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6月29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印发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满足6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3200座,其中,公用站约2200座,专用站约960座;充电桩不少于17万个,其中,公用桩不少于5.3万个,专用桩不少于2.7万个,自用桩不少于9万个;换电站450座,其中,公用站300座,专用站150座;建成充电桩功率达到376万千瓦(现状约220万千瓦),构建起 “车桩匹配、布局合理、安全稳定、支撑产业”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保障能力。
原文节选:
关于印发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成经信发〔2023〕7号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市属有关国有企业:
《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7日
第一章 总则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和充(换)电设施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市委市政府将推进运输工具低碳化、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进一步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和民生关注热点。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推动落实我市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部署,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科学构建全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充(换)电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与规范建设,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市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及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要求,以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全市电动汽车推广为出发点,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为落脚点,科学布局全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车桩匹配、适度超前、快慢结合、智能精准的市域充(换)电设施网络,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稳定、支撑产业的充(换)电设施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全市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第四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23—2025 年。
第五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面积约 14335 平方公里。
第六条 规划对象
为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提供充(换)电服务的设施和场所。
第七条 规划重点
科学预测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到 2025 年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对公用、专用充(换)电基础设施明确空间布局,对自用充电设施明确配建标准。
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八条 规划目标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分类施策,到 2025 年,满足 60 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 3200 座,其中,公用站约 2200 座,专用站约 960 座;充电桩不少于 17 万个,其中,公用桩不少于 5.3 万个,专用桩不少于 2.7 万个,自用桩不少于 9 万个;换电站 450 座,其中,公用站 300 座,专用站 150 座;建成充电桩功率达到 376 万千瓦(现状约 220 万千瓦),构建起 “车桩匹配、布局合理、安全稳定、支撑产业”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保障能力。
第九条 规划原则
1.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
统筹规划全市充(换)电设施布局网络,按照不同领域的充(换)电需求,推动全市充(换)电体系从建设设施数量向提升充电效率转变,充电为主向充换互补转变,定点规划向灵活布局转变。补齐建设空白区,提升区域充(换)电场站建设密度,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充电圈。推广居住社区“统建统管、有序充电”模式,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充电桩的建设进度,缓解私家电动汽车“充电焦虑”。
2. 适度超前,有序发展
规模适度超前,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的跃升式发展态势,统筹规划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促进全市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培育发展充(换)电设施产业、企业。监管适度超前,将充(换)电基础设施纳入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统一监测监管,打造“城市充(换)电一张网”,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停车场布局规划等的统筹衔接,实现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 服务为本,便民利民
以提升服务水平、方便使用为重点,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充(换)电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基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对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预测分析,精准匹配公、专、自充(换)电基础设施,探索实现充(换)电运营企业与平台之间的启停支付功能,实现跨平台、多渠道支付结算,推广使用“蓉城充”APP,并纳入“智慧蓉城系统”,提升充(换)电便利性和用户体验。推动全市电动汽车公专用充(换)电站建设及形象标准设置,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导向体验、视觉体验和服务体验,形成符合成都特色标准化的公专用充(换)电站。
4. 安全可靠,运行高效
探索构建充(换)电设施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全市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安全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形成引领全国、适配成都的地方标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建设管理充(换)电基础设施,健全备案及运营管理机制。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发挥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作用,推动全市充(换)电网络的负荷管控、智能调度,推动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创新。
第三章 需求预测
第十条 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
截至 2022 年底,全市电动汽车保有量 41.6 万辆,占全市汽车总保有量的 6.8%,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分类型保有量方面,私家车保有量最大,达到 19.8 万辆,其次为网约车 8.8 万辆、城市物流配送车 6 万辆和企业用车 3.8 万辆。推广程度方面,出租、网约、公交的电动化替代较好,达到 50%以上;私家车、客运车、商用重卡(含渣土车、混凝土车、冷链物流车等)渗透率1分别为 4%、4.9%、6.4%,是未来的重点推广领域。
稳定增长情况下,2025 年成都市电动汽车保有量为 60 万辆。其中,巡游出租车 1.5 万辆,网约车 8 万辆,租赁车 0.85 万辆,公交车 1.3 万辆,城市物流配送车 6 万辆,公路及旅游客运车 0.1 万辆,环卫车 0.3 万辆,渣土车 0.25 万辆,混凝土车 0.25 万辆,公务、通勤等其他车 6.45 万辆,私家车 35 万辆。
适度超前情况下,考虑政策与技术革新的推动,2025 年成都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到 85.88 万辆。其中,巡游出租车 1.58 万辆,网约车 9 万辆,租赁车 0.85 万辆,公交车 1.34 万辆,城市物流配送车 8 万辆,公路及旅游客运车 0.16 万辆,环卫车 0.35 万辆,渣土车 0.3 万辆,混凝土车 0.3 万辆,公务、通勤等其他车 12 万辆,私家车 52 万辆。
第十一条 设施需求预测
截至 2022 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充电站 2290 座(公用站 1514 座、专用站 776 座),充电桩 98883 个(公用桩 27467 个、专用桩 9177 个、自用桩 62239 个),总体车桩比约为 4:1,基本形成公、专、自分类型相匹配的充电设施体系。公用充电设施方面,全市现已建成公用站 1514 座,公用桩 27467 个,主要为出租车、网约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和私家车服务,较为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建设主体多采取租用场地的方式,叠建于商业、公园、公共设施、社会停车场等多样用地类型上。
专用充电设施方面,全市现已建成专用站 776 座,专用桩 9177 个,主要为公交、市政、物流、客运等领域的专用车辆服务。建设形式上,公交领域结合公交场站和临时场地建设,服务能力趋于饱和;市政领域点位灵活,由车辆所属企业灵活设置;客运领域电动化程度较低,相应设施较少。自用充电设施方面,全市现已建成自用桩 62239 个,主要分布于居民小区和商业楼宇,为私家车服务,前期由于增容改造难度大、安全监管职责不明晰等因素制约,自用桩建设较为滞后,普及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破解推广难题,我市创新推行“统建统管、有序充电”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累计建成换电站 38 座,主要包括蔚来汽车换电站(25 座)和少量为网约车(7 座)、客运车(4 座)和重卡(2 座)特定群体服务的站点。同时,“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于 2019 年正式上线运行,已纳入大部分车企、桩企运营数据(已纳入超 50%电动汽车和 90%的充电桩数据),对全市充(换)电行业的政策编制、安全检查、补贴申报和便民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大数据分析能力。
稳定增长情况下,2025 年成都市需建成充电桩不少于 17 万个(公用桩 5.3 万个、专用桩 2.7 万个、自用桩 9 万个),换电站 450 座(公用站 300 座、专用站 150 座),总功率 376 万千瓦。
适度超前情况下,2025 年成都市需建成充电桩不少于 20.8 万个(公用桩 6.65 万个,专用桩 3.15 万个,自用桩 11 万个),换电站 1000 座(公用站 600 座、专用站 400 座),总功率 425 万千瓦。
本文编选自“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官网”,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