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证券研究”,作者:肖斐斐、彭博、周基明。
在风险周期中,风险预期变化是决定银行股方向的核心变量。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1)短期视角下,2021年经济修复利好当期信用成本,风险预期环比改善会助推估值修复;2)中长期视角下,建议重点关注融资平台的债务质量演变,预计2021年长期债务风险步入整固后期,2022年开始轻装上阵。
报告框架:资产质量的短期和中长期视角。
就银行板块投资而言,资产质量从两个维度来影响板块表现:短期视角反映年度资产质量预期,影响当期股价波动;中长期视角基于信用风险周期角度,影响长期估值中枢。站在当前时间点上,我们认为2021年资产质量研判的重点是:
1)短期视角:核心是疫情修复和让利因素改善,对银行信用成本和股价的影响;
2)中长期视角:核心是判断是否出现信用风险周期的新阶段、进而导致银行板块估值出现系统性变化。
短期:疫情扰动过后,银行资产质量进入平复阶段。
1)对公业务受益于国内经济韧性。内需持续修复叠加疫情进程错位带来的海外需求高增,20Q4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速已超过19Q4同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修复,资源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均达到20%以上水平。
2)零售业务在“稳就业”政策下质量止降。消费信贷ABS月度违约率数据显示,去年二、三季度为违约新增高峰,部分人群收入受限为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居民收入持续恢复性增长,预计零售贷款质量有望持续稳定。
3)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退出影响无忧。2020年末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本息共计7.3万亿,即使假设问题资产比例在10%左右的最悲观预期下,对不良率上行影响亦较为有限。
中长期:预计信用风险步入整固后期。
1)零售业务押品充足,居民杠杆水平可控。2020年中,剔除/不剔除经营性居民债务后,我国居民杠杆率在59%/46%左右,处国际可比水平。其中,低风险的个人购房贷款占比达54.6%,测算近年来新发放按揭贷款价值率(LTV)在40%左右,押品安全垫充足。
2)对公业务质量总体整固,关注隐性债务。以5099家发债企业为样本进行测算,2015-19年ROA由0.95%升至1.18%,资产负债率由66.0%降至65.3%,反映对公领域总体行业景气与杠杆水平处整固阶段。考虑到2241家发债融资平台的43万亿有息负债中,现金流覆盖率为半覆盖和无覆盖占比为22%/17%,涉及债务规模近16万亿,后续中低等级平台经营进展与“化债”情况值得持续关注。
银行业抵补能力:持续夯实,稳而无忧。
1)严格认定与强力处置下,当前银行业账面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近五年,国内银行业新生不良贷款规模约10.3万亿,其中8.9万亿已得到处置。从广义资产质量来观察,2020年末银行业不良+关注率4.41%,较2015年下降1.05pct,反映严格认定下广义资产质量已经步入稳定改善阶段。
2)大力度拨备计提,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充分认定和充足计提的双重作用下,2020年末国内银行业“拨贷比-不良率-关注率”为-1.02%,尽管仍有负缺口但已经修复至近年来最高水平,预计未来2年内基本修复缺口。
上市银行:出清节奏与经营策略分化。
1)存量风险出清节奏,取决于存量问题资产与财务资源的多寡。通过“拨贷比-(不良率-关注率)*(1+表内非标/贷款总额)”指标,来判断“暴露→计提→处置”的进程快慢,其中招商、邮储、宁波、杭州、常熟和无锡银行该项指标安全垫均在2%以上,反映存量问题资产出清较为彻底。
2)增量业务敞口分布与风控水平,决定了资产质量稳定性差异。我们将银行信用敞口进行了四分类,其中无风险敞口和零售敞口较高的银行(如,招行、平安和常熟),资产质量运行稳定性预计更高,而对于对公敞口相对偏高的银行而言,未来风控水平与授用信策略则尤为关键。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
资产质量短期平复、中长期整固预期下,年内银行板块估值存在修复空间。
2021年,预计传统周期业和制造业经营整固,高景气度行业(消费与科技)盈利持续占优,房地产产业链稳定,零售客群收入继续恢复,银行业资产质量有望呈现修复趋势。年内来看,当前银行板块加权平均估值为0.77x PB,较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0.92x仍有高确定性的修复空间。中长信用周期视角下,仍需重点关注融资平台的债务质量演变,尤其是尾部平台的出清进程,判断这将成为银行板块估值进一步向上的重要决定要素。
(智通财经编辑:张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