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东莞的三甲医疗机构,上市刚满一年的康华医疗(03689)绝对算得上重量级,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公立医院代表,因为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从2016年初的数据来看,东莞市拥有三级医院共17家,其中8家医院获三甲评级,其中有6家综合医院,2家私立综合医院。按年住院人算,民营的康华医疗为3.7万次;公立的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为3.5万,东莞市中医药约2万,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为2.59万,妇幼保健院为2.9万。多家公立医院都不是其对手。鉴于实力,连华为都选择与其合作,在松山湖设华为分院。
数据占据优势,作为次新股的康华医疗在股价上开始有所表现。据K线显示,2017年8月开始,尽管该股的活跃度还没显现出来,但涨幅上开始扭转新股“考验期”的不利局面,近85个交易日内上涨了近5个点,均价10.74港元。
行情来源:富途证券
股价有所起色,康华医疗近期还开始了攻城略地,扩大手中的业务盘子。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探讨下这次收购对该公司的意义。
走马圈地已成行业共识
医疗行业走马圈地的事比比皆是,无论是业绩盈利,或亏损企业都离不开这一发展模式。
以亏损代表瑞慈医疗(01526)为例,在中期业绩亏损的背景下,和江杨实业订立合作协议,二者共同在上海建立一间大型高端妇产儿科医院,以壮大上海市场;紧接着,盈利代表华润凤凰医疗(01515)也在中期利好的印证下,投资人民币5亿元(单位下同)以发展滨州市中心医院,顺利进军山东,形成医联体。
无独有偶,12月4日,康华医疗发布公告,宣布自己与卖方订立不具法律约束力框架协议,内容有关按向卖方购买股权或向各目标公司注资的方式,可能收购各目标公司51-60%股权。根据框架协议,该公司已向卖方支付诚意金500万。
智通财经APP了解,文中所述的目标公司,其实就是一家在安徽有多间民营非盈利机构,至于多间是多少呢?主要包括1间专科医院、1间一级综合医院、9间残疾人康复中心及1间职业培训学校。
医院+康复中心+学校,简直是产业一条龙,面对如此优质的标的,也就不难理解康华医疗为何如此坦率地给出500万做诚意金。并且,对于收购,该公司管理层称,会带来重大协同协益,有利于自己进一步拓展于中国医疗行业的版图,将业务服务范畴扩展至残疾人康复服务。
简单分析管理层的话,不难看出,其志在康复服务市场。
康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人群:一是老年人群,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约1.9亿,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约7000多万人;二是残疾人群,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502万人,其中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三是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需要康复治疗,预计至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
庞大的康复需求作用下,预计到2022年,我国康复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且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 18%。
市场规模之下,近年地方已经开始布局。例如,2016年,北京启动了首批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其中包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6家机构。2017年初,北京又启动第二批向康复机构转型的6家公立医院。
趁市场还未形成寡头,康华医疗此时选择进入无疑是一次机会,若未来能顺利将自己东莞的管理优势进行嫁接,这块对公司来说绝对是“摸得着”的金元宝。
有望打造自己独特的“医联体”
赢得康复市场的同时,这次收购对康华医疗或许还能形成类似“医联体”的功效。
说到医联体,相信关注医疗的投资者不会陌生。简单理解就是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带着几个二级医院辐射一片社区和乡镇,实现城乡统筹,让基层医院强起来和大医院上下联动沟通的一体化架构。
虽然康华医疗收购的并非是公立医院,在政策上区别于真正的医联体,但由于这一标的是“医院+康复中心+学校”,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上游“医院就诊”,下游“康复理疗”,顺便还能为自己培养相关康复技能人才,缓解自己的“用人荒”,侧面为康华医疗的业务起到“护航”作用。
具体而言,一方面,释放存量的机会。因为在这一模式下,供应链的结构会进行调整,上、下游会迎来一次全面升级,以前在东莞康华医院内使用的高端产品(药品+器械)会加速向下这一机构渗透。而由于康华医疗的托管业务愈加成熟(2016 年,该公司医院管理服务收入达到 116万,其中众联是该公司托管的第一家医院,也是其在康华品牌下在广东省外的首家医院),无疑是要进行嫁接,也就是说,能快速实现变现。
另一方面,扩张增量的机会。在进入康复市场后,康华医疗完全能引进一些独立的检验、影像、血液透析和消毒供应中心。相较于资产重、门槛高医院投资而言,这些行业的专业能力和投资难度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还有成为细分龙头的机会。这对于本身就是重视技术的康华医疗来说,又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
综合该标的账面的资源和所在的市场,康华医疗的选择无疑是光明的,假如后期嫁接顺利,相信就这块的收入便能让其市值买入50亿港元的行业。(田宇轩/文)