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同比增长46.8% 期间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新高

作者: 智通编选 2021-07-27 17:24:08
乘联会发文称,将从六大方面分析中国汽车产业2021年年中以及全年走势。

智通财经APP获悉,乘联会发文称,将从六大方面分析中国汽车产业2021年年中以及全年走势。六大方面分别为.世界经济复苏明显;二.中国汽车制造业景气度提升;三.汽车企业降杠杆取得初步进展。2021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负债率降至59%,为近四年来的新低点;四.“双碳目标”落实思路清晰;五.汽车促消费政策正在转型。针对汽车购置和消费,未来将构建“国家层面引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汽车消费政策体系;六.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以下为原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逢建党一百周年,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此,各行各业都欢欣鼓舞,都在努力奋发有为,力争为“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建党百年献礼。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1年年中答卷如何?全年将呈现什么走势?本文从六大方面做以综述,谨供参阅。

一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展望

1、世界经济复苏明显。202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走出上年低谷,重回景气区间上方,除新冠疫情严重的印度之外,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保持景气状态,以5月为例,美国PMI达61.2%,德国64.4%,法国59.4%,日本53.0%,中国为51.0%。

2、中国汽车制造业景气度提升。2021年上半年,由于各类资源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推升我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创下近五年来新高。但是由于需求端仍然处于低迷状态,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未明显升高,仍在低位运行,一定程度表明整体消费复苏并不顺利。由于2020年同期基数低,2021年汽车销售统计数据明显回暖,汽车制造业景气度同比大幅度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1320.8亿元,增幅超8倍,存货值7686.9亿元,同比微增6.1%,存货及利润总额均明显改善。1-5月,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累计工业总产值14449.4亿元,同比增长35.1%,营业收入17403.0亿元,同比增长36.9%。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累计生产1256.9万辆、同比增长24.2%,销售1289.1万辆,同比增长25.6%,增速比1-5月继续回落12.2和11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分别增长3.4%和4.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整体汽车产销约2700万辆,增速7%左右。

3、汽车企业降杠杆取得初步进展。2021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负债率降至59%,为近四年来的新低点。大型零部件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不过中小零部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亏损企业数量明显增多。未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

4、“双碳目标”落实思路清晰。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普遍用时50-60年,而我国仅30年,任务非常紧迫,但落实目标思路逐渐清晰。为促进全社会减碳,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开展了地方试点,并于2021年6月25日上线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5、汽车促消费政策正在转型。针对汽车购置和消费,未来将构建“国家层面引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汽车消费政策体系。政策趋势将转向以国家层面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结合本地交通、产业特点和财政能力等,制定本地汽车消费政策,“一地一策、精准施策”将是未来汽车消费政策的发展基本方向。

6、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一季度由于上年的低基数效应,同比增速较高,达到18.3%,二季度增速将逐渐回落,全年波动将呈现不同与往年的“倒对勾”形态,预计全年GDP增速在7-9%之间。从汽车产业看,在商用车市场,2021年国三柴油货车报废更新进入尾声,部分省市的重点区域开始管控国四货车,未来国四货车的路权会受到进一步限制,鼓励进一步报废更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近期有6项相关的国家标准将实施,还有30余项标准处于研究和制订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进入密集的制订期,未来将会集中发布。

二 乘用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销售累计增幅持续收窄。2021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累计生产984.0万辆、同比增长26.8%,累计销售1000.7万辆、同比增长27.0%。乘用车销售累计增幅呈现“高开低走、逐月持续收窄”的态势。1-2月累计增长76.2%,1-3月累计增长75.6%,1-4月累计增长51.8%,1-5月累计增长36.6%,1-6月累计增长27.0%。随着上年基数累计回升,下半年乘用车市场增长压力将加大,不过乘用车市场在新能源、高端市场以及头部自主品牌的综合拉动下,全年仍将实现正增长。中汽协预测:乘用车全年产销2200万辆、同比增长9.5%;中汽中心预测增幅8%左右。

2、乘用车销售整体结构趋于稳定。2021年上半年,乘用车细分市场销售均出现增长态势,其中,基本型轿车累计销售464.3万辆、同比增长26.23%,MPV累计销售45.6万辆、同比增长25.22%,SUV累计销售473.1万辆、同比增长28.60%,交叉型乘用车累计销售17.7万辆、同比增长13.67%。从车型级别看,目前紧凑型车型是乘用车各品类的主力市场。总体上,乘用车细分市场占比基本持平,整体结构趋于稳定。

3、高端乘用车份额快速提升。2021年上半年,起售价高于30万元的高端车型市场份额突破10%,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高端汽车市场受大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处于市场扩容阶段。在高端乘用车市场,SUV占比已经超过轿车,车市消费结构向上驱动的过程中,SUV享受到更多的让渡红利。

4、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1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419.8万辆、同比增长46.8%,市场份额到达42%,上升5.7个百分点,上汽、长安、吉利(00175)、长城(02333)、比亚迪(01211)等车企表现好于市场整体水平。此外,中国品牌的芯片供应稳定性好于合资品牌。德系市场份额22.7%、日系22.0%、美系9.1%、韩系2.7%,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法系0.4%,略有上升,但基数较低。德系份额下滑主要是2020年帕萨特碰撞风波后,大众品牌口碑受损;日系受广东疫情反弹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均受到芯片短缺的巨大影响。

5、传统车市场开启“混动时代”。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许多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混动产品,或是发布混动战略和技术。产品方面,比如全新一代汉兰达、领克09、别克全新昂科威PLUS等均搭载混动系统。战略技术方面,奇瑞提升“鲲鹏动力CHERY POWER”、长城WEY品牌发布智能混动战略、BEIJING汽车发布HEV混动平台、广汽发布混动技术平台“绿擎技术”等。目前,我国混动市场依旧是日系汽车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品牌传统车企加速强攻, “混动时代”正在加速开启,混动车市场将走向成熟,并将成为逐渐放量的市场。

6、全球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到明年。2021年上半年,受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企业生产节奏被打乱,汽车厂商库存持续下降,库存降至低位。目前经销商库存可以满足一个半月的市场需求,延缓芯片短缺向终端市场的传导。芯片短缺危机已经持续超过半年,尚无明显缓解,加上2021年上半年“天灾人祸”意外频发,比如,美国德州寒潮,对部分芯片制造商生产造成影响,3月日本瑞萨工厂失火,拥有全球2/3半导体产能的台湾正遭受严重旱灾和疫情等,主流芯片厂及行业机构普遍认为,全球半导体紧缺至少会持续到2022年。以MCU为主的车载芯片产能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会有所缓解,至少到四季度,整车企业才会逐渐感知到芯片供应恢复状态。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2021年二季度汽车芯片短缺将达到最高峰,乐观预测下半年开始缓解,全年有望基本抹平影响,2022年年中汽车芯片供应有望恢复正常。

三 商用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商用车整体市场处于高位运行。2021年上半年,商用车累计生产273.0万辆、同比增长15.7%,销售288.4万辆、同比增长20.9%,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26.7%和31.3%,产销增幅比1-5月分别均扩大0.7个百点。鉴于上年基数逐步提升,预计下半年商用车市场统计数据的增幅会逐步回落,可能出现逆转。中汽协预测:商用车全年产销490万辆、同比下降4.5%。

2、货车市场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由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绝对性成效,我国全行业复工复产,货车市场加速回暖,货车各细分市场陆续实现月度连续增长态势,累计销量创历史新高,销量为262.6万辆、同比增长19.37%。与2020年货车市场整体需求后移不同,2021年新基建刺激以及受国六整车扰动,货车市场抢占决战上半年,货车市场表现比以往更出彩。

3、冷链运输车辆规模和质量“双加速”。随着国内疫情的整体性消退,国家以消费拉动经济,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促进消费、引领消费升级的指导性政策,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多样化要求,呈现反弹性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更加旺盛。国家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网上农产品流通网络,等,进一步加速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水平的提升,冷链运输车辆的需求,冷藏车产品公告数量明显增多,冷链运输车从三月份开始销售明显攀升,由此呈现出规模和质量“双加速”的发展态势。

4、皮卡市场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上半年累计,皮卡车生产28.0万辆、同比增长32.3%,销售28.3万辆、同比增长33.9%,分别高于货车成效增速18.6和14.5个百分点。为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国家及地方逐步放宽皮卡进城限制,上半年,泉州、益阳、贵阳等6地出台皮卡解禁政策,至此全国有近30个城市调整皮卡限行措施。限制政策的松绑效果明显,皮卡市场今年以来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皮卡属于轻型车范畴,必须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因此柴油皮卡将面临较大的技术及成本压力。

5、轻卡市场面临重新定义。基于法规要求,轻型货车技术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蓝牌轻卡的发动机排量不能大于2.5L,货箱的内宽尺寸不得大于2100MM,轮胎规格应不大于7.00R16,具有自卸功能的轻型货车(含垃圾车、随车起重运输车等运输类产品)总质量应小于等于3500kg等等,若轻型货车新规实施,整车企业相关长坪或将面临较大调整,轻卡产品面临重新定义,“蓝牌轻卡”或将向“黄牌货车”转移,轻卡市场将出现新的变局。

6、商用车召回管理体系完善。2004年3月我国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首次实施汽车召回管理,当时管理对象主要是轿车和客车。2009年3月出台《关于对N类和O类车辆实施召回管理的公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对货车实施召回管理。2021年5月出台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制度》从用车的环保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商用车召回管理体系。商用车尤其是货车作为生产工具,不同于乘用车,用户更关注车辆的可靠性(出勤率)、承载性(运输效率)及综合使用效益,往往会忽视车辆的排放性。因此商用车尤其是货车排放召回将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召回影响用户生产效率、不合规油品影响召回判断、违规处罚的震慑力不够、车主信息系统不完善、商用车售后服务网点不完备等。

四 新能源汽车分析与展望

1、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新高。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1.5万辆、销售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累计销量已经与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102.2万辆、同比增长2.3倍,销售100.5万辆、同比增长2.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19.2万辆、同比增长1倍,销售20万辆、同比增长1.3倍;燃料电池汽车生产632辆、同比增长43.6%,销售479辆,同比增长5.7%。新能源汽车已经12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月度波动频率已经与整个汽车市场波动频率趋于一致,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市”效应逐渐消失,将切换为市场驱动为主的消费方式。

2、个人用户需求显著增大。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看,个人用户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用户群体,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个人用户的占比均有一定的增长。从消费结构看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纯电动车型个人用户分别集中在微型车和中型及以上车型;插电混合和增程车型个人用户则主要集中在中型及中大型车型上。

3、消费市场仍一二线城市为主。今年以来,尽管一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有所下降,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上涨非常明显,但是从绝对量看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一二线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依旧是主体,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4、“她经济”成为新能源汽车关注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31-40岁人群成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客户,其中女性车主购买家庭第二辆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占比相对更高。从本年度上海国际车展也能看出,女性消费群体已经进入车企关注视线,“她经济”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热点。据统计,传统汽车女车主占13%,新能源汽车女车主占17%,未来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甘愿坐副驾,她们也将有车主驾车的主动权。如何通过外观、内饰的女性化需求设计赢得她的芳心?如何通过更符合她的体验感的营销方式,打动女性圈层的用户?应该成为汽车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5、造车新势力密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年前汽车新势力以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搅局”传统汽车市场,如今“蔚小理”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今年以来,科技公司掀起新一轮的造成热潮,百度、小米、滴滴、创维、360等先后入局,使造车新势力阵营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风口正强,产业链门槛正在降低,科技公司抢占汽车蓝海的势头正盛。

6、中高端纯电动汽车竞争将加剧。本届上海车展中,出现大量预上市的纯电动汽车新品,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的企业覆盖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合资企业等,尤其合资品牌加快新品投放,豪华品牌电动车进程加速,造车新势力开始完善自身产品矩阵,实现品牌向上突破,预计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将有更多中高端纯电动汽车上市,可以预见,中高端纯电动其好处市场竞争将加剧,竞争格局或将发生嬗变。

五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L2级自动驾驶仍是布局重点。2020年开始,L2级别自动驾驶乘用车销量逐步增长,渗透率向20%靠近,不反超L1级别自动驾驶。基于L2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逐渐走高,不少企业开始升级L2+功能,增强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尤其是新势力企业领衔导入L2+自动驾驶功能,比如理想(LI.US)ONE新增NOA导航辅助驾驶、小鹏汽车(XPEV.US)推送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长城摩卡搭载NOH高速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等。可以预见,随着传感器数量大幅增加,将提高功能全面性,促进L2+级产品更大规模落地。

2、国内车企正式搭载激光雷达。目前,一汽、东风(00489)、长安、上汽、广汽、吉利、长城等国内车企已经纷纷启动搭载激光雷达,可实现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L3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成果已经显现。但是当前部分企业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技术仍主要处于规划和测试阶段,准入法规仍不允许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因此,面临量产限制。

3、传统车企大规模挺进OTA赛道。OTA(空中下载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的接口实现对软件进行远程管理,OTA最早出现在汽车上是2012年,特斯拉(TSLA.US)推出的Modes S首次采用OTA技术,更新范围涉及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系统等模块,当时的特斯拉可以通过OTA完成钥匙卡漏洞、提升续航里程、提高最高速度、提升乘坐舒适度等。OTA功能一直是新势力企业的优势领域,今年以来传统车企开始扩大OTA规模,推进产品功能升级。比如,宝马启动百万辆级规模OTA升级;通用加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升级,升级范围覆盖旗下80%以上的车型;福特计划在2028年将OTA技术推广应用于3300万辆新车上。

4、V2X技术实现前装量产。V2X(Vehicle to X)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交通设施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技术,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发生,最终目标是支持自动驾驶的实现。主要包括交通设施联网、车联网、城市大脑(云计算)以及网络通路四个环节,是一场涉足多个行业的大变革。车路协同是我国自动驾驶最终实现路径,V2X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实现的基础,目前,部分企业开始加快V2X装车力度,已经实现前装量产。但是,由于V2X功能需要路段设施支持,相关配套设施仍未就位,实现功能覆盖十分有限。预计到2022-2025年,典型城市、高速公路逐步扩大C-V2X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2025年以后才能逐步实现主要城市、主要区域、公路的V2X技术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5、智能网联自主产业链正在崛起。华为发布全自动鸿蒙车载操作系统,华为、大疆、图达通三家企业实现激光雷达配套整车量产落地,地平线、华为自主企业高性能芯片量产,华为发布4D雷达等,随著自主新兴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智能网联产业供应链,可以落地产品增多,供应链自主化趋势加速,自主产业链绝地,配套企业技术成果持续输出,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6、自动驾驶商业模式多元化。以特斯拉为首的汽车新势力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率先探索软件包收费商业模式,国内造成新势力如“蔚小理”也都在探索不能自动驾驶服务收费模式;大众作为传统整车企业代表,提出按小时收费模式,如果落地,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使用门槛。总体而言,自动驾驶商业模式探索更加多元化,将重塑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技术下的新赢利点。

六 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与展望

1、政策助推汽车零部件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国家关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相关的政策,主要分布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当中,2021年上半年,多个政策落地,零部件方面重点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及氢能发展,此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办法》出台,对零部件再制造的回收、生产、市场、监督等环节进行了规范。政策规划频频落地,有利于助推汽车零部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2、自主零部件企业业绩表现较好。2021年一季度,自主零部件企业开局良好,业绩表现喜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双增长,且增幅可观,上年度出现亏损的一些零部件企业,比如,欣旺达、一汽富维、东安动力等本期净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自主零部件企业应收净利普遍回涨的背后,是汽车行业持续回暖的结果。

3、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以动力电池为主业的零部件企业,快速崛起。其中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日渐稳固,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电池企业积聚效应明显。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1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1.67亿元,同比增长112.2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9.54亿元,同比增长163.38%。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稳坐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头把交椅。1-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达20.32GWH,市占率49.1%。在动力电池领域,与头部企业的处境完全不同的是,底部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在出现。

4、锂电池原材料成本攀升。2020年以来,锂电原材料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21年5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2020年价格“低谷”暴涨139%,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涨幅48%。涨价的原因:一是需求量不断攀升,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需求旺盛,刺激价格上扬;二是供给短供应不足,国际疫情优势依然严峻,主要锂矿出口国澳大利亚、智力、阿根廷等锂矿生产计划放缓。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电池制造商陷入两难境地:若提高电池价格,可能失去长期订单;若不涨价,自己承担成本压力,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目前看,由于供需不平衡,锂电材料价格未来极有可能继续上扬,原材料涨价、毛利率下滑,电池企业生存空间将受到压缩,对于小型企业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未来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将会进一步加剧。

5、燃料电池布局加速。目前我国共有4900多家燃料电池相关企业,2020年新注册企业708家。2021年一季度新注册235家,同比增长86.5%。从上海车展看,国内外多企业氢燃料电池相关产品纷纷亮相。亿华通、重塑、佛吉亚等国内外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布局同步加速。燃料电池技术不断提升、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电堆和系统成为布局重点。从早期30KW迭代到60KW,目前正开发70KW以上的系统。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市场预计2022年可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此外驱动电机市场复苏明显,2021年1-5月装机量出现明显的高增长。聚焦电动化,产能扩张布局加速。在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下,新能源三电领域发展迅速,多家企业聚焦产能提升,电池级电驱产能有望快速提升。

6、合资合作将成为零部件产业新常态。2021年上半年零部件行业的整合与合作动态不断,零部件产业聚焦自动化,从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取长补短,合资合作将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在电动化领域聚焦三电系统,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将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自主零部件综合竞争力。

总之,2021年上半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展现出坚实的发展韧性,基于此,汽车市场总体稳健,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稳定复苏,对汽车消费带来利好支撑。但全球疫情防控、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各行业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芯片供应、原材料涨价、汽车市场竞争压力等都将对汽车行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因此,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折锐气,过于悲观,而是需要谨慎乐观地理性地看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努力开拓汽车产业的新境界,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选编自“乘联会公众号”,智通财经编辑:秦志洲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