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交银国际发布研报称,以港股各个板块的市值占比作为基准,估测各样本资金的超欠配相关变化,发现中资系、外资系的风格差异较为明显。中资系普遍超配港股金融板块、低配可选消费,外资系则完全相反,金融板块是其最大的低配,可选消费板块则是外资最大的超配。互联网券商系则是中资、外资偏好的混合。目前金融、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的沽空相对板块总成交额占比已经回落到2023年以来的低位水平,预计金融和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仍将是市场的重要角力点,而核心驱动力仍有赖于基本面+政策面双轮驱动。
交银国际主要观点如下:
高波动下,需结合持仓面研判后市
交银国际指出,在经历了10月8日港股市场大幅波动之后,强调了对港市后市的继续看好,但同时也强调了,之后港股的走势会面临高波动、高分化。在此情况下,有必要结合港股的持仓面来研判后市。
从中央结算系统(CCASS)的数据出发,对券商进行分类,以此作为代理变量来间接反映实际买方的资金持仓高频变化,将港股的持仓分为外资券商、南下资金、在港中资系券商和互联网券商四个重点大类,基于其日度的持仓数据及当日收盘价,具体测算其持仓规模。并将其持仓具体汇总到板块层面。
持有的存量视角:持仓普遍上升,普遍买入
通过测算这几个组别持仓市值的港股市值占比可以发现,几个样本组的持仓市值占比自9月下旬以来都在上升,这意味着此轮上涨,中资、外资都在买入。其中外资此轮买入较中资略为明显。
中资、外资普遍在调结构,降低超欠配的偏离度
以港股各个板块的市值占比作为基准,估测各样本资金的超欠配相关变化,发现中资系、外资系的风格差异较为明显。中资系普遍超配港股金融板块、低配可选消费,外资系则完全相反,金融板块是其最大的低配,可选消费板块则是外资最大的超配。互联网券商系则是中资、外资偏好的混合。自9月23日以来,各路资金在买入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中资还是外资普遍在持续减少与基准指数的偏离度。
由此而见,这轮上涨中,“调结构”也在迅速发生,港股成交量中预计有较大比重是由“调结构”的交易额所贡献。在面临后续政策大规模出台的潜在可能,叠加港股低估值、低成交量,中资、外资等不同偏好的资金配置都在集中对其板块配置进行某种程度的“中性化”,这使得调仓成为短期“拥挤交易”,也极大程度推升了港股的波动率。
金融vs 可选消费:预计仍将是之后各方资金角力的重点
目前金融、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的沽空相对板块总成交额占比已经回落到2023年以来的低位水平,这与近期中资、外资降低基准指数偏离度的“中性化”趋势一致。
纵使中资、外资普遍都对其超配与欠配的板块做出了调整,但目前的偏离度仍然不低,仍有进一步“中性化”的空间。预计金融和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仍将是市场的重要角力点,而核心驱动力仍有赖于基本面+政策面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