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则消息在医疗器械圈炸开。
医保局对外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正式做出明确回复:创新医疗器械将暂不纳入集采。
这对于近日才发布上半年业绩的微创医疗(00853)来说,无疑是一则提振信心的消息。
亏损扩大
从近几个月的股价走势来看,在“医疗器械都会纳入集采”恐慌情绪以及“亏损扩大”的明牌作用下,微创医疗从7月初至今都处在持续走低的行情中,股价也从7月初区间最高的每股25.20港元跌至9月2日最低的15.22港元,区间跌幅达到39.6%。
在这段股价走势区间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公司中报发布的次日,明牌亏损的微创股价较大幅收跌8.6%,丝毫没有利空出尽的意思。但事实上,虽然利润端出现亏损持续扩大,但微创总体财务表现还是较为稳健。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报告期内,微创医疗录得收入4.0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剔除汇率影响后同比增长10.1%;期内公司亏损2.53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15亿美元的期间亏损有所扩大。
从分部业务的业绩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微创三大核心板块的国内收入不同程度出现下滑。其中公司最大业务板块骨科医疗器械收入1.07亿美元,同比减少2.58%;心率管理和心血管介入分别实现1.02亿美元和0.60亿美元收入,同比减少5.47%和9.91%。
但拆分国内和海外业务来看,例如微创心律管理业务和骨科业务,相比海外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其在国内的业务收入分别下滑了6.6%和43.9%。而从整体来看,微创三大核心板块都呈现出海外业绩强于国内的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微创海外市场收入已经超过一半,达53.4%。
从盈利能力来看,在销售产品的变动、新冠疫情、新建工厂以及通货膨胀的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公司上半年毛利率61.2%,相比2021年同期的64.4%有所下滑。
费用端方面,在此前集采政策风险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下,微创在上半年显然加强了产品商业化运营,营销费用和行政费用合计达到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7%。与此同时,微创还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达到1.86亿美元。以上也是公司经营亏损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资产负债表情况来看,报告期内,微创有息负债为4.22亿美元,其中一年内的短期借款只有1.13亿美元,贸易应付账款1.34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当期13.81亿美元。也就是说,微创目前并无财务上的风险,财务结构也相对稳健。
不过即便如此,9月3日的利好也没有为微创带来股价上的太大波动。智通财经APP观察到,9月5日早间开盘,微创股价涨幅一度超过17%,股价超过18港元/股,但随后快速下跌,最终报收每股15.62港元,涨幅仅1.56%。
器械市场的利与争
对于器械行业来说,近几个月来产生的恐慌情绪主要还是源于集采。
此前来看,基于医保控费的考虑,医疗器械集采主要涉及到高值医疗耗材。并且在高值医用耗材全国性集采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心脏和骨科,且其集采降价幅度比药品集采要大,从而给包括微创医疗在内的不少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例如,心脏支架平均降价93%,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分别从3.5万元和3.2万元下降到7000元和5000元,平均降价82%。这也是导致今年上半年微创骨科的国内收入下滑近50%的主要原因。
但总体来看,政策重心并非单纯的“降价”而是鼓励创新与医保控费。也正如此次医保局“答复”中提到的:医疗器械根据需求驱动与供给驱动拆分,创新性强、尚处于临床教育期的产品,其使用量小且主要为供给驱动,考虑未来发展与开拓市场必须的投入,会给出创新器械一定放量窗口期;而对于临床成熟、使用量大的产品,其主要为需求驱动,通过集采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满足市场需求而非一味低价为王。
实际上,积极支持创新器械发展一直是医保局此前政策出台的主要出发点。
例如,完善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挂网机制,助力新的医疗器械顺利参与市场交易;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创新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对创新医用耗材等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支持。
政策对于创新器械的支持也可以从产品获批情况反映。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从2014年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实行以来,2014-2022年共有134个创新器械获批,其中2021年获批创新器械数量创新高,单年获批数量达到35项高于上年的26项。截至今年8月末,国内合计共有176个创新器械获批,其中2022年获批数达42项,已超2021年全年。
结合以上持续增长的数据,此次暂停创新器械集采,或带来一次行业的“情绪释放”,让整个行业重新回到高增长的轨道。
从市场层面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6 年到 2020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3700 亿元增长至 7701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20.1%,其增速远超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期增速。往后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在2025 年有望达到 1.29万亿元。
从另一组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药械比(药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为1:0.35,而全球药械比约为1:0.72,部分发达国家甚至接近1:1。这也预示着政策促进下的创新医疗器械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容量。
在如此前景下,赛道内各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然会成为投资者预判公司后续发展与增长的重要依据。
对于微创医疗而言,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投入显然是其最大的底牌,但其核心业务在各自赛道遭遇强有力竞争也同样是现实。
以此次微创国内收入下滑最大的骨科器械为例,其国内收入大幅下滑近5成,诚然存在新冠病毒疫情或集采的影响因素,但不能完全归咎于此。横向对比来看,同样遭遇了骨科器械集采,但爱康医疗(01789)上半年国内收入却达到4.90亿元,逆势同比增长19.89%;与此同时,春立医疗(688236.SH)也在同期实现收入5.71亿元,同比增加18.39%。因此,在行业出现恢复性增长的背景下,微创医疗核心业务不增反降,或许才是其股价没有随利好快速反弹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