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Jupiter资产管理公司驻伦敦的基金经理Mark Nash认为美元的涨势已经结束,他是今年受到全球市场变化冲击的投资者之一。
去年,他的债券基金回报率超过6%,超过90%的同行。但当硅谷银行的倒闭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信贷危机的担忧,并在2023年下跌了约1%时,该公司受到了债券价格意外波动的冲击。
他对美元做空的押注也令人烦恼。有时,美元会因弱于预期的数据而下跌,但几小时后就会逆转。他认为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元的走势反映了世界其他地区增长前景的减弱。
因此,他在6月份放弃了看空美元的观点。他表示:“美国的增长故事很强劲,而世界其它地区一直很疲弱。如果美联储设法抑制通胀,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美元将保持坚挺。”
2022年底,在美联储加息导致市场陷入混乱之后,Nash对债券的押注得到了回报。因此,他在Jupiter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和其他许多基金一样,对周期的下一阶段下了一个普遍的赌注:随着美联储的紧缩政策接近尾声,它将阻止现金蜂拥而入,抓住利率上升的机会——并且美元将会下跌。
形势逆转
随着美元不断走低,今年这种情况似乎时有发生。然后,在7月份,它迅速改变了方向。
随着美国无视悲观预测、中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步履蹒跚,全球经济裂痕不断扩大,美元大幅反弹,在过去两个月里对几乎所有主要货币都大幅升值。
这种意想不到的复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反响。投资者现在正在平仓。日本的官员正在采取行动保护本国货币。美国企业正准备迎接利润受到冲击。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它唤起了2022年的痛苦记忆,当时美元通过推高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增加外债负担,带来了经济冲击。
"美元又成了野兽," Nash表示。他在今年年中放弃了看跌美元的立场。
美国经济支撑美元上涨
美元的反弹是另一个例子,表明市场被美国经济令人惊讶的弹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持续通胀打了个措手不及。2022年底,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美联储现在可能会进入对抗衰退的模式,通过下调利率来启动复苏。
相反,在海外经济增长显示出停滞迹象之际,美国经济仍在强劲增长。这促使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美国,美国的利率预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股市受到美联储将在经济基本完好无损的情况下结束加息周期的预期的支撑。
这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美元现货指数在7月中旬开始的创纪录的八周上涨后重返年内高点附近。
到目前为止,该指数仍低于去年的峰值。这使得其影响比2022年要小得多,当时美元大幅升值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成本,加剧了全球的通胀压力。
但由于对美元近期上涨背后的动力将很快逆转几乎没有信心,分析师们一直在放弃看空美元。
分析师纷纷“投降”
Mediolanum International Funds固定收益部门主管Charles Diebel认为,进入2023年,美元将走弱,但随着美国经济继续表现出色,他在年中前后转向中性立场。
"如果你拿枪指着我的头,我可能仍倾向于未来6至12个月美元走软,"他表示。“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就不那么确信了。它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外汇策略师Audrey Childe-Freeman表示,“在2022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周期性看涨美元的驱动因素今年夏天又回来了,美国经济的相对弹性与欧元表现不佳和中国经济担忧形成鲜明对比。”
法国兴业银行策略师Kit Juckes表示,目前推动市场的更多是不同的增长前景,而不是利率本身。他指出,尽管欧洲央行上周提高了利率,但欧元仍在下跌,他将此举归因于欧洲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更为悲观。
他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我能想到的对欧元和英镑唯一有利的是,相对于美国,对英国和欧元区增长的预期已经很糟糕了。”
在美国,更为乐观的盈利前景帮助提振了股价,但美元的升值正威胁着海外收益的减少。举例来说,苹果表示,美元走强拖累了其在欧洲和亚洲的销售,而迪士尼公则预计,美元走强将限制其主题公园的海外游客数量。去年,瑞信分析师估计,美元每升值8%至10%,美国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下降约1%。
但总体而言,首当其冲的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使进口商品更加昂贵,并夸大了通胀压力,促使各国央行将利率维持在高位,以捍卫本国货币,防止资金外流。
上周,波兰政府出手提振兹罗提,此前该国降息幅度超出预期,引发了货币抛售。在过去,这样的利率变动可能不会受到惩罚,但美元走强使得放松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小。
日本的官员本月表示,愿意保护本国货币不进一步贬值。在离岸人民币收于纪录低点后,中国政策制定者将人民币每日中间价设定在高于预期的水平,并寻求提高做空人民币的融资成本。在日本,负责国际事务的副财务大臣Masato Kanda表示,如果日元进一步贬值,政府准备再次干预市场。
晨光投资驻伦敦基金经理Eva Sun-Wai表示,“如果这两家央行中的任何一家或两家央行都通过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很可能是通过出售美国国债),美元的前景将不明朗。”
美国经济衰退也可能抑制美元,尽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