个计算机公司应该给多少倍估值的时候,一般都会被反问一句:“你们计算机还看估值?”为什么计算机公司就普遍估值比较贵,背后隐含了什么样的逻辑。为什么有的计算机公司用PE,有的用PS?PE给40倍还是30倍,PS给20倍和10倍哪个更合理?下文中,我将尝试谈谈对这个世纪难题的理解。

一、问题的出发点,没有增长的公司给多少倍

一家没有增长的公司,应该如何估值?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算的上是投资界的经典案例,但从2000年之后,可口可乐基本就不怎么增长了,收入在300-400亿美元之间波动。如果要判断他的生命周期的话,毫无疑问是进入成熟期了。问题来了,对于这样的一家有稳定盈利但是没有增长的公司应该给多少倍PE合适?我认为,从DCF出发,可以将这个公司的股票看做是一个永续债,而永续债的估值很简单,就是每期利息除贴现率(无穷级数求和)。我们又知道,自由现金流和EBIT之间的差值就是非现金支出、资本开支和营运资本变动,在稳态情况下这些数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简化模型下近似将公司盈利代替自有现金流(决定盈利和现金流比例的是商业模式,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topic,可另起一篇)。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增长的公司的PE应该是折现率的倒数,而折现率是由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和beta决定的。

如果我们加上一个永续增长率,结果会如何?按照上一段的方法计算,如果市场风险溢价和无风险利率的和在10%左右,相对指数beta接近1的公司的PE应该是10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让模型更贴近现实,我们引入了永续增长率,变成了经典的戈登增长模型(GGM)。按照长期GDP增速把这个永续增长订到3%的话,一个跟着GDP成长的公司的估值应该在15倍左右,我们给这个PE倍数取个名字,较“自然PE”。影响自然PE的因素,是CAPM模型里面的各个因子,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beta负相关,与永续增长率正相关。

二、自然PE和实际PE的差别

永续不一定真的要永续,三十年就基本是永远了。自然PE中隐含了一点是假设企业永续经营,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百年老店并不多,更别说永续经营了。但实际上,企业未来三十年的现金流折现价值就约等于永续现金流折现的90%。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看的那么远,三十年足矣。如果一家公司我们预判到未来30年之内有可能就不存在了,那么估值上肯定要打折扣,甚至可能换成别的估值方法(清算价值法)等进行估值。

为什么有些公司PE低于自然PE,因为未来的增长可能是负的。我们发现有一些行业大多数公司的PE是要低于自然PE的,其原因也很好理解,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正在经历生命周期的尾声,未来的盈利不会有永续增长,反而会减少。我们套用之前的模型,将永续增长率设为负数,结果很明了,这些公司的PE应该在10倍以下,而现实情况大多如此。

大部分公司估值高于自然PE,是因为他们有高于永续增长的增长。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还处于成长期或者更早,这个时候企业的增速是快的。如果它今年的盈利是10亿,明年翻翻,然后进入永续增长期,那么他的价值应该近似为20亿*自然PE15倍=300亿,对应今年的PE就是30倍。也就是是说,公司用翻倍的业绩增长,在1年时间内,将30倍的PE消化成自然PE15倍。

增长期的快慢和长短影响当期PE。在进入永续增长期之前,公司可以用业绩的增长来消化当期的估值。还是上面的案例,如果一家企业的翻倍增长能持续三年,那么三年后他的利润就是80亿,到时候的价值应该是80亿*自然PE15倍=1200亿,对应今年的PE就是120倍。我们把对应今年的PE称为实际PE,将进入永续之前的增长时长称为消化期,可见,增速越快,实际PE越高,消化期越长,实际PE就越高。为什么有些公司能给到30、40倍的PE,就是市场预见公司未来可能维持3年30%的增长,或者未来8年10%的增长。公司可以用业绩的高增长,或长期增长,来消化高估值。

PEG为什么等于1。PEG常常被定义为PE/公司未来三年符合增长率*100,而PEG=1是分水岭,PEG高于1的公司就是被高估,反之被低估。当深究PEG为什么等于1时,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两个字“经验”。从上一段中,我们发现,PEG=1是可以通过业绩透支估值法来解释的。我们将公司的消化期设定为3年,发现公司复合增长率*100与公司实际PE之间回归出来的斜率就是接近于1。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预计一个公司未来三年的符合增长率有30%,那么他的PE就应该在30倍附近,如果复合增长率有50%,那么PE就应该在50倍附近。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A股一些卖黑色液体的公司为什么能给到70倍估值,因为市场预计他能保持20年10%的增长(1.1^20=6.72)。

三、计算机公司的估值合理性

上面的讨论回答了计算机公司为什么估值贵的问题。计算机公司之所以估值贵,是因为增速快。计算机属于新兴行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或更早。这一点可以从统计数据看出来,整个软件行业过去10年的增速都是非常快的,即便到了现在,软件行业整体的增速仍然是两位数,仍然远远领先GDP。A股计算机公司也算是中国软件行业的重要力量了,增速快于GDP是大概率事件。因此,行业生命周期尚早隐含的高成长,决定了计算机行业高于其他行业的估值倍数。

对于有盈利的计算机公司而言,PEG是一个很好的估值方法。作为行业内较为成熟的领域,金融IT、医疗IT、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等细分赛道,他们盈利水平是较为稳定的。因此比较适合用PEG来估值。对于一些竞争格局不太好的领域,因为公司的业绩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能通过行业景气度来大致判断未来的增速,三年这个维度较为合理,因此我们认为大多数公司的PEG都应该在1附近。但对于一些竞争格局较为确定的领域,龙头的业绩确定性较高,因此业绩消化期可以拉得更长。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透支更久之后的业绩,因此这类龙头公司的PEG可以去到2或者更高(隐含了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增长)。

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不稳定的计算机公司而言,PS折合成的PEG较为适用。一些商业模式转为订阅制的公司,或者一些新兴行业,公司的打法不在乎短期盈利能力而在乎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业,在初期的盈利都不稳定。对于这种类型的公司,我们可以假设公司在业绩消化期后盈利水平达到一个稳态后,用PE*利润率得到当期可以给到的PS水平。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纯软件订阅制公司稳态利润率可以做到50%,近三年业绩能够做到30%增长,那么隐含的PS就在15倍左右。如果一个公司稳态利润率水平能做到20%,近三年业绩能够做到40%增长,那么隐含的PS就在8倍左右。

四、如何指导投资

研究员做出的未来三年30%增长的模型,自己都不一定相信。刚才的模型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就是估值消化期增速的确定性。计算机行业很多企业是To B的,在打单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太多,又受到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业绩的确定性是低的。所以上述估值方法下算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是要给不确定性折价的。如果让一个计算机研究员按照上述方法投资,八成是不敢的,至少我是不敢的。因为我对自己对未来的预测,是没有把握的,即便是公司给出了业绩指引,万一miss掉了怎么办。

而产业研究,就是为了去弄清楚增速以及增速的确定性。国君计算机团队非常强调产业研究,产业研究有什么用,本质上是为了研究EPS,是为了从其他角度验证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举个栗子,有一家公司今年利润10亿,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100%,按照业绩透支估值法下公司的合理市值应该在1200亿左右(三年后80亿利润*15倍自然PE),应该给120倍PE。我们发现现在公司的市值在500亿左右,这其中隐含市场对于未来高增长的预期,也隐含了对三年复合增长100%不确定性的预期。未来三年是否能做到100%的增速,需要不断的通过产业研究相互印证,随着置信度的逐渐提高,公司市值应该是向着1200亿靠拢的。

这样可以通过上述方法不能预判股价未来走势,但能弄清楚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接着刚才的例子,如果我们通过产业调研发现三年复合增长100%是能做到的,而选择在500亿买入这个公司,而公司股价出现了下跌,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股价变动的原因是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而我们通过产业调研发现的结论并不是市场的预期,在没有催化剂能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合乎于自然”之前,我们很难预判未来股价的走势。三月初国君周期团队研讨会上请了凌鹏老师作主题分享,他提到一次听霍华德.马克斯演讲,他上来以后在黑板上划了一条线说是价值线,有两个点,上面有一点,下面一个点,这两个点是价格。接下来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在价值之上的点有三种走法:向上、走平、向下。在价值之下的点有三种走法:向上、走平、向下。这句话对凌鹏老师触动很大,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凌鹏老师的解释也非常的精辟:这就是告诉你我在操场上投篮,我闭着眼睛投的时候有两种可能性:投进去、投不进去。睁开眼睛投的时候有两种可能性:投得进去、投不进去。你应该闭着睁着眼睛投还是闭着眼睛投?研究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研究的价值在于“身处何处”,而不是“走向何方”?

普遍看来投资机会是不多的,一旦来了,请抓住。其实市场上很多公司的估值是高于我们PEG=1的理论的,比如港股有些前期比较火热的公司,PS都去到50倍了。当然如果你的增速够快,今年50倍,明年30倍,后年15倍这样是能让人接受的,但情况往往是今年50倍,明年48倍,后年46倍。如果选择在超出合理价值的溢价情况下买入,并寄希望于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高增长来消化这个估值,是一件很被动的事情,而在行情好的时候,大多数是这个情况。少见的情况是一些未来增速可能在30%-40%的公司,现在PE只有20多倍。这种情况只在前期极端的白马行情下,以及现在泥沙俱下的行情极端演绎下出现,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可能现在买入这些公司,还会继续跌,但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价值下方买入,睁开眼睛投篮。

(编辑:庄礼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