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诺泰生物(688076.SH)多肽、小分子C(D)MO优质平台,首予“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诺泰生物(688076.SH)多肽、小分子C(D)MO优...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诺泰生物(688076.SH)多肽、小分子C(D)MO优质平台,自主产研逐步收获。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02亿元、11.14亿元、15.45亿元,增速分别为41.46%、38.97%、38.6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2.51亿元、3.56亿元,增速分别为43.23%、42.02%、41.72%,对应EPS分别为0.83、1.18、1.67元。按分部估值法对公司估值,2021年合理市值187.69 - 206.9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中泰证券指出,国内小分子外包行业景气度高,多肽外包行业有望迎来加速拐点,公司C(D)MO技术平台优势显著,在研管线储备丰富,未来有望通过C(D)MO+自主产品+新药研发三轮驱动带来长期成长性。

中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本篇报告深度解析诺泰生物的发展路径及业务布局,中泰证券借鉴全球多肽外包龙头巴亨(Bachem)成长之路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国内多肽外包行业处于哪个成长阶段?2)公司三大板块的竞争优势及中长期发展如何?

公司所处赛道优质,长坡厚雪:1)小分子C(D)MO行业持续高景气:源于全球创新药项目加速转移,叠加国产创新药蓬勃发展,国内小分子C(D)MO高景气持续,预计2023年行业规模约140亿美元,2020-2023年CAGR约20.5%;2)国内多肽市场持续繁荣,自主创新崛起有望驱动外包市场不断获益:源于多肽药物在靶点选择、副作用方面优势显著,国内多肽起步晚、发展快,2017年多肽药物市场规模296亿元,2009-2017年CAGR约23.1%,2020年国内研发管线同比+107.1%,近5年CAGR约15.8%;3)多个重磅药专利逐步到期,多肽CMO有望迎来提速拐点:2017年以来随着兰瑞肽、格拉替雷等多个重磅多肽药物专利到期,产品用量需求大幅提升,而多肽生产需固液相融合、壁垒较高,药企为降本增效,同专业性强且掌握大量know how的多肽CMO合作意愿较强,中泰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多肽C(D)MO市场空间约59.8亿美元。

通过对比Bachem的成长路径,中泰证券认为国内多肽C(D)MO行业还处起步阶段,有望凭借国内多肽创新兴起、全球多肽原研专利悬崖以及国内工程师红利带来产业转移迎来3-5年的快速增长期。C(D)MO+自主产品+新药研发三轮驱动,公司未来发展可期:1)C(D)MO:短期商业化项目放量,长期前端项目延伸。凭借小分子手性+绿色化学以及多肽固液融合规模化生产两大技术平台优势,公司同吉利德、英赛特、硕腾等知名药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了良好品牌效应。CDMO项目储备丰富,16个已处商业化放量阶段,超35个处早期临床。随着项目逐步延伸、商业化项目逐步放量,有望为C(D)MO业务带来长期成长性;2)自主产品:原料药步入收获期,制剂凭借一体化成本优势有望获益集采。公司高端仿制药管线丰富,布局超18个小分子、多肽项目,原料药管线中4个已获批准,3个处注册申报阶段,业务逐步迈入收获期,制剂产品胸腺法新入围第五批国采名单,有望凭借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成本优势中标放量。3)新药研发:SPN009临床前数据优异,预计今年申报IND。创新药项目GLP-1激动剂SPN009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完成毒理试验后递交临床申请。GIP/GLP-1与GLP-1/GCG双靶点项目处早期阶段,未来随着公司新药研发项目不断推进,项目转让收入也有望带来一定业绩弹性。

风险提示: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产能提升不及预期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新药研发项目转让不确定性风险、毛利率下降的风险、汇率风险、原材料供应及其价格上涨的风险、环保和安全生产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